介绍
于丹从当红国学大师,瞬间变成了被踢下台的尴尬老师。 于丹的经历非常悲惨。 她到底做错了什么,导致北大剧场的观众不顾基本的世俗情感,将于丹赶下舞台?
01.于丹成名
于丹1965年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四中、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于丹成名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
她因“百家讲坛”而出名。 “百家论坛”始于2001年,主要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文化学者,以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形式向观众讲解历史知识、讲解中国传统经典。 自播出以来,受到了观众的广泛欢迎,拥有了一定的观众群体。
2006年,于丹亮相“百家论坛”,为观众讲解传统经典《论语》,受到好评。
次年,于丹再次讲授《庄子》,再次获得听众的一致好评。 于丹也从此走红,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国学大师。 他到处演讲,激励人们。
她写有《于丹论语思想》和《于丹对《论语》、《庄子》的思想,受到大众追捧。 2007年,于丹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作家富豪榜第二位。
于丹已成为大众心中的一位脚踏实地的国学大师,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02.被轰下舞台
细心的朋友发现,于丹这几年已经淡出公众视野,几乎看不到她出现在镜头前分享自己的经历。 这种局面的形成,只能追溯到2012年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
2012年11月17日晚,于丹受邀前往北京大学剧院观看演出。 主办方请于丹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于丹上台后,他一说出“我代表大家……”,台下就有人发出嘘声,随后有人喊“让于丹下台,让于丹下台”。
于丹随后有些尴尬地下了台。 当时参加剧场演出的都是昆曲名家,如张继清、石小梅、王芳、岳美提等。
于丹在昆剧中可谓是门外汉。 一些观众认为请于丹总结是对高雅艺术的亵渎。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而于丹的罢黜完美地避开了这三个条件。
首先,当时的观众席中大部分都是昆剧爱好者,其中也不乏北大的学生。 他们对昆剧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有昆曲真才实学的人。
在北大剧场,于丹面对的是喜欢昆剧的观众,这已经为于丹的炮轰埋下了伏笔。 其次,于丹主要学习《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对昆剧了解不多。 她的知识和观众的需求不在同一个频道,所以观众难免会有些反感。
此后,于丹逐渐淡出荧屏,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过着平凡的生活。
03.声誉带来的问题
众所周知,《论语》和《庄子》都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但其中的语言却让普通大众难以理解,令人生畏。 于丹用通俗白话向大众传达了《论语》的含义,让很多人从中得到了启示。 哲学家李泽厚说:
于丹是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桥梁。
他充分肯定于丹的贡献,认为于丹对儒学的传播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不过,于丹浅显易懂的解释也带来了不少质疑。 有学者认为于丹对经典的分析有些牵强,甚至有主观猜想之嫌。
2007年3月以来,网上有人对于丹解读经典提出强烈质疑。 他们认为她毁了经典,误导了观众,导致她从“论坛百家”中消失。 有学者联名抵制于丹,表示“抵制”于丹到底。
于丹成为了普罗大众心中的国学大师,但在整个学术界,于丹并没有得到认可,甚至遇到了很多质疑和阻力。
04. 于丹《心灵鸡汤》
于丹在讲台上讲课时,沉着冷静,侃侃而谈,这与儒家温和仁慈的精神恰恰相符。 她那温柔、悠闲的说话风格确实给人带来了很多宁静。
然而她从《论语》中获得的感悟却被人质疑为“心灵鸡汤”。 我摘录两段给大家自行理解:
只有真正智慧的人,才能不受物质生活的负担,始终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是与心相连。
人们需要“心灵鸡汤”,它能给人带来一些安慰和力量。 毕竟,每个人都有脆弱和无助的时刻。
但事情到了极端就必须逆转。 于丹的讲话几乎都含有“心灵鸡汤”之类的言论,逐渐让人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
“心灵鸡汤”这样的词在2010年前后特别流行,人们似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都热衷于“心灵鸡汤”语言。 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这类书籍,包括于丹的书。 就像有人给心灵播鸡汤一样。
然而生活是残酷的,生存毕竟需要努力和能力,而不是安慰的言语。 因此,像《心灵鸡汤》这样的书籍和代表作品逐渐不受市场欢迎。
结论
55岁的于丹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在镜头前了。 当时,他因讲解《论语》而名声大噪,也因讲解《论语》而衰落。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会有得与失。
回顾于丹的过往,无论对她的质疑是否真实存在,她确实普及了《论语》中晦涩的知识,给更多人带来了心灵的净化,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如果你做出了贡献,并且功大于过,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就没有白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