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易中天
易中天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2年起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着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随笔、《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他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开场嘉宾”的学者,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讲授《汉代影响人物》《易中天鉴三国》。学校论坛”。 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内容》。 2013年,宣布撰写36卷《易中天中国史》。 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称号。
【视频记录】
哈喽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聊聊三国。 当我们谈论三国之战时,我们会想到著名的赤壁之战,当我们谈论赤壁之战时,我们会想起苏东坡的名曲《赤壁怀旧》——
“大江东去,波涛尽去,尽是千古风流人物。塞西有人道,三国周郎赤壁。”岩崩云崩,浪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时下英雄辈出。
记得宫进当年小乔第一次结婚的时候,看上去威风凛凛,帅气十足。 羽扇丝巾,说说笑笑间,墙橹都化为灰烬。 我的祖国在我的脑海里游荡,我应该嘲笑我的激情,我会早点出生。 人生如梦,雕像归月。 ”
苏东坡的这首诗真是气势磅礴。 让人想起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和浪漫情怀。 苏东坡这首诗是47岁时在湖北黄州赤壁写成的。 黄州赤壁不是赤壁,是三国的周郎。 苏东坡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说,旧塞之西,“人道”,赤壁,三国周郎,这是有人说的。 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诗,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之滨,看着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时,他不禁想起了三国,想起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再说说周瑜吧。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指挥员。 当时他34岁。 他与江东美女小乔结婚已有十年。 这不是小乔的第一次婚姻。 但苏东坡却将小乔的初婚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是为了着力展现周瑜儒雅儒雅的儒家大将风范。 因此,下面有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烟消云散”。 羽扇是用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是用黑丝制成的头巾。 这件衣服在当时是优雅的表现。 我们知道,在汉代的服饰中,贵族、官员都是被要求戴冠的。 高冠、宽衣、冠带,就是汉族官员所谓的威严。 但到了东汉末年,贵族、官员开始流行穿便服,也就是戴头巾。 如果他是武将,穿着便服,头戴羽扇丝巾,就有儒家将军的风范。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的场景。 赤壁之战打响时,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我们知道曹操是乱世英雄。 他凭借着自己弱小的身体,起兵平定了董卓,打败了袁术,杀了吕布,降了张绣,灭了袁绍,灭了刘表。 他获得了当时中国北方的统治。 这时,他决定南下。 ,一举消灭盘踞江东的异己势力,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 对于曹操来说,这是他统一天下、联合九诸侯的战略举措; 但对于孙权一行人来说,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当时,曹操亲自带了十万多人的大军,号称八十万沙东冲,在长江西北岸,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赤壁市附近列队。 当时,曹操大军排列在长江西北。 军舰连成一排,军旗在河风中飘扬。 他们渴望看到并且雄心勃勃。 江东诸王、大臣悲痛欲绝,纷纷要求孙权立即投降曹操。 但34岁的年轻将军周瑜并没有把曹操的数十万大军放在眼里。 他头上戴着黑丝的头巾,手里拿着羽毛制成的扇子。 他沉着冷静,威风凛凛,与曹操有说有笑。 数十万人被消灭! 嚣张的敌人立刻逃跑了。
*通过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诗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赤壁之战的主人公周瑜是一位耀眼的少年英雄。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赤壁之战的主角应该是诸葛亮。 周瑜只是衬托诸葛亮足智多谋形象的配角,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那么,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的英雄形象。 24岁时,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称他为周郎。 当时连他们那里的人都称他为“周郎”。 ,称孙策孙朗。 “郎”是年轻人的意思。 这时称他们为“郎”,就是赞扬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 帅哥会被美女吸引,帅哥也会被美女吸引。 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人爱英雄,嫦娥自古爱少年,所以美人最喜欢的就是少侠。 周瑜、孙策正是这样的少年英雄。 而且,他们都娶了江东最漂亮的姑娘,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此时的周瑜,真是对官场、战场、爱情的一切都感到得意。
想想看,一个24岁的年轻人,已经在一个地方当过高级将领,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还娶了这个地方最漂亮的姑娘。 作为一个男人,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羡慕的了。 ? 就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都露出了无限的羡慕之色! 我们来读读苏东坡的诗吧。 “回想当年小乔出家时的公瑾”是什么感觉? 无论如何,我很羡慕他。 这样的人怎么会嫉妒别人呢? 我们非常嫉妒他。 他怎么会因为嫉妒别人而被气死呢? 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历史上周瑜的精神是非常宏大的。 《三国志》评价他“大方至极”,即有伟大的精神,良好的品质。 当时的人们也对他评价很高。 刘备说他“乐器颇大”;蒋谦说他“儒雅大方”。顺便说一句,蒋干也受了委屈。蒋干确实去找了周莹,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们,但是蒋干并没有偷书,看来有时候历史离我们真的很遥远,我们很难弄清楚历史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位少年英雄
※他不能嫉妒别人
※对别人生气
※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
性格的广阔性
相当重要
坦荡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都具有三个形象。 一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 这是历史学家所提倡的,比如《三国志》中的记载。 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出现,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 这就是文学家、艺术家所提倡的样子。 还有一种老百姓所崇尚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民间信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 所以,一部历史剧、电视剧、电影拍完之后,我们观众都会评论说,某个演员不是这个样子,这个曹操不是这个样子,这个周瑜不是这个样子,林黛玉不是这样的,贾宝玉不是这样的。 怎么能说不像呢? 你有看到它吗? 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幅图像之间存在间隙。 对于三国来说,最离谱的形象就是诸葛亮。
*当人们提到诸葛亮时,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谈论空城计就显示出人们对诸葛亮军事才华的无比敬佩。 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有没有实现过呢? 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有何独特的批评?
至少从晋朝开始,诸葛亮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当时有一个人,名叫郭冲。 郭冲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 他觉得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还远远不够,所以他写了一篇文章,叫《梁五事,隐而不闻》,《天下》,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我这里有五件事你们都不知道。 第三件事是空城策略。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充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解时引用了这段材料并予以驳斥,称当时的阳平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 因为司马懿当时是荆州刺史,驻扎在宛城,并不在阳平战场。 诸葛亮、司马懿怎么可能规划出一座空城呢? 但这个空城情节的故事却如此扣人心弦,以至于在文学作品中一次次被讲述,在戏剧作品中一次次上演。 然而,这件事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我们简单说一下这个空城攻略。 大致意思是司马懿率兵进攻,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 马迪是个书呆子。 他可以说话,但不能打架。 他失去了街亭,司马懿和率领数十万大军向他冲来。 当时诸葛亮已所剩无兵,只得将四个城门全部打开,并派了20名老兵在门口扫地。 诸葛亮亲自搬了一架琴,烧了一炉香,还带着两个孩子。 ,坐在塔上唱卡拉OK。 司马懿的军队过来一看,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随后司马懿骑着自己的马向前走去。 他大吃一惊,道:“你要做什么?” 城门大开,他正在举行宴会。 于是撤军。
这件事不合逻辑。 第一,你不就是怕城里有部队埋伏吗? 你能派一个侦察连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看到城楼上的诸葛亮神色平静。 琴声并不混乱,这说明距离很近,可以清楚地看到和听到他。 你能派一个神箭手去射倒他吗? 第三,根据郭充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军事实力悬殊巨大。 有人说司马懿率军二十万,也有人说司马懿率军数十万。 无论如何,至少有十万。 你能围城三天而不进攻吗? 为何转身离开? 这一切都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划完全是错误的。
其他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曹传借箭等,都是编出来的。 最可笑的是借东风。 你可以看看《三国演义》。 诸葛亮借东风是什么形象? 头发蓬乱,光着脚,穿着道袍,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得非常聪明,几乎是一个恶魔。 这个恶魔既不是哥布林,也不是怪物,而是怪物。 魔就是当时冒充神鬼的人,比如巫婆、神人。 诸葛亮当然不是怪物。 诸葛亮不仅不是怪物,而且还是一个帅哥。 《三国志》说诸葛亮长八尺,这八尺就是汉统治者。 汉尺的八尺就是现在市场上尺子的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十四米。 而诸葛亮出山时几岁呢? 26岁了,大家想想,身高1.84米的26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和我们想象的、舞台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借东风是不存在的。 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应该是诸葛亮,而是周瑜。 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同意周郎,铜鸟泉深锁二桥”,并不是说东风不同意诸葛。
事实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功绩就是推动了刘备军群与孙权军群的联盟。 这是他的主要成就。 诸葛亮在刘备死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建立了三分天下。 政治策略。 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不一定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值得怀疑。 成都武侯祠现存有清代赵范所写的一对令人心碎的对联。 他说:“能攻心者,必败于心。自古就知道兵不善战,不审时度势,从宽从严,两者皆有。”都是错误的,后来治理蜀国的关键是深思熟虑。” 这副对联其实是对诸葛亮的微妙批评,批评他在刘备死后主持蜀国工作时的咄咄逼人、宽厚仁慈。 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却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有着鬼斧神工、层出不穷的谋略。 其他武将都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兵打仗,到了地方就掏口袋。 ,军师给了我一个巧妙的提示,打开一看,哦,就这样吧。 这实在是太离谱了。 这代表什么? 可见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先生。 易中天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不一定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上面分析的空城计、借东风,只是作家对诸葛亮的神话,所以历史形象不等于文学形象。 对于三国人物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崇拜者是关羽。 关羽已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也被视为该行业的鼻祖。 那么,人们为何如此崇拜关羽呢? 易中天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拜有何精彩评论?
文人非常崇拜诸葛亮,而民间信仰则更崇拜关羽。 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非常重视友谊,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 关羽被曹操俘虏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 关羽也很感谢曹操的收留和信任,但关羽依然爱戴刘备。 那么此时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忠于曹操,还是忠于刘备呢? 关羽又采取了什么方法呢? 我重重地报答了曹操之后,又回到了刘备身边。 这就是重视爱和正义。 当然,关羽离开时,曹操也表现出了他的慷慨。 当时有人提出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我们应该尊重这样的义人。 可惜现在人们只记得关羽的爱情,而忘记了曹操的大义。 正是因为关羽重情重义,关羽才成为民间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但当我们仔细想想,这种民间信仰有时有点奇怪。 我们知道,这种民间信仰最受两本书的影响,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 虽然《红楼梦》在知识分子中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第一名,但《水浒传》和《三国志》仍然深受民间喜爱。 比如民间工业就会以《水浒传》、《三国志》中的人物为祖先。 比如,盗贼以宋江为祖,盗贼以石谦为祖,织布业以刘备为祖,屠宰业以张飞为祖。 大师,《红楼梦》里没有贾宝玉,也没有王凤姐。 所以这一切都有一定道理。 奇怪的是,理发师把关羽视为祖先。 关羽没有剃光头。 而且,在东汉时期,我们中国人不喜欢剃光头,留着浓密的头发。 想来想去,原来理发师和关帝业手里都拿着刀,只不过关羽的刀是用来斩首的,不是用来剃头的。 只记得清朝时候,有个理发师,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和关羽的语气颇为相似。 怎么说呢:“问天下有多少个头,看我做什么”! 不知道有没有人敢剃光头呢?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还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关羽现在成了财神爷了。 你看,我们很多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商户家里都有关羽雕像。 这个关羽是一位军事将领。 说他是战神,也是有道理的。 他怎么可能是财神呢? 难道所有的财富都来自枪支吗? 而且在我看来,关羽终有一天会成为情神,被供奉在婚姻介绍所里。 为什么? 由于关羽对于爱情的追求也非常执着,刘备带着他投奔了与吕布作战的曹操。 战前,关羽提出请求,说曹公我可以勇猛作战,但打败吕布后,有一个女人你必须嫁给我。 曹操说可以,刘备也去帮忙。 决战前夕,关羽提醒曹操:“你一定要遵守诺言,等我们打胜仗后,你要把那个女人嫁给我。” 曹操说这是不对的。 关羽为何认定此人? 我去看了一下。 曹操一看,嘿嘿,江山秀美,香气扑鼻。 我曹应该先离水远,再离塔近。 关羽因此十分郁闷。
然而,曹操虽然抢了别人的妻子,但他的功劳也被别人抢了。 什么信用被剥夺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 其实关于空城计还有一个故事,只不过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身上。 曹操和吕布打仗的时候,曹操的军队出城去收割小麦,突然吕布的军队过来了。 无奈之下,曹操派了所有随军家属在城墙上站岗。 吕布过来一看,满城鸟儿载歌载舞,发出美妙的声音。 再看去,城外一片森林,深不可测。 吕布认为曹操这个狡诈狡诈的贼人一定是在林中埋伏了,所以撤退吧! 退出后想了想,他不甘心,第二天又来了。 这一次曹操真的在树林里伏击了自己的军队。
*历史上好像有空城计,但不是诸葛亮的,而是曹操的。 从易中天先生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三国历史都有自己的版本,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论三国的人物。 因此,就造成了“空城计划”等不公正、虚假、错判。 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以什么标准来看待这段三国历史呢?
现在我们知道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厘清历史的真实面目,即厘清历史的形象。
对于三国,还是要读《三国志》。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现四川省南充市人。 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作品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也就是说,相隔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 第二点是陈寿的研究非常严谨。 他宁愿不使用他收集到的他认为可疑的材料。 剩下的材料应该说基本可靠。 但也正是因为陈寿的特点,《三国志》这本书非常简短,可读性不强。 于是130年后,裴松之又来了,为《三国志》做注释。 大多数人对古籍进行注释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些解释,比如名词解释、动词解释、历史背景介绍等。 如果怕看不懂就注释一下吧。 裴松之的注解则不同。 裴松之有选择地加入了陈寿在写《三国记》时丢弃的材料和陈寿看不到的材料。 补充的时候,裴松智也做了筛选工作,就是他认为不靠谱的材料。 他稍后会解释,就是我觉得这个东西不靠谱,我觉得这个时候是不可能的。 是什么原因? 如果几种材料有矛盾,裴松智会并存并列在这里,以便后续读者自行区分。 所以,裴松智的赌注还是比较靠谱的。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三国的历史面貌和形象,也就是这两件事:陈寿的《三国》、裴松之的注解、受之裴的注解。 然而,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并非毫无意义。 比如《空城计》的故事,钱钟书先生认为是“不欺人,卖欺人”的典型。 “不骗人,卖骗子”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不欺骗而欺骗。 这里没有人。 我明明告诉你没有人,可是对方还是不相信。 你越说我城里真的没有士兵,他就越不相信。 这就是所谓的“不欺负,卖欺负”,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三国演义》一书历来被视为军事书籍。 明清时期,清人欲入国,就以《三国演义》为教材。 当时,《三国演义》被翻译成满文,印刷了一千本,作为内部文件送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 甚至还有一个满族将军遇见汉人的故事。 成为朋友后,满族将军说:“你是一个好汉人,来吧,来吧,到我的房间来,我给你看一份内部文件。” 不公开。 打开它,阅读《三国演义》。 因为即使是像空城计这样的例子,它仍然存在心理问题。 这实际上是一场心理战。 所以写《三国演义》评论的毛宗纲父子有一句话。 他说,只有谨慎的人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能做大胆的事,因为这个谨慎的人一生都小心谨慎。 没有人相信他突然的大胆。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据说他一生谨言慎行。 他一生谨小慎微,忽然想出了一个空城计。 司马懿不相信,因为他只记得自己平时的小心谨慎。 当然,发生这件事是因为司马懿是知识分子,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后来有一个叫维熙的人说,如果他遇到一群土匪、土匪、土匪,他会怎么想? 这么多啊,什么鬼,等我进去再说吧! 诸葛亮不是才抓到他的吗?
因此,这三幅图像各有其道理。 所以我们这个系列要做的就是向观众讲述这三个形象,然后进行讨论。 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三件事:一是修复,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二是修复,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三是修复。 二是比较,就是比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区别; 第三个是分析,就是分析这个图像为什么会演变? 其实读历史有三种说法。 一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观; 二是站在今天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观点; 三是站在今天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时代观点。 从个人的角度看历史,叫做个人观点。
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人都难免会有这三种看法,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也就是故事。 故事里的事情要么是,要么不是; 故事中的事物无论是或否,都不是。 宋代诗人张胜有诗云:“六朝之事,多少归于渔樵闲言。” 事实上,进入渔夫樵夫闲话的不仅仅是六朝发生的事情。 这可以包括所有历史。 俗话说,一壶酒相逢,古今许多事都可以笑谈。 在以后的节目中,我会笑三国,读三点。 我们要说的第一个人,是历史上争议最多、意见最分歧、形象最多样的人。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请观看下一集——真假曹操。
*他曾经是最有权势的人,死后却背负着最恶名。 小说里,他为何是个白脸汉奸? 为什么他的行为在历史记载中是矛盾的? 他到底是叛徒、叛徒,还是英雄? 在众多众说纷纭的形象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曹操呢? 《易中天尝三国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请期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