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鸡汤”一词来源于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多·汉森创作的励志作品集《心灵鸡汤》,意为“充满知识和感情的文字”。 然而,曾经散发着无数正能量的“鸡汤”,如今却在社交网络的混乱中发生了变化。 各种“格言警句”、“精神指南”层出不穷,各种广告信息真伪难辨。
(本文转载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标题图片:网络图片
三秦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微博、微信等网络环境,还是传统出版领域,“心灵鸡汤”等词语甚嚣尘上,“高仿鸡汤”更是“打着名人旗号在社交网络空间中“猖獗”。 ”这并不罕见,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诱导网友转发的“鸡汤文章”背后,还隐藏着一条利润丰厚的产业链。
老人们热衷转发“鸡汤”
去年国庆节,在西安工作的廖晓芹回到商洛老家看望母亲。 “工作太忙,很少回家,为了和妈妈视频通话,我给老人买了智能手机,家里装了宽带。” 让廖晓芹惊讶的是,她68岁的母亲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视频、拍照、转发微信朋友圈。
“自从我迷上了手机和上网,妈妈就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鸡汤文章’,第一反应就是‘震惊!你不能这样吃年夜饭,不然你的人生就这样了’”会缩短十年!’”最温柔最善良的人,是我自己的心。 “人家说得对,11点前一定要睡觉,养肝。” 我妈妈睡不好,经常在深夜用手机给我发这些提醒……”廖晓琴说。她曾经总结过妈妈转发的内容,包括:充满谬论的政治经济话题、健康问题等。知识、智慧和人生哲学、家庭和谐和祝福贴,特别是不好笑的笑话、令人震惊的事件等。
“我妈妈不仅把这些文章发给我,还转发给了她高三的孙子。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受不了打扰,只好开机。” “请勿打扰模式。即便如此,我妈妈也从未停止过转发。”有好几次,她妈妈给廖晓芹转发的文章乍一看并不科学。 比如有人说两种食物一起吃比砒霜还毒,乍一看是假的。 廖晓琴劝她不要相信这个。 虽然她同意了,但她还是不敢相信。 还是走我自己的路吧。 (本文转载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西安文化学者包占民告诉记者,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18年社会蓝皮书》关注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状况。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98.5%)使用微信聊天,75.8%的老年人上网阅读新闻信息,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可以自行搜索。 养生保健是老年人最喜欢浏览的微信文章。 偏好 “健康文化”中的老年人通常非常重视自身的健康。
“与年轻人相比,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变窄,社交减少,生活变得更加单调。他们的年龄特征也决定了他们更加注重健康。因此,‘健康鸡汤’的流行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鲍占民认为,老年人往往没有能力辨别一些虚假的健康知识,这需要孩子更多的指导。 当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这些不可靠的健康知识消失。 生活环境。
明星的烦恼:经常“心情不好”
近日,有博主发了一篇《莫言语录》,其中写道:“莫言欣赏两种人:年轻时陪伴男人度过艰难时光的女人;富有时陪伴女人度过美好时光的男人, ”并写道@Mo Yanhiself。 莫言本人在微博上转发了这篇文章,并在配文中写道:“不粗暴,但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 他打翻了面前的那碗“高仿鸡汤”。
这并不是莫言第一次“不和”。 早些时候,“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克制;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子……我们都是有远见的,总是活在仰望别人的之中;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的,常常忽略了身边的幸福……”“香烟爱上了手指,手指却把香烟送到了嘴唇,香烟亲吻了嘴唇,心却送给了肺……”鸡汤“莫言”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走红。
网络上以名人名义宣传无名人士撰写的“心灵鸡汤”式文字,造成明星被“心灵鸡汤”的现象并不鲜见。 《杨澜给女孩的14条建议》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但杨澜却发文回应,称自己看到后感到莫名其妙,“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标题的博客”。
杨澜直言,她很同意《给女孩的14条建议》一文中提到的多读书、适当提高自己的品味等建议,“但把这概括为给女孩的14条建议,实在不是我的博客”,“我特此声明”。声明澄清事实。” 网上所谓的“杨澜语录”,有一半不是她自己说的。 (本文转载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曾几何时,一条有“鲁迅”署名的金线广为流传,甚至有著名主持人在微博上转发。 文章写道:“鲁迅说过,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无意义的酒馆、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伪的朋友!” 不少鲁迅研究专家纷纷站出来表示,鲁迅从来没有写过鸡汤文章,这几句话与荀翁无关。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内容来看,这些冒牌文章和引语几乎都是鸡汤甚至打油诗。 讨论的范围并没有超出生活、爱情、人际关系,甚至还有饮酒淫欲。 他们非常“脚踏实地”。 文笔朗朗上口,引人入胜,鼓舞人心。 而把“心灵鸡汤”式的词语放在名人的光环里,显然可以让这些词语变得更加权威和有价值。
“鸡汤”背后的骗局与陷阱
“这些鸡汤很多都来自段子手,他们看似热情、深情,但背后却是真实的经济商业利益。段子手通过微博、微信进行传播,获得点击和粉丝,吸引大家对产品和商品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的商业目标。”
西安某网络媒体编辑郭浩告诉记者,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持续蓬勃发展。 文章火了,粉丝多了,好处自然就来了。 郭浩表示,大部分“鸡汤文章”都是通过专门的微信公众号或APP等转发平台进行分发。 注册人员通过转发带有广告的文章来获得份额。 每次转发费用1至5分钱; 一篇文章要10万。 + 文章和转发平台可赚取2万至3万元的灰色收入。
记者随机点击了一篇通过APP平台转发的微信文章,点击了文章末尾写着“治愈白发”的广告。 通过扫描广告中的二维码,他添加了一位自称健康达人的卖家的名字。 微信好友。 当记者询问生产许可证等相关信息时,卖家发来了包装盒照片和染发剂专利发明公告截图。 对于记者多次索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生产厂家信息等问题,卖家均未做出回应。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鸡汤文”中的广告存在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信息不明确之外,更令人担忧的是,“鸡汤文”的转发不仅是为他人“赚钱” ,而且也更有可能会伤害到人。 据媒体报道,一名老人在网上花费1760元购买了一款男性保健品。 接手后,老人接到了骚扰电话。 “主任”、“院长”等人不断以治病为借口要求他购买。 各种乱七八糟的药。
随后,“消保委工作人员”、“财务人员”、“经理”等角色出现,称之前“出现”的人有问题,称要赔偿老人,但要求他们纳税。 就这样,短短几个月时间,老人就先后汇款14笔,共计54万多元。 然而服用了这么久,一点效果都没有,老人最后报了警。 经过两个多月的侦查,警方在广西南宁捣毁了这个诈骗团伙,抓获17人。
双管齐下拒绝“毒鸡汤”
微信官方显然也意识到了微信上的“鸡汤文”行业。 其发布公告称,将对诱导“转发赚钱、加分、排名”的行为进行处罚。 处罚包括删除文章和限制帐户。 一些能力或者账号封禁等。
微信公告称,发现近期有部分公众号开展转发活动,以赚钱、拉高积分和排名。 他们以积分、礼物、现金等方式诱导、引导用户转发文章、关注公众号、下载应用软件等,此类行为已违反《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若对用户造成骚扰,损害用户利益体验,破坏平台健康生态,微信将对此类行为进行处理。
“近期,国家工商总局开展网络广告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五类虚假违法网络广告,并首次将新媒体账号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对于微信鸡汤文章问题,工商系统一位工作人员坦言,随着微信这一社交神器的爆发式普及、推广应用,各种网络诈骗、非法营销、侵权等活动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披上合法的外衣,精准触达每一个微信用户。 朋友圈。 此类营销依托新兴社交平台微信,具有传播快、转发量大、监管难度大、点对点反复出现等特点,令广大用户感到困扰。
记者了解到,国家工商总局发起的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将持续到今年12月。 工商部门将利用社会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移动客户端、新媒体账号等。 以网络媒体为重点,重点整治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应强烈、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网络广告。
“包庇黑恶势力的‘鸡汤’已经变成了‘毒鸡汤’,控制和遏制需要双管齐下,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网络监控。” 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违纪行为。 另一方面,每个网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增强自身防御能力。”(本文转载自反诈骗大数据:FPData)
资深媒体评论员刘思军建议,用户应加强对收到信息的筛选,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善用理性分析,抵制不良信息,对各类转发明显带有恶意的信息说不。利诱、诈骗、噱头、色情信息。 。 对各种所谓的说服消费者消费的客服和工作人员保持警惕。 遇到侵权,及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