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一直想给自己写一篇总结,但始终没有放下。 我可能陷入了与自己对抗的漩涡中,无暇顾及生活、他人、世界。 记得有朋友安慰我说:“写作的欲望一定会自己出来的。” 是不是这样? 感谢某种神秘力量的召唤,这两天我被“吸”到了办公桌上,不知不觉地整理了2023年2024年的读书总结。 我希望能在2024年底回顾和比较它,发现一些有趣的见解。
本文分为4部分: 1. 书籍相关行为的改变; 2、背后相关概念的变化; 3. 阅读五大类书籍; 4.其他补充及2024年计划
-1-
在评论具体书籍之前,我先分享一下我2023年阅读行为的新变化:
#如何选书
1.1 我从来没有在豆瓣上看过低分的书,但我是被书名吸引才读的:
以前,豆瓣评分决定我是否看书。 如果分数低于7分,我就不读;如果分数低于7分,我就不读;
现在,只要某个书名让我印象深刻,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读下去。 也许这个标题正好击中了我内心的困惑和寻求答案的渴望。 所以以前我对所谓的工具书、心灵鸡汤书很不屑,但现在我已经放下洁癖,去读了。
#如何获取书籍
1.2. 从除非购买才能阅读,到从图书馆借书或下载 epub 电子书:
以前,如果我想看书,我会先去多沙鱼/功夫子/当当网购买额外的书籍;
现在,我可以随意借书了。 周末的一点乐趣就是去上海各个街道的图书馆探索、借阅自己感兴趣的书。最后,在A图书馆借的书可能会归还给B图书馆; 另一个是阅读电子书。 读完某本书后,通过科学的互联网方法获得了epub格式。
#和谁一起看
1.3. 从参加读书俱乐部读书到决定您想读什么书:
以前我总是喜欢看读书俱乐部组织的书,因为我喜欢偷懒,所以最好多跟多人讨论,这样可以有监督和激励。 从南都观察读书社到张傲读书社,凭借集体的力量,我们确实读了很多难读的书,开辟了一些新的流派;
现在,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读书小组,也读自己想读的书。 独自读书不再困难。
#如何理解书籍
1.4. 从在纸质书中做详细笔记到遵循归纳法则:
以前读书的时候,要写各种各样的笔记,比如边读边划线、写密密麻麻的便利贴、整理课文的逻辑结构……最后按照《如何阅读》的框架来写读书笔记。书”。 那时,我热衷于“假装”阅读社会科学大部头。 我明明听不懂,但我却用应试的方式强迫自己“努力”学习。 然而,不需要参加考试,遗忘率高达90%;
现在,看纸质书时,如果有什么感觉,就把书页的一角折起来,再翻一下折角,看是否还有这种情感,如果有,就记录在笔记软件上; 阅读电子书的逻辑类似,使用iBook的下划线和注释功能,读完后使用send2flomo一键导入到笔记软件中,删除不感兴趣的内容,保留仍然接触的内容你并扩展你的想法。
-2-
上述阅读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不去总结,很难发现你的潜意识观念在背后发生着变化:
#居住
2.1. 居所徜徉感增强,不囤书减少行动难度:
首先让我分享一下。 去年8月我参加了上海书展,逛完就离开了。 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看到喜欢的书就买的人,一定有一个安定的家。”
漂流的感觉与徘徊不一样。 读书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成都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甚至刚到上海一两年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出租屋就从我的“家”变成了“住的地方”。 我意识到我迟早会离开。 书籍从“家人”降级为“负担”。 我可以借,但不能买。 我可以看电子书。 不要读纸质书。
#消耗
2.2. 消费降级,合理管理图书占有欲: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对钱没有概念。 在崇尚高级消费的环境下,年轻人难以抗拒的消费主义“爱自己”的陷阱,我消费了很多现在被视为智商税的东西(比如洗面奶、加热梳子等等) .),认为买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我关闭了花呗,少用甚至不使用信用卡,努力存钱,按预算消费,控制住自己拥有一件东西的欲望。 当然,书籍消费也经历了降级。 如果你买的书还没有读完,你只能借,不能买新的。 (是的,我还留着三年前买的那本未开封的书……)。
#自我与社交
2.3. 要找回社会化过程中“迷失的自我”,我需要的书很重要:
2023年是重新发现“我”的一年。
疫情期间的一年,我回到四川。 朋友和我一起吃饭,对我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刚刚大学毕业,你的眼睛里还有光,但现在没有了。” 那一刻,我捂着嘴失声痛哭,担心身边的人。 宾客闻之。
不仅眼里有光,我感觉自己也消失了很久。 坚持做一个“好”人,用外在的建构标准来评价从家庭到职场再到亲密关系各个层面的自我价值,而忽略了自己首先是一个好人的事实。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在不妥协或过分夸大个人价值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某件事是可以的。
基于此,我读书的标准从别人读什么、分数高到我需要读什么,我自发地拓展了自己的阅读边界。
#其他
当然,我们先不谈思想转变背后的大环境。 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对未来缺乏信心。 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很多混乱,到了不得不通过书本来厘清现实的地步。
因此,由于这些较低级别的变化,我在2023年阅读的书籍的总体分布如下(按相关书籍数量和我的偏好加权排序):
身心健康
女性学科类别
异国文化
面对现实
名人传记
-3-
终于到了开始写具体评论的时候了::
3.1. 身体和精神健康:
总体评价:这类书最多,也是我最喜欢的。 虽然有小说、散文、工具书等不同的载体,但它们都传达了一种理念,那就是要更真实、更勇敢,把世界当作游乐园,不再自贬、苛求。自己。 与其读书,不如通过读书来治愈自己,向自信、强大的自我迈出重要的一步。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body#mind#spirit进行分类:
3.1.1#本体
我先读了《天生会跑2.0》。 我一开始就被标题误导了。 这不是一本运行圣经吗? 怎么能用来在农场养驴呢? 看到一半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2.0的故事。
中年作家住在农场,通过带着驴子奔跑,将它从抑郁、孤独、濒临死亡的边缘拯救出来。 赛跑者与驴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成功挑战美国赛驴大赛。
《为跑步而生1.0》讲述了作者几十年前向墨西哥长跑团体塔拉拉人学习跑步的故事。 他从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变成了一个可以赤脚在山里奔跑的越野跑运动员。 相信你的身体和双脚,不是为了跑得更快,而是为了更接近自然。
跑鞋是为了销售产品。 虽然大多都流露出反商业的情绪,但笔者最终还是选择了Pegasus薄底,也很可爱。
总的来说,这个系列激发了我想象自己的跑步潜力。 毕竟,跑步不应该是你被迫做的事情,或者是为了某种外部目的而跑步。 跑步确实是对跑步的一种天生的热爱。 驴和人都是天生就会奔跑的。
3.1.2#心
《更新你的思想:如何重新连接你的大脑以获得更快乐、更健康的生活》是我正式接触到的第一本情感治疗书籍。 是从上海图书馆东分馆借来的。 我仍然感谢工作人员将这本书放在我的通行证中。 在书架上,我不小心借到了。
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天上下班都带着它。 我在地铁上能看10页左右,断断续续读了快2个月了。
虽然厚重,但它从抽象层面捕捉到了我焦虑、恐惧、害怕的情绪,也从操作层面提供了大量的思维模型,比如红橙绿三种大脑颜色、冥想指南、积极的心理暗示等,让我回到当下,专注当下,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你让事情发生”而不是“事情发生在你身上”;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建议我过一种“由好奇心驱动,而不是恐惧驱动”的生活。
恐惧不是祸害。 当我试图消除恐惧时,它也会滋生胆怯,而胆怯是最无聊的,因为它什么也“创造”不了;
创造力并不一定来自于苦难。 《终生可恨》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种虚构的痴迷。
您可以通过阅读“展示您的作品”来了解您的创作过程如何被他人看到、参与其中,甚至形成社区的指导。 一本只能从目录中阅读的小书。
当然,自我建设离不开他人。 我从《脆弱的力量》这本书中学到最多的就是区分“内疚”和“自尊和羞耻”的情绪。 你可能会对某件事感到内疚,但不要认为你对此有罪。 一文不值。 只有拒绝完美的神话,我们才能接受与自己和社会更真实的关系。
起初我不知道为什么需要《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但读完之后我明白了。 只是一句话“虽然我经历过xxx,但我想要/我想我可以xxx”。
我们不否认过去的创伤和结构性问题造就了今天的我,所以接下来做什么、如何解决问题是关键,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他的目的论立场所倡导的个人主体性蕴含着行动和改变的力量。
陈嘉颖老师的《什么是美好生活》的最后几章重点阐述了幸福和幸福,也强调了个人主体性的重要性。
当然,他也讨论了利己与利他、权威与权力、应该是什么、道德伦理等问题。 读完之后,似懂非懂。 但这种文化和知识的清晰性并不是人类快乐的源泉。 毛呢布料。
精神恢复活力后,您可以开始每天治愈自己。 读完《旅行的艺术》,我在想,这就是路上的观察。 城市漫步的基本原则是,它并不一定意味着身体上的旅行。 就是带着游客的好奇心和观赏风景的心态去寻找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
我特别想分享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一生中见过很多橡树,但直到在兰代尔峡谷花了一个小时画了一棵橡树后,我才开始理解并记住它。 活出橡树的特性。”
我无数次看过树叶和光影的舞动,但闭上眼睛回想时,却只发现一片空白。 我以为我在认真地生活,但也许我仍然悬浮在半空中。 这启发了我行动起来,我想重新拿起二十年没碰过的画笔,让绘画成为感知生活细节的一种方式。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室友朋友给了我们一本《创意绘画艺术》,我们就按照这本书的章节,在懒人之家举办了一场持续了大半的“和秋秋一起画画”活动。一年。
书中有许多潜在的障碍打破了绘画的刻板印象。 例如,“好”画是一个后天的标准。 我想什么时候画就什么时候画,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是由我来定义的。
与此同时,我读了成年后的第一本漫画《无法回答》。 它是由当时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漫画《狂扶摇》的作者制作的。 画面总体偏暗,但不妨碍故事讲好。
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理发师老关的故事。 当他快要自杀的时候,他想通了,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生活的美好,以及背后坚实的支持体系。 死亡很容易,但活着的愿望却很少见。
3.1.3#精神
如果说#心是我能感受和引导的情感和意识,那么#精神是我无法解释的、与生命的力量相关的东西,无法与具体的事件相关,但我的整个身体是颤抖和移动。
“我来的时候还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幼稚的想法,所以他哭着吵着要来。他一来,见识了这个世界,立刻就变成了一个绝望的爱人。而对于一个爱人来说,无论多久,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到那时,他就会明白,每一步其实都是在回归的路上。当牵牛花第一次绽放时,葬礼的号角已经吹响。 。
2023年2月28日,我在《我和地坛》中看到了这段话。 不知何故,它并没有引发痛苦的回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但眼泪却不停地流,不停地流,不停地流。
当我在图书馆阅读《悉达多》时,我的眼睛无法停止哭泣。 悉达多苦苦寻找人生启蒙的答案,终于平静地聆听河水的声音。
3.2. 女性学科类别:
总体评价:我认为我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女权主义者或女权主义者。 一些所谓的“觉醒”意识,从传统概念来看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只是作为女性,我们有天然的优势,能够感同身受对方的真实处境。 相对于抽象理论,女性题材的小说是我喜欢看的类型:
一开始我以为《都市少女》是一部言情小说。
前半部分,“我”是一个虚伪、自命不凡、惯于逃避的女孩。 后半段,“我”从梦中醒来,摆脱了“好女孩”的标签,经历了成长的痛苦,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好女孩”一个好人”。
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前后两部分的“我”却让我产生了共鸣。 我想也许作为一名女性,我们会分享大部分的生活经历。
张老师的《雪如山》给了我更多关于中国样本丽丽的故事。
我在地铁上看,边吃饭边看,梦里也逃不掉。 我渴望思考仍在等待着我的故事的结局。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带有女性元素的俗套言情故事,没想到讲述的是女性惊心动魄的日常琐事和内心情感。
我最喜欢的是两个关于面对或当前面临“秋天”、“周年纪念日”和“我只想坐下来”诱惑的短篇故事。
我还将莎莉·鲁尼的《普通人》和《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归类为女性小说。
《普通人》中,女主与男主互相误解、错过、相遇,互相治愈,不断成长。 这段亲密关系互相治愈,成为了“正常人”。 我们要相信“人是可以真正改变彼此的”;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书信往来。 她们在文本中谈论抽象的女性问题、工人阶级、美与艺术,以及她们的原生家庭、具体生活以及对爱情和友谊的反思。
3.3.异国文化:
总评:这类书很少有“读感”。 并不是“我”在读“书”,需要完成“读”任务以获得某种动力,而是我读的时候是“无私的”,只想生活在书中。 我给他们找了一个类别,异国文化,因为他们都是抽象的文化,都是我好奇的具体地方,赋予他们异国的想象:
首当其冲的是白先勇的《恶子》和《台北人》。
前者是一个在公园里谋生的边缘少年; 后者是一个“台北人”,无法回到海峡对岸的家乡,失去了中文名字。 它让我体会到了20世纪中叶历史环境下海峡对岸人情的温暖和温暖。
我很喜欢看大河剧,看到《大日本》时我很好奇。 读这本书充满了偷窥欲,就像读野史一样,通过大久后宫的女人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日本历史。 书的最后,我再次看到了德川家族的代际命运和大国的最终回归,我仍然在感叹;
电影《降临》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代表了我心目中的软科幻,不是外星飞船,也不是太空枪战,而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事物;
《给基列家庭的信》让我体验到了基督徒家庭的生活。 虽然我不明白书中引用的典故的深刻含义,但我还是被主人公牧师对妻儿的爱所感动。 “阳光下,孩子的头发闪闪发光,那霓虹般的光彩,细腻而柔和,就像有时在露珠上看到的光泽,照在花瓣上,照在孩子的皮肤上……所以这一切自然是好的,但是主要是我喜欢你的存在。” 。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位老牧师用粗糙的手掌摸着我的额头说愿上帝保佑你,我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祈祷你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民族成长为勇敢的人。 我祈祷你能找到一种让自己变得有用的方法。 我会祈祷,然后睡觉”;
本以为蒋勋只讲红楼梦,没想到还有《蒋勋谈莫奈》,对比了中西古代绘画的差异,很有启发。
西方绘画历来关注“空间”。 画家站在一个固定的点,寻找一个固定的焦点,在严格的三维空间中确定景深透视,却往往看不到时间上的微妙变化;
汉字的空间是“宇”,汉字的时间是“周”。 东方绘画关注的不是简单固定的“空间”,而是无尽的“时间”,它发展了一些西方所没有的东西。 “纵轴”(视觉上下移动)和“长卷轴”(视觉左右浏览)暗示着时间的无限。
3.4. 面对现实:
总评:我以前很少接触到这类文学作品。 文学故事没有曲折,也没有优美的散文诗,我就干脆不理会。 读这类书让我面对现实,就好像我低下头去捡一些所谓的低俗内容,但如果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会发现它们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我生命中的:
首先,把《童年的消失》归入这一类有点冒犯。 作者认为,“童年”是一个社会概念而不是生物学概念,它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
最有趣的是两校关于教育理念的争论。 洛克学派认为,儿童需要通过教育、理性和自我控制来转变为文明的成年人。 教育是一个递增的过程;
卢梭主义者认识到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心和自发性的能力,教育是一个还原的过程。
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我们自己。 这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具体从我国的宏观角度来讲,读了《身处事内》后,我第一次了解到现行制度、经济政策与老百姓具体生活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城镇化等问题。人口流动。
如果你选择继续居住在这里,就看你嗅到政策走向后能否抓住机会了。 作者的最后一点是,我们“过着比大多数人更好、更辉煌的生活”。
对我的直接影响是,当我看到各地的城投公司时,我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缩小到日常信息处理领域,“观察对方在聊天过程中具体和抽象之间切换的次数,就可以判断出他在幕后经历了多少笔记思考”。 《笔记的魔力》这本小书让我很惊讶(因为我很期待),价值很低哈哈)。
与其做实体笔记,不如通过笔记框架塑造思维模式。 期望读者能够为某种目的清晰地捕捉所有信息,对周围的所有信息保持敏感,并有意识地创造知识。 分享的事实/见解/含义(即屏幕截图的注释分区)非常鼓舞人心。
这本书虽然逻辑合理,但作者的热情和坦率几乎要溢出来。 最后一章,他终于道出了做笔记的真相。 打败女同学,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是他内心的执念。 很有日本的热情~
真是巧合啊。 《How It Works》也是日本作家的作品。 它分解了这个概念并要求你阅读它。
第一部分发现问题围绕公式【问题=应该状态-现状】进行拆解分析; 第二部分分享了几种常用的解题框架,如假设思维、MECE、逻辑树、最终解系统等。
但最重要的是,应该记住什么。
接下来的两本书是白人精英的布道。 《原理》中提出的很多经验并不新鲜,但桥水基金的成功让创始人的“信任权重”看起来更高了,这让我愿意读这本书。
但读完之后,我还是觉得他的语境离我很远,就像那句老话“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了好日子”;
《纳瓦拉之书》是我最不喜欢的格言式作品。 我明白道理,但它仍然让常识变得更普遍。 也许是因为缘分还没有到来。
《让数据说话》是我大学以来读过的第一本松散的故事书。 信息密度极低。 全书的内容只论证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定量思维辅助工作决策;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批判性思维》并非没有价值。 通过画母子集合图来理解逻辑讨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实用的。
3.5. 名人传记:
总体评价:我不太喜欢读名人传记,因为人们的刻板印象是他们总是精英主义者。 不过这两本书我是和张傲的读书会一起读的,讨论还蛮有趣的:
通过《十亿美元分子》首次了解制药行业。
原来医药行业被赋予了很多道德光环,认为它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而发展起来的。
但事实上,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刻意制造知识壁垒,比如急于发表论文,让竞争对手胆怯。 当然,这个行业不仅需要埋头做研究,还需要会讲故事的人。 我们不能只谈理想,还要从商业逻辑出发。
这本书的主人公说,“独裁的唯一问题是独裁者不够多”,这与《埃隆·马斯克传》如出一辙。
马斯克确实注定会在历史上大放异彩,但他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它开启了我们对技术的想象,但却与宽容和多样性的价值观相冲突。 能够从远处看历史,而不必遭受与他一起工作的折磨,这真是太好了。
-4-
4.1 除了老老实实地读过的书外,肯定还有半途而废的书:
安慰自己吧,读书是私事。 即使别人推崇备至,但你确实无法产生共鸣,那就放飞自我,不要苦读,用你宝贵的时间去做一些让你快乐的事情吧!
第一种痛苦:翻译拖延、内容重复、抽象词汇堆积。 一开始的灵感并不能掩盖随之而来的长尾的痛苦。
第二类痛:大致了解了这些行业的情况后,觉得够了,但缺乏兴趣。
第三种痛苦:不喜欢警句金句的风格,不喜欢听和说(左图)
第四类痛:作者用中文写的我看不懂,除了同名短片(右图)
4.2.2023 标记我想读但还没有读的书。 我希望我能在 2024 年读到它们。
2023年我想读的书高达163本! 回顾之后,我们把这些重要任务留到2024年完成:
4.2.1. 保持基本的职业素质
“学会提出问题”、“数据即方法”
4.2.2. 以更有条理的方式了解历史和过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建差异》、《响亮之声》
4.2.3. 了解女人,也了解自己
《少女地下战争》
4.2.4. 尝试继续探索灵性/心理学
《其实你塔罗牌已经很厉害了》、《心灵启蒙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不可理解的显而易见性:费登奎斯入门》、《佛教问答》
4.2.5. 最重要的是继续过好生活
《美食、祈祷、爱情》、《老派女孩的购物路线》、《东京八平方米》、《治愈饮食和禁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