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与中国教育报的十八九年:从豆腐块到专业成长的蜕变

鸡汤心灵朋友圈_鸡汤心灵文案_微信热文心灵鸡汤

当我翻阅“出版目录”时,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我和《中国教育报》“打交道”已有十八、九年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有三四十篇。有占满半页的“大文章”,也有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有专业成长的发现和总结,也有别人的书评和鼓励。“成果”看得见,心里留存的,是编辑、导师、朋友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吸引力:给自己一个小目标

2005年新年伊始,我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今年要“冲”到《中国教育报》。因为2004年我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两篇文章,2005年我还要更上一层楼。那时,我已经三十六岁了。

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行动。但“写什么”的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要学会把握“热点”,把握“焦点”。当时有两个关键词跳入我的脑海,一个是“和谐社会”,一个是“校本教研”,前者属于社会学领域,后者属于教育学领域,虽然当时还没有“跨界融合”的概念,但直觉告诉我,这两个关键词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有趣的东西。

于是,我沿着这个思路开始着手工作。一是“向外扫描”,用这两个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文章,浏览一些报刊上的相关信息;二是“向内找”,我问自己,我的学校和周边的学校在这两个方面有哪些困惑和行动,我自己对这两个方面有什么想法和看法。为此,我曾许多个夜晚辗转反侧,甚至彻夜难眠。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我完成了一篇题为《和谐校园,校本教研绿色空间》的文章。投稿后不久,2005年5月17日,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本文我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一是“真正的校本教研必须植根于和谐校园”,这包括“干群和谐,教研氛围浓厚”和“心境平和,持久”;二是“培育和谐‘绿地’,深化校本教研”,这包括“理念引领、目标引领”、“营造氛围、崇尚学术卓越”、“多元评价、换位竞争”和“内部平台、外部睦邻”四项实践。在我看来,没有和谐的绿地,就没有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静态的和谐是没有生机的,“一潭死水”;“充满竞争的动态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

当《和谐校园,校本教研绿色空间》一文已投稿未发表时,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反思”上,用同样辛勤耕耘的方法,就是“写”:每次下课,第一件事就是写一篇教学反思,三五句,几百字,生怕自己忘记了上课时产生的思考和启发。2005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我的文章《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当时,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教师一年之内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在学校和县里都算是“惊天动地”的一件事。

当时,我是黄梅县卓岗镇第一中学的教研室主任,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职位,才让我有了这样的干劲和毅力;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两篇“高大上”的文章,才让我在从事教研工作时,才能更加自信,更加从容。正如《如何写好教学反思》一文在最后所说:

“写一辈子教案的老师不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育反思,就能成为教育专家。我们坚持写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艺术、教育思想就会向着‘真善美’的更高境界迈进!”

挫折:沉默之后的短篇故事

或许是因为不够专注,不够努力,此后三年我给中国教育报投过一些稿件,但都无果而终。我给中国教育报的一篇专栏发了一封题为《又一个5·17》的邮件,表达了得不到投的失落感。没想到,一两天后,我接到了中国教育报编辑部的电话,老师主要想让我关注热点,坚定信心。对我来说,这就像在迷宫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那一年,我是卓岗镇二中副校长。俗话说,新官上任有三件事要做。我利用这三件事,把学校的教学工作改进好,同时把日常的观察和感想写下来。2008年12月,我向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投了一篇题为《我是靠写论文当上副校长的》的长文。等了一两个星期后,我又向《校长周刊》投了一篇。我打电话咨询,编辑让我把文章缩短。终于,2009年2月10日,《我是靠写论文当上校长的》修改版发表了。文章中有两段话代表了我的心声——

“一个校长要想和大家一样,就不能只靠权威来治理,而是要用人格去影响,用行为去表达,通过写作来培育学校的学术氛围,这是我追求的管理风格。所以,我把我的同步作文(我习惯和学生一起写作)和我管理作文同时写,我很享受当副校长这个角色。”

“把思想变成文字,让大脑可以深思,把思想变成文学,让思想有了文学。用文学来传达思想、交流情感,观众聚精会神,心胸开阔,场面宁静祥和,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本文从“用博客交流”、“把例会变成校本培训”、“用随笔构筑精神家园”三个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管理,字数达3200字,文章占了半页。

我在卓岗二中任职期间,也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过《常给自己一碗改魂汤》(2010年4月30日)等文章。当时卓岗二中正面临关闭合并,学校不稳定,学生不统一,妻子生病,我们一起去武汉治疗。那段时间,我真是身心疲惫。文章开头,我写道:

“有句对联是这么说的:‘往往十件事有八九件不顺心的事,却能和别人说两三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作为一个吃五谷杂粮的劳动者,难免有事不如意的时候,这时候除了调整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了。”

本文我从“学校·观摩不失风度”、“课堂·慢不舍”、“亲情·痛不忘感恩”三个方面进行叙述,表达了自己顺其自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如文章结尾所写。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更在于平衡。平衡的生命,有赖于我们用激情去温暖它,用淡然去调节它,用一生去感悟它、去培育它。”

无论是研究文章还是叙事文章,每次在报刊上发表,都能给我这样的一线教师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而这些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

互动:讨论短篇故事

随着暑假的到来,我被调到黄梅县独山中学继续担任副校长。也正是在2010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学校管理培训。那一年,世博会也恰好在上海举办。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自然要去体验一下。

在上海的十多天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坚定了我的信心。从上海回来后,我写了一篇短文,题为《办好一所学校并不难》。在这篇文章中,我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成功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在我看来,办好一所学校并不像专家说的或人们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校长,只要你有事业心和决心,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办好一所学校,也是非常自然和合乎逻辑的。这篇文章讨论了“事业心”和“独立”。我对这次投稿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但出乎意料的是,文章在9月28日就发表了。它让我对学校管理中的两个关键词“事业心”和“独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信心。

2011年秋天我出差回来,校长转发给我一个通知:教育局要求各单位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写一份“人事工作”总结,在我看来,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往往只是个“幌子”,或者一个“托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只要我们能调整好心态,顺应潮流,他们还是可以履行职责的,甚至还可以换个方式去做。

我花了两天时间写了一篇题为《我是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的文章,文章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直面:用大局意识去面对纠结;二是“爱心”;三是“温暖:用同理心去安慰受伤的心灵”;四是“鼓励:用积极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写完这篇文章,我更加下定了决心:我把它投给了教育局,也投给了《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1日,这篇文章全文发表。里面的一些话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我不在乎。因为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是我的一贯作风。

这些年,我积极参与《中国教育报》的一些讨论议题,发表过一些评论文章,如《校长周刊》2010年校长评选,我就担任了“读者评委”。曾为山东省昌乐市第二中学赵凤平校长、深圳市实验学校曹艳青校长撰写推荐意见(2011年1月4日),发表《重视中职学校内涵发展》(2012年3月6日)、《农村学生基础教育》(2012年3月6日)、《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2012年3月6日)、《基础薄弱,减负难》(2012年7月3日头版)、《中考时间安排能否更人性化》(2013年6月20日)、《让孩子自己过暑假》(2013年7月31日头版)等评论文章。其中《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减负难》和《让孩子自己过暑假》尚可教育部官网上刊登的《永远的记忆-我的故事》一书入选(103年6月)。

还记得,在向编辑咨询《我是“代写”作家》一文的“命运”时(2009年10月20日),编辑回答“留着吧”,我激动了好几天;在《不用列书单了》一文发表前(2012年9月6日),编辑特意打电话告诉我:“我们是区域性周刊,不是读书周刊。”现在想起这些小故事,仿佛就在昨天,让我感到幸福和温暖。

推荐:关于“突围”的思考

2012年秋天,我被调到本县苦竹中学担任副校长,当时我分管教学,学校正在开展“四学一真课堂”的研究项目,我深为认同这个研究项目。几年来,我自发地进行了一些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如原有的“5·3·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5分钟口语训练、30分钟阅读指导、10分钟巩固提问)的研究、基于迁移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组内同质性、组间异质性)等。在学校的一次竞赛课上,我讲授了《山外有山》一课。老师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我的课体现了课改精神,课堂活动充足,阅读、写作训练到位;另一种认为“课改课”应该把课堂完全留给学生,否则就是“传统课”。

当时,这种争论并非我校独有,我发现这是个很好的写作素材,于是写了一篇题为《放不放,乐趣长存》的文章,投稿到《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1日,编辑修改后改名为《理清开放课堂的辩证关系》发表。文章当时引起极大关注,被多家网站转载。随着文章的发表,我对课程改革的倡导和信心更加坚定。

年底了,例行的业绩汇报开始了。在写文案的时候,我觉得如果按照正常的写作方法,就等于把校长业绩报告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部分“扩大化”,教师作为听众的工作汇报只会感觉枯燥无味。我不想走惯了的老路,得另辟蹊径。于是,在汇报工作时,我干脆把教学一线的工作撇到一边,只讲我的“读书报告”,题目是《书香飘荡2013》。老师们非常认真地听着我这个有些奇怪的业绩汇报,并给予了异常热烈的掌声。会后,一位领导对我说:“吴校长,您的业绩报告很有意思,但有点题外。”我预料到了这样的评论,没想到这篇文章一周后就投给了《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并在2013年刊登出来。竟然是在12月30日发表的,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你的“飘题”作文,其实是“飘”到天上的。

这几年,因为要调动,职务不能调动,职称不能晋升,名师不能评,心情很复杂。于是,“突围”二字频繁地跳进我的脑海里。我挣扎着,开始写《乡村教师突围》。其中有一篇《做一名专业自信的副校长》,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完成的。

“浩瀚宇宙中,每个人都是一颗流星,一旦找到自己存在的坐标点,或者遵循的路线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勤奋,更加平和,更加乐观。”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同时,我觉得,想要成为一名职业副总裁,需要从以下四点上下功夫,分别是“站上讲台”、“写文章”、“懂得管理”、“坐上板凳”、“能干”。

我将这篇文章投稿给《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不久后(2014年5月22日)全文发表,编辑们也许最能理解它带给我的鼓励。

同样是在2014年,我的第二本书《乡村教师的突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4年7月23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刊登了我的文章《乡村教师如何突围》。年底,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和“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乡村教师来说,又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推荐如下:

“本书共分四册,是吴在柱校长多年教育实践和知识积累的结晶。在《心灵突破》一册中,我们看到一位不断探索自我、自我启发的读者。”在《突破》一书中,作者从通过阅读、思考、教研等方式获得的“知识”转变为“知行合一”。《课堂上的突破》展现了吴校长对教学的执着。《学校里的突破》是吴校长作为管理者的思考。”

2014年底,我终于考取了高级教师职称。

协助:追求卓越的一小步

高级职称对我来说是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尽管那时我已经四十五六岁了。

我认为,追求卓越既需要外在的肯定,比如名师、特等,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飞跃,比如论文、专著。那时,我已经开始构思和写作我的第三本书了。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2016年正月初五(2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始播出《中华诗词大赛》第一季,这档优秀的文化节目我几乎每一期都要看。《古诗词大赛(征求意见稿)》刚刚出炉,我边看边发现,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些联系,于是,我又做了一次“跨界融合”,写了一篇《古诗词与核心素养:最美的邂逅》。投稿后不久,文章就于2016年4月27日在《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上全文发表,这为我研究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2016年5月25日,我在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农村校长的烟雨》的文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意识到,原来中国教育报以及编辑、老师们,对农村教育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和烟雨”。

也是在这一年,我完成了我的第三本书《公民教育与现代学校》的书稿,2017年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把这本书的完成称之为“七年耕耘,五次探索,三十万字,一个梦想”。

红安县教研室老师于向红读完这本书后,饶有兴致地写下了一篇书评《你也能达到他的高度》。2017年4月10日,这篇文章刊登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对我来说,皆大欢喜。

2017年秋季,因工作调整,我担任中心校工会主席,主动要求在库竹中学给七年级学生开设一门《名著导读》课程,领导们对我的想法非常支持,但我却觉得有些辛苦。

但箭一旦射出,就没有回头路了。我读了两个月的《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努力下,才编辑出了《没有合格的“导师”,哪有“名书导读”》一文,经过老师修改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上。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被人民网、光明网等网站转载。这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励。

后来,我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二三十篇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文章,其中有《精选我的推荐,读你所爱——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式》等。

2020年10月,我的第五步书《特级教师陪你读经典》由济南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和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两篇“全书阅读”文章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2018年1月24日,《教育情怀,最珍贵——致农村副校长》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在这篇文章中,我表达了作为一名农村副校长的困境:

“每年的模范、优秀评比中,因为你是副校长,所以不会被评选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模范;因为你是‘副’校长,所以你没有资格参与优秀校长的评选。你担任副校长的时间越长,距离‘全面认可’就越远,而这与你的能力、业绩、知名度等无关。”

当时,我参加了“黄冈名师”的评选,但再次没有入选。于是,我给自己立下“阿Q精神”:“不管他是不是名师,是不是特级教师,我都会继续我的教育情怀,继续我的教学研究,继续自己的专业发展。如果能走到这一步,值得恭喜:你将是教育界和学术界的无冕之王!”这篇文章的发表,是对我又一次精神上的安慰。

2019年6月26日,我的文章《校长也有教育名言》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随后被人民网、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校长还是副校长,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最好能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幸运的是,2019年2月我被评为湖北省第十批特级教师,2021年12月我通过了高级教师评审,同年被认定为“黄冈市高层次人才”,我在成长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展示:专业成长秘诀

2022年8月,我的第六本书《优秀教师的成长特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被评为特级教师后的作品集。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杨劲松校长在读完这本书后,欣然写下了一篇书评,题为《学习的力量: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本文于2022年8月31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鼓励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2023年2月17日,经编辑的反复指导,我的文章《从学情入手,“生动”地教语文》在《中国教育报课堂周刊》“名师反思”专栏隆重推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顾自己在汉语教学中的成长经历:一是“教学法:从学情入手”;二是“写作:从‘同步’入手”;三是“情境:汉语教学要‘生动’”。这些“小技巧”在今天看来也许很容易,但对于当时正在跋涉的我来说,每一步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的经典阅读课之一《走进》被链接展示在“名师反思”专栏,这对我来说是何等的荣幸啊!受宠若惊,如履薄冰,只能“从头再来,重头再来”。

2023年9月,我的第七本书《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课堂》由济南出版社出版,一方面这是我一年潜心解读新课标的成果,另一方面更是多年来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的累积成果。

2023年12月22日,我的文章《愿每一位教师都被教育者精神‘点燃’》经过主编的多次批示、五次修改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好老师专刊》上,我被教育者精神‘点燃’,被主编的教育情怀和工匠精神所感染。

“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克制欲望,不断挖掘”、“成就他人,超越自我”、“有宽广的视野,有伟大的境界”,这些都是教育者精神的一些体现。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要继续努力,继续前行。脚下的脚步,会让青春、理想、奋斗之火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

“芦苇荡绿意盎然,白露化霜。所谓情人就在水的彼岸,顺着她往上走,路途遥远而又坎坷,顺着她往下走,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心。”中国教育报仿佛就是我心中的情人。感谢你二十年来对我的指引、安慰、鼓励和帮助,让我在迷茫中看到光明,在疲惫中看到希望,在顺境中看到远方,在逆境中奋力前行。

鸡汤心灵文案_鸡汤心灵朋友圈_微信热文心灵鸡汤

关于作者:

吴在柱,湖北黄梅人,湖北省特级教师、高级语文教师、黄冈市高层次人才、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在《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语文教与学》、《教师博览》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约200篇。先后出版《我的语文教学感悟》、《乡村教师突围》、《公民教育与现代学校》、《农村青少年的成长密码》、《特级教师陪你读名著》、《优秀教师的成长特质》、《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课堂》等著作。

相关文章:

柱子老师强力推荐——

鸡汤心灵文案_微信热文心灵鸡汤_鸡汤心灵朋友圈

鸡汤心灵朋友圈_鸡汤心灵文案_微信热文心灵鸡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5025.html

我妈与电子游戏:从掌机到网吧,家庭教育的独特纽带
« 上一篇 2024-09-10
玩微信别太投入,微信群的利弊你知道吗?
下一篇 » 2024-09-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