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南方都市报记者戴国辉、王美苏、黄树伦
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带来了身体健康危机,也对心理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引发社会关注。随着2023年广州市两会召开,即将开幕,多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出,适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需从教育体制等方面寻求解决途径、医疗、家庭养育、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完善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沟通平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3月发布的一份科学简报,在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症患病率上升了25%。青少年是一个更脆弱、更隐蔽的群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症检出率为7.4% ,且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精神疾病的病因复杂,遗传、生理、心理创伤、环境压力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每个患者各因素所占比例不同,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的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提前预防、及时干预,是个人、家庭和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艰巨的任务。
01
遇到心理问题有渠道及时干预
完善多方参与沟通平台
“适龄未成年人长期经历线上学习、隔离停课、开学延迟、留学受阻等因素,导致以抑郁、焦虑等为主的心理问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亟待“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予以遏制。”在今年广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民盟广州市委妇女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龚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后疫情时代立体遏制青少年抑郁症上升趋势的建议》提案。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广州委员会妇女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龚媛
龚媛指出,抑郁症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具体表现为缺乏活力、失眠、厌食、缺乏安全感等。“这些比较明显的抑郁症症状,常常被家长解读为“学习压力太大,课业压力很大,家长只是从补充膳食营养、强迫孩子休息的角度去关注,或者干脆给孩子灌输“心灵鸡汤”,”龚媛说。
长期睡眠不足、长时间宅家,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龚原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科普,让家长、学校和孩子自己都能及时向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就诊,安排孩子咨询看医生,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家长要对孩子抑郁症的治疗达成共识,为孩子康复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龚媛还建议,社会各界应完善多方参与的沟通平台,定期举办交流活动,除了向学校、家长、孩子传递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也要体现新动向、新气象。随时向专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通报社会、学校等部门发生的重要疫情现象,增强精准干预、精准治疗的针对性。
02
加快制定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条例
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大作用缺一不可
青少年时期是人形成社交和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内心的变化和冲突,得不到外界的关注,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网络,就可能面临长大后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更大。
广州市人大代表、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徐松也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建议广州可以考虑在全国率先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综合性地方立法。今年,广州市将出台《广州市适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切实保障适龄青少年心理健康。条例的适用对象为在校学生,包括婴幼儿、探索建立覆盖全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体系。
学龄青少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近年来,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着心理健康资源分布不均、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强、部门职责不明确等问题。职责。
徐松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率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缺口较大。心理教育与咨询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供需失衡,重干预轻预防。她还观察到,心理健康普及率就诊量较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网上等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新型就诊渠道。
“当前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短板,有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多重因素,也有制度设计不完善等,单靠任何一方或几方的力量不足以“从制度供给层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许松建议,推动问题解决。
许松建议,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立法思路,率先探索建立从家庭责任、学校责任、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促进和保护在校青少年心理健康“四位一体”的立法机制,体现地方立法创新。
心理学家,看看心脏清单
投融资/政策法规/热点事件/行业会议
2023年心理学行业将发生哪些大事?我们来看看:
ps:后台回复【独家】即可下载新邦独家发布的全部报道,一起打包一起播,千万不要错过哦~
扫描二维码加入行业交流群,与心理学同仁交流
非专业人士请勿添加
申请加入心理学行业交流群
请注意:加入群组
\ 心理学圈热门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