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心灵鸡汤已变质,抢头条看谁说得好,谁就做头条

心灵鸡汤的价值_心灵鸡汤精粹版_心灵鸡汤精神鸦片

心灵鸡汤精神鸦片_心灵鸡汤精粹版_心灵鸡汤的价值

心灵鸡汤精神鸦片_心灵鸡汤精粹版_心灵鸡汤的价值

墙头条

抢占头条

谁说得好谁就会上头条

近日,女演员张庭的“鸡汤式微博”遭到专栏作家侯鸿斌的严厉批评。“鸡汤文”引发的争议与批评比起其最初的火爆程度明显增多。大众化的口味、励志的包装、快餐式的文字、不假思索就能吞下去的“心灵鸡汤”,曾因柔和、温暖、充满正能量而风靡网络,如今却在慢慢“变质”。

生活不是你想要的

喝一碗鸡汤来保暖

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总会有挫折,当你最迷茫的时候,当你最挣扎的时候,当你的感情不如意的时候,当你与人相处不融洽的时候等等,这时候,适时端上一碗营养丰富的鸡汤,补充一下心灵,然后再次出发,面对人生的下一个挑战。

首先,好的心灵鸡汤有激励作用。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总会感到疲惫、抱怨或想要逃避。好的心灵鸡汤柔和、温暖,充满正能量,会直击你的内心,与你的内心产生共鸣。它会鼓励你积极向上,给你勇气面对困难;或者它会缓解你的焦虑、抑郁和紧张,消除你身上的负能量,让你重拾信心和希望。

其次,心灵鸡汤里的智慧话语也能丰富个人的知识。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阅读那些“短平快”的文字。好的心灵鸡汤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不仅能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支撑个体前行,还能教会很多人如何处世为人、待人处事。

总之,好的心灵鸡汤口味大众化,包装励志,文字快餐化,容易让人理解和表达,也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所以深受大家的欢迎。当然心灵鸡汤只是一剂“良药”,是我们面对困难时补充心灵的正能量,是未来的动力,是努力奋斗的方向。但要真正走向未来,赢得成功,当然不能只靠一碗心灵鸡汤,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努力,努力提升自己,最后才能走上人生的巅峰。(易飞)

看似营养丰富

长期饮酒有太多副作用

曾经,鸡汤文在社交圈中频频出现,吸引了无数粉丝。然而,这些抚慰人心的文章在近些年逐渐被冷落,“鸡汤文”甚至被带上了贬​​义的色彩。鸡汤文看似营养丰富,其实对身体无益,只是陈词滥调,逻辑错误百出,欺骗多于鼓励,催眠多于启发。笔者反对鸡汤文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让人沉迷于精神胜利法,转移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在众多的鸡汤中,关于性、职场的鸡汤很受欢迎,抓住人性的弱点大做文章,但大多只是转移注意力的招数,看似让你沉迷于精神胜利法,比如“握紧拳头,你一无所有,松开拳头,你就赢得了全世界”。这样的文字确实能给人暂时的安慰,但生活还得继续,那一筐筐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其次,鸡汤文将逻辑简单化,刻意夸大某些性格因素,于事无补。鸡汤文善于用文字营造虚假形象,比如“乐观是无敌的”、“再坚持一会儿就成功了”……类似这些说法让人信心满满,相信咬紧牙关就能挺过去。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并不是这些简单的解决办法可以克服的。相反,鸡汤文甚至可能制造麻烦。比如,你觉得自己不适合一份工作,这份工作本来可以通过理性分析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鸡汤文却催促你坚持下去,结果你浪费了青春,一事无成。由此可见鸡汤文的毒性有多大。

第三,鸡汤文章是精神鸦片,让人上瘾,最终丧失创造力。鸡汤文章通过煽情的文字和动人的故事来鼓励和说服人们,并以“千篇一律”的形式传播给大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读者兴奋和上瘾。遇到困难时,他们寻找鸡汤文章而不是寻求解决方案。鸡汤文章的流行得益于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而笼统的说法。这种性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很空洞,他仍然认为它反映了他的性格,即使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人类的一大惰性,而鸡汤文章给这种惰性提供了一个克服的机会。懒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沟通渠道。在鸡汤文章的欺骗下,许多人浪费了时间,失去了斗志,把自己与精神鸦片混淆了,得不偿失。

(陈晓燕)

你喝过酒吗

“假鸡汤”有多少?

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有种东西,一定年纪的人大概还记得,叫“补脑汁”,黑乎乎的,黏糊糊的,像止咳糖浆。我花一两块钱买一瓶,每次一小勺,高考前喝了几瓶。多年后,有人说这东西没用,简直是“假冒伪劣”。怪不得我成绩一直不高。不知道什么时候,“补脑汁”改名为“心灵鸡汤”,最早见诸《读者》、《译林》等杂志,现在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不再是口服,而是“心服口服”。不过,两者功效差不多。

我们都是“朋友圈”里的人,谁没看过“鸡汤文章”?谁没有被那些“意味深长、令人信服、善恶分明”的精彩而精准的文字所打动?尤其是当你有一碗香喷喷的“鸡汤”是你的偶像熬制的,看完之后,你会对他充满敬佩之情,你的敬佩之情如长江黄河般浓烈。马云说:“今天你不理我,明天我让你遥不可及。”很多个子矮、长相丑、身材差的人,都被这句超级励志的“鸡汤”所激励。但是,我要告诉你,你被忽悠了。马云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他曾开玩笑说:“今天你不理我,明天你还是会不理我”,哈哈。真相是不是很残酷?听完之后,你是不是有种被雷劈的感觉? 还有莫言的《鸡汤》——“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子……我们都是高瞻远瞩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的羡慕中”,也很有“教育意义”。但莫言女儿说,这不是她爸爸的作品。玩笑开得这么大,“鸡汤”里都是鸡粉的味道。

“鸡汤”喝多了就好比方便面吃多了,口味无非就是几个系列:禅师系列、大师系列、名人系列等等。不管是中外、古今,谁出名了,就被拉出来做“鸡汤”,活了几十年的名人,难免会被打扰。“假鸡汤”的走红,有其传播考量和受众心理因素。同样一句“今天你不理我,明天我就让你遥不可及”,如果从马云嘴里说出来,从一个赚点小钱的笑话大师嘴里说出来,会不会有同样的效果呢? 那些被“假鸡汤”迷醉并帮忙转发的人也应该面壁思过“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赛道”,这本身就有些可笑——一句话就能让你顿悟,改变你的人生观,说明你根本不成熟,更何况还是一个和真品一样假的假货。

不转发就没有危害,“假鸡汤”自然就会冷却。(连海平)

《心灵鸡汤》的火爆,是商业利益驱动的

打开朋友圈会看到各种看似温馨情话的“鸡汤”,背后却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社交媒体上“鸡汤”的火爆不仅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更主要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曾几何时,朋友圈、微博只是分享生活、交流观点的地方,但如今商业化已经无处不在,流量成为了强大的生产力。点赞、转发、关注……任何一个用户加入博客,都会给博客带来巨大的收益。本质上,“鸡汤文章”和“投票”、“广告”并无区别,只不过前者以生活理念的名义吸引粉丝而已。而现实货币化则更加隐蔽。

在很多自媒体营销人员眼中,流量就是一切。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带来最多的流量、增加粉丝呢?文化门槛低、情感元素丰富、说教意义十足的“鸡汤文”无疑是最适合爆发式增长的。比如《你就是看上去很努力》、《30岁要知道的50件事》等热门“鸡汤文”,无非就是炮制出一个看似非正统或神秘的标题,再略微引用一下“我的朋友”、“我的老板”、“我的前辈”等的成功故事,最后讲出一些看似有理有据的人生哲理,却完全不管这些励志故事是否真实、是否具有普遍性,只要被转发、被点赞,运营者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盛行,当一篇文章爆红,粉丝多了,好处自然就来了。第一,可以获得广告,一位业内人士曾透露,一个拥有5万粉丝的公众号,一张头条图片或一篇文章的广告费在1000到5000元,10万粉丝的公众号广告费在2000到10000元……很多自媒体运营者,就是靠着“爆款”心灵鸡汤文章积累的粉丝,赚得盆满钵满;第二,可以开设自己的微信店、淘宝店。很多写心灵鸡汤的人名声大噪,纷纷借机开设自己的店铺,粉丝们也争相购买他们的产品。第三,很多运营者把自己当成大V,开讲座、做培训,甚至出版书籍招揽粉丝签名。 ,传授“如何写出十万以上阅读量的文章”的秘诀,宛如一位“自媒体达人”。

如果“鸡汤”只是一种文风,喜欢不喜欢都无所谓。但我们怕的是,里面夹杂着利益,有一批作家摸透了网友的口味,会想尽一切办法炮制“鸡汤”。文章与作家真实想法无关,往往刻意捏造、夸大,以博眼球。令人唏嘘的是,连作者本人都不相信的“鸡汤”竟然有这么多粉丝。最后,受益的是作家和商家,受害者却是误用别人“鸡汤”来反映自己生活的网友。(张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677.html

警惕精神鸦片侵蚀,如何远离网瘾等不良文化产品
« 上一篇 2024-07-22
nagano10:心灵鸡汤,白天鄙夷晚上却忍不住转发
下一篇 » 2024-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