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枫桥夜泊为何能长久传颂?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心灵鸡汤讲述类视频_高晓松的著名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中的高汤

文 | 一丁

我常常感到疑惑:唐代诗人张籍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为何能流传千百年?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但这几句诗至今仍脍炙人口。人们一提到苏州,就想到寒山寺,自然就会背诵“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响到客船”这首诗。这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

据史料记载,张继的作品寥寥无几,《全唐诗》只有一卷,其中让他名垂千古的作品当然是《枫桥夜泊》,这首诗奠定了张继的名声。继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之后,寒山寺也因它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枫桥夜泊》一诗的“威力”可见一斑。

据《唐才子传》卷三载,张籍“天宝十二年(753)在礼部尚书杨骏的指导下”考中进士,也就是说他考中了科举。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仓皇逃蜀,由于当时江南政局比较稳定,很多文人为了避乱都逃到了现在的江浙一带,张籍也不例外。一个秋夜,诗人的舟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绝美的秋夜景色吸引了这位思乡的旅人,让他领略到了一种韵味悠长的诗意之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诗。

张继或许不知道,他的这首诗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这首诗被选入小学课本,成为学生必背的诗篇,无论何时何地,听到这首诗,你都会会心一笑,跟着背诵。这首诗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据说,唐武宗李严十分喜爱这首诗,特意刻了一块碑,上面刻着《枫桥夜泊》一诗。这块碑被带到了陵墓,与唐太宗的《兰亭序》十分相似。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说:寒山寺是日本人最熟悉的寺庙,无论谁到江南旅游,都要去寒山寺看看。就连那些不知道《唐诗选》是什么的人,也对张继这首诗很熟悉。

据有关资料显示,《枫桥夜泊》最早见于高仲武大历十四年(779年)编纂的《中兴简气集》。该集收录了唐肃宗、代宗年间张继等所著的诗文。有26位作者选录了张继的三首诗,其中一首便是《枫桥夜泊》。可见此诗当时已引起选集家的重视。后来凡是有影响的选集,均收录了《枫桥夜泊》。 》等,如杨士弘的《唐音》、高启的《唐诗集》、唐汝勋的《唐诗释义》、王耀渠的《唐诗合释》、沈德潜的《唐诗选》、横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等。一般认为,这首游记是唐代安史之乱后,张籍路过寒山寺时所作。这首诗准确细腻地描写了深秋江南夜景上,夜泊夜船的行人对江南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勒出落月、鸦啼、霜夜、江枫、渔火、孤舟等景象。这首诗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游思、忧国忧民、乱世无处可去的忧虑。 这是一部抒写悲情的代表作,逻辑关系清晰合理,内容通俗易懂。

其实,这首诗不仅被收录在中国的各种唐诗选集中,在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的教科书中也收录了这首诗。据说,多年前日本曾举行过一次评选活动,选出人们最喜爱的唐诗,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令中国人大跌眼镜的是,第一名不是被誉为唐诗之最的张若虚的《春江月夜》,也不是古今中外最好的七言律诗杜甫的《登高楼》,也不是崔浩的《黄鹤楼》,更不是七言绝句的代表作、王昌龄的《出塞》或者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连日本人最喜爱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被甩在身后,位列第一。其中一首便是《枫桥夜泊》。

某日,我到苏州,下榻桔子酒店。第二天,我想去寒山寺一探究竟。决定去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张继的诗,想了解的是,它为何如此出名。苏州这么大的城市,寒山寺在什么地方?于是,我问了店老板。酒店前台说,寺庙不远,走几步就到了。走几米远,就能看到一座巍峨的塔,颇有气势,看上去像一座大寺庙。这个“距离”真的不远。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寒山寺由寒山、西迁两位高僧创建。一千多年来,寒山寺屡遭火焚,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光绪年间。所以我怀疑今天看到的寺僧是不是同一个人。房子可能已经和当年不一样了。这当然又增加了一些“距离”,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我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人群中慢慢行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匆匆忙忙,争先恐后地在这里“打卡”,寻找“诗意与远方”。但我却不着急,边走边看,想弄清楚我们和张继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他的作品为何能跨越时空流传下来?我相信,在这里能找到一些线索。

寺外树木参天,荫蔽之下,是一堵涂金的长墙,上面刻着历代文人以寒山寺为题材所写的诗篇,那些作品看上去还不错,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但总觉得不如张继的那首诗感人。明人桂天祥在《唐诗正声注》中评论道:诗虽好,仿之则伤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一首好诗,但如果我们模仿它,就会感到压抑。可见这首诗对读者心灵的冲击力很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优秀诗歌的基本特征。所以,既然之前有张继的作品,经过一番对比,我们总觉得这些作品和张继这首诗之间总有些“距离”。但这个“距离”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距离”呢?

临近寺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喧闹不已。突然,我感觉一阵微风吹过。当我独自站在人群中思考时,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我想,那个“距离”不就是我这次的行程和这座寺庙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就在附近,不太远也不太近。虽然有些“距离”,但这个“距离”是恰到好处的,恰到好处的距离,就像“就两步之遥”。

于是,我通过“距离”打开了新的思路,似乎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在张籍的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他有意无意制造出来的“距离”,这种“距离”赋予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分析如下。

“月落乌鸣,天上霜满。江岸枫叶,渔火,对着我忧愁的睡去。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半夜到客船。”这几句诗和马致远创作的“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很像,意境很相似,都不做作,就取自然,这是其中一句。

其次,与马致远不同,张籍营造出一种由远至近的独特层次感,于是他把“远近”变成了读者可以感知的对象。试想,远处,月亮落下,这是眼睛所能看见的最大“远近”。再远一点,乌鸦的叫声传来,这是耳朵所能听到的近乎“远近”。于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交织,浑然一体。

如此美景中的人,又如何呢?从诗中,我们可以读出,在江风的吹拂中,人似乎格外清醒,摇曳的渔火更让人睡不着觉。此景此心静,如此“愁话一句何足道”。“清江水上枫叶,遥望伤我心”“犹可慰寂寞,渔火黄昏乱”,江上枫叶朦胧,像渔火闪烁,时隐时现,一点一点映入眼帘。然后是静与动,明与暗,从江岸到船头。这些意境与“我”之间,存在着“距离”。这个“距离”是人与环境的“距离”,也是心与外物的距离。这个“距离”极远又极近,极清又极朦胧。在这样的意境下,旅人心底深处,有一颗不眠不休的心。 他们所感受到的感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悲眠”的感受,这或许是这首诗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关键点。因此,明代沈自来在《三唐诗集》中指出,全诗从“悲眠”开始,妙在不言。沈自来的意思是,这首诗的妙在“悲眠”,这种妙在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用心体会。

“悲哀”作为一种情感,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却大不相同。张继表达“悲哀”的方式与别人不同,他用的是“对”这个词。他说,此刻,在这一幕中,“我”“怀着悲哀而眠”。这个“在一起”是对“距离”的一种诠释,因为“距离”,才产生了“在一起”。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类似的“对”字用法,比如《两岸青山对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对”。它们都表达了一种“距离”,创造了一种“距离感”,并通过这种“距离感”表达出“我”作为个体的独特气质。

这种“距离”可以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如“两边青山相望”。 这种“距离”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也可以是“我”与“非我”之间的关系,如“眉宇间有我”……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李白、鲁迅的诗歌不同,张继在《江枫渔火临悲眠》中创造了三种不同的“距离”。三种“距离”既有区别又相互交织。如“江边枫叶”与“渔火”是物与物之间的“距离”,而“我”与“江边枫叶渔火”则是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在这两种“距离”之下,还隐藏着第三种“距离”,即“我”与“我”之间的“距离”。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第三种“距离”呢?“距离”又是什么呢?这需要我们去理解。通过“悲”字来分析,这第三种“距离”,主要体现在这个“悲”字上。

“愁从何来?离别之人心中的秋意。”这是对“愁”字的一般解释。说明“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至于这种情感的状态,是离别的愁,是闲愁,还是悲凉?我们无从知晓。张继在诗中没有说清楚,因为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作为“我”的张继在这里被分割了。一个是“这个我”,一个是“这个我”。此刻的我,夜卧舟中,“相思相惜”,一个是“他和我”。心里有太多的事情,不知道该如何诉说,需要诉说的“我”,也是不知道该如何诉说的“我”。 这就是“这个我”,而需要被告诉的“我”是“另一个我”。“这个我”与“另一个我”在这里发生冲突,产生紧张与对立。这种对立因“距离”而产生。“距离”因“距离”的存在而产生,又会因“距离”的消除而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这个自我”与“那个自我”冲突而产生的“距离”,恰恰就是第三种“距离”。这种“距离”张继没有解释,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向读者解释,只好用“悲”字来概括。作为读者,我们无法理解张继为什么“悲”,于是我们与张继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距离”。这种“距离”是一种文化的、心理的“距离”,因为“距离”的存在,我们才无法理解张继。也正是因为这种“距离”的存在,我们才通过这首诗与张继产生了联系。这种“距离”也是读者通过阅读所理解的,它就像江上的人与月亮、乌鸦、渔火之间的“距离”,似远又似近,似有又似无。 张继感慨万千,却不知如何表达;读者知晓万物,却不知如何表达。这个由“距离”营造的奇妙世界,形成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张继,却又不是张继。读者的心灵因此被触动。这大概也是这首诗如此出名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一个没有研究过唐诗的人,我其实并不知道张继是谁,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但这并不影响我通过他的诗去理解他的心境。这种理解,是建立在“距离”之上的。“我觉得‘距离’是打开张继心门的钥匙。我觉得我们之所以不能理解张继,是因为我们和他之间有‘距离’。而我们之所以能理解张继,是因为我们和他之间有‘距离’。更进一步说,也是因为我们和他之间有‘距离’。”

如果我们顺着这个线索继续分析,我们还能展开出诗中最后两句“距离”所营造的奇妙。“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声半夜到客船”,这两句告诉我们,从地理上看,寺庙在城外。显然,这是一种“距离”——物理空间的“距离”。但这种“距离”的背后,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我”为什么那么在意寒山寺?“我”和寺庙有什么关系?我是要在那里住一夜,还是来这里看望同道?这些我们都不知道,张籍也没有说清楚。但毫无疑问,寺庙是我最主要的停留之地。毫无疑问,这里存在着一种“距离”,而这种“距离”的背后,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 我们可以猜测,张籍可能是因为无法在寒山寺住宿,所以在船上过夜。是的,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但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夜,一个叫张籍的人来到姑苏城,那里有一个叫寒山寺的地方,但他不在寺里,而是在睡觉。在船上,“我”与寺院之间的“距离”隐藏在文字之下。时近半夜,本想在寺院里住宿,但寒山寺在城外,可能连外人都容不下。不知为何,诗人与寺院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这“距离”给“悲”字加上了注解,在“失意”之上,创造了“诗意”。

此外,我们还应该指出,张继在这首诗中表达的“距离”是一种艺术创造。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距离”产生艺术效果的方式并不在于这种“距离”。作者并不是在试图寻找一种消除这些“距离”的方法,而是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因此才有了诗的最后一句:“半夜钟声敲响客船”。

如今,佛教寺庙在除夕夜半夜敲钟,但当时却有半夜敲钟的习俗,也叫“无常钟”或“火柴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提出一个问题,他在《六一诗话》中说:“句句好,但半夜不是敲钟的时候。”欧阳修的意思是“诗人贪图好句,以致逻辑不清晰,这是写作上的问题。”如张籍的《半夜钟声到客船》一诗,句句好,但半夜敲钟何须有理?”宋代陈彦孝在《庚戌诗话》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在苏州做官的时候,每到三鼓响起,四鼓初起,寺院钟声皆鸣。” 我想,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如此。后来读到余祜的诗:“知君别后在家,远闻高山半夜钟声。”岳天说:“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声后。”温庭筠说:“回首闲游榜,松窗半夜钟声已无。”这是前人说的,不只是张籍说的。他以相关诗句为例子,举出相关事例,说明半夜钟声现象确实存在。有人通过实地调查,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可见苏州及邻近地区的佛寺,都有半夜钟声的习俗。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张籍是一位严肃的诗人。 这种严肃性体现在他不会为了追求形式美而损害或忽视事实,这种写作态度值得现代人肯定和学习。

《枫桥夜泊》最后一句的“半夜钟声”与首句的“月落鸦啼”形成对比,在时间上形成了“距离”,从“月落”到“鸦啼”。半夜,大半夜过去了。这段时间,我无所事事,无聊至极,于是处于“愁眠”的状态。后半夜,这种状态依然存在,但因为钟声的传递,入寺之感被消除了:虽然我不能像李白那样在山寺过夜,感受到“危楼百尺,手执星辰”的境界,但因为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与寺庙的“距离”缩小了。半夜钟声的响起,让我与寺庙融为一体,我与寺庙之间的距离虽然存在,但在这里被消除了。 诗意达到了意蕴深远的境界,让人回味无穷。

当今时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谈论“诗和远方”,人们用“诗和远方”来比喻一种理想的生活。这句话出自高晓松的名言“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和远方”这一句话,因为触动了很多70、80后们的心,而成为了一篇著名的网络鸡汤文章。在很多人眼里,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就像诗歌和远方,但更像是空中楼阁,听起来让人心动,却不能用来谋生,很多时候,生活只是眼前的一片狼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平庸的生活,才能体会到诗和远方的真正价值。 但通过阅读、体会张继的《枫桥夜泊》,尤其是在用“距离”敲进张继内心之后,我想说,诗与距离是一体的,因为有距离,才有诗,距离只是“距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在《枫桥夜泊》中,张继通过制造一系列的“距离”,成功地实现了一种自我表达,创造了独特的诗意境界。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因此,通过消除这些“距离”,诗的意境才得以升华。因此,“我”与寺庙之间没有“距离”,我们与张继之间也没有“距离”。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与“诗”、“远方”之间已经不存在任何“距离”。然而,我们也可以有些忧虑地说,因为我们随着“诗”与“远方”之间“距离”的消失,一个新的问题就会产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无处不在的资本和技术的力量,以及疯狂的生存“内卷化”,诗歌将走向何方? 这当然是一个诗意的问题,也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答案。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在现代人与“诗与远方”之间产生了新的“距离”,要达到“诗与远方”,人们需要探索新的消解“距离”的方法,而诗歌的出现,不在别处,恰恰就在这种不懈的努力之中。

心灵鸡汤讲述类视频_心灵鸡汤中的高汤_高晓松的著名心灵鸡汤

温馨提示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2544394967@qq.com,并请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欢迎发送作者简介及照片。

作者的稿酬全部来源于赞赏,赞赏20元以下归平台,超过20元,超过20元部分80%归作者(特别说明:赞赏微信公众号为安智书店老刘微信公众号),20%作为平台维护费。文章发表后第一天(24小时)阅读人数超过1000人,额外奖励40元;阅读人数超过2000人,额外奖励80元;阅读人数超过3000人,额外奖励200元(稿费金额及奖励将在文章发表一周后通过微信发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507.html

高晓松的家庭教育观:诗和远方背后的教育理念
« 上一篇 2024-07-20
钟美美泪洒综艺,自曝父母未离婚却生活在爸爸阴影下
下一篇 » 2024-07-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