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兴趣
这两年,我读书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在于获取知识。
在过去,情况并非如此。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希望获得某种人生的真谛,获得一生可以修行的东西,获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简而言之,就是急功近利。
这种阅读兴趣在初中和小学时就表现出来了,喜欢摘录、背诵名言,甚至想方设法在作文中多余或删减一些名言。只有在作文中使用了几句名言警句之后,我才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有自信。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在圆点周围转圈。大多数标记的话语都是我认为鼓舞人心的智慧之言。划完后,我会一遍又一遍地读,琢磨半天,直到将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我才放弃。那时我就相信“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相信启蒙之后必然会出现启蒙——事实上,我相信其他人的智慧可以简单地借用或移植。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抄袭名人的名言。长大后,我迷上了心灵鸡汤。我还迷恋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这几个阶段的阅读形式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一种懒惰,都是一种诡计。引用几句名言,背几句告诫,说起话来像俏皮话,自以为聪明聪明,其实你只是一个搬运工,把自己的大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赛马场。这样读书对智慧没有任何好处。即使你想出俏皮话,也只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就没有真正的自信。
大约从前年开始,我厌倦了这样的书——或者更确切地说,我厌倦了这样的书。心灵鸡汤喝多了,会感到恶心;如果你听太多智慧的好话,你就会感到无聊。我想了解世界本来的样子,而不希望别人告诉我世界的方与圆。
与此同时,我教育学生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不再热衷于扮演学生的生活教练或精神按摩师的角色。我知道我其实没有这样的能力,承担不了这么重的责任。我喜欢客观地向学生陈述利弊,然后把选择权留给他们。大概,那些相信自己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人生大智慧的人,往往愿意把自己塑造成别人眼中的大智慧。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对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产生了不可阻挡的兴趣。
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我是出家的,出身于农民家庭,没有什么出身;我是中学师范毕业,对各科知识了解甚少;我已经漂泊了十几年,对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毫无兴趣——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我看上去很勤奋,但内心却是一只悠闲的云野鹤。我的读书、写作、教书育人,都是在胡作非为,没有踏踏实实地记录、探究、研究。如果说我现在的读书、写作、教书育人的实践可以称为成就的话,那么这些成就的成就中,天赋占了很大一部分。
一开始走野路并没有什么错,但越走越难。我总觉得我的专业发展受到我的知识水平和学术态度的双重制约。这种限制常常让我产生一种如影随形的自卑感:每当看到别人读大量的书或潜心学习时,我就感到自己的浅薄。
于是,我想,好好学习,学习获取知识,不再急功近利,而是踏踏实实、从容不迫地学习。
目前我对知识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的原创经典。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为没有读过几本传统文化的原创经典而感到羞愧和愧疚。在这个层面上,我还想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本的融合”?当我不专心读书的时候,我也读了几本关于中国经典当代解读的书。当时我觉得他们写得很好,但现在我绕过解释,直接看原文。并不是这些解释不好,而是原文浩瀚得我可以到处走走,我没时间去摆弄别人的解释。课桌上,一排读书人静静地等待着我的目光触碰他们。一本纸质书就像一位气质温柔的老朋友,一直在你身边,不曾离开。
自然科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对自然科学保持着巨大的兴趣,这大概和我的好奇心有关。记得前年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名叫《万物简史》(这本书好像是给青少年写的,但我估计大部分初中毕业前的孩子都不会能够阅读全部内容),什么?量子中子上夸克下夸克,读起来也是一种享受。虽然我现在可能不记得了,但我坚信,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而这些知识也会像化学反应一样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新的灵感和新的想法。 。
历史和思想史。我对“历史”的痴迷,大概是潜意识里为了弥补系统知识训练的不足。阅读通史和思想史就像沿着河流逆流而上。这种长久而持续的感觉,可以极大地满足我“破锅问底”的本能。最近打算读一读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这本书已经在我的桌上放了两个月了,我很高兴地期待着在适当的时候翻开第一页,然后,直到最后一页。
社会政治类别。这是我一直最不感兴趣的一类。作为一个成年人,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发现政治是一盘棋,而个人,比如我自己,只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或棋子——绝大多数。大多数人都被看不见的棋手所左右。所谓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一个浪漫的童话。我曾经读过余秋雨写的《留侯祠》。里面讲到柳宗元这样的学者,像棋子一样被朝廷摆布,令人悲哀。现在,当我写到棋子和感动时,我的内心大概会感到非常悲伤。人到了中年,才发现独立自由真是一个浪漫的童话,无法控制自己才是生活的常态。看一些政治书籍,说白了就是为了避免犯错误,尤其是课堂上的常识性错误。比如,读了刘宇的《民主细节》后,我就不会再乱说美国民主了,我也会对周围人的言论有所警惕。民主也许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相对而言,它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制度。紧抓美国民主的辫子而怀疑整个民主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狭隘和无知。
当然,还有审美。在我看来,美学就像艺术范畴中的戏剧艺术一样,是综合性的。美的过程是历史、思想史、建筑史、绘画史、人类生活史。读美学的感觉常常让我想起八个字:追求八极,心神游万里。梵高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达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我觉得这种理解,一句话,就是美。
教育经典、名著、诗词歌赋、人物传记……好书太多,时间太少。这种惆怅真是无穷无尽。或许只有“只争朝夕”的勤奋,才能让这种忧郁稍稍减少。感到悲伤。
最后,我以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来结束这篇文章,同时也谈谈我为什么现在热衷于获取知识。
李泽厚在《己茂物说》中谈到了何丙弟的《读史读世六十年》,谈到了何丙弟对先秦思想史的攻击和颠覆,特别是对先秦思想史的关系和传承的研究。 《老子》和《孙子兵法》的问题,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花了两倍的价格买了这本已经不再上市的书。一拿到书,我立刻翻到《解惑翻案:《孙子》、《老子》三篇,高高兴兴地读完了。何丙弟说,《孙子兵法》是第一本私教书。中国古代的文字,不仅早于《老子》,而且早于《论语》。老子诞生于孔子111年。当然是后人的美好想象;《老子》脱胎于《孙子兵法》,在句子、术语、体系、标题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依据,在术语上有迹可循。概念和理论的……何丙棣说,《老子》、《孙子》、《论语》的顺序这个问题是先秦思想史上最根本的问题,何丙棣是根据这个结论得出的。掌握大如果他仅仅满足于获得前人的智慧,而不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知,无限接近真理,他又如何能够攻克先秦思想史上最坚固的堡垒呢?而如果真实的历史如丙弟所证实的那样,那么中国思想史将真正被改写;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故事和历史也将被重新编辑。
这样的阅读过程,真像一次历险,山川河流,树荫花开,处处是美景。
我读书的兴趣在于获取知识而不是经验或智慧。那是因为我相信,基于足够的知识和运用思维的力量,我可以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这不是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真理,它只是让我更加理性和平和。
我对读书的兴趣逐渐从获取智慧转变为获取知识。这说明人到中年之后,养成了脚踏实地、诚实的读书态度。 “你也必须一步一步地达到它。
关于作者:
卢旺军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师。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学到小学,我越走越远,从未停歇;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徜徉在生活中草更绿的地方,总是充满好奇;上汉语课,当班主任时,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同事们交流,同甘共苦。我诗意地过着平凡的生活,陶醉得不知归路。微信公众号:鲁王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1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