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英雄也择时而动。
最近,《第一批90后出家为僧》一文,再次将90后话题推到了热议的焦点。其实,所谓的佛系生活,就是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一种和尚本分的生活。说白了,还是很压抑的。但正值青春年华的90后,为何会有如此消极的生活态度呢?
01
“微小而确定的幸福”与“悲哀文化”
佛教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悲哀文化”的翻版。悲哀文化是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一种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画面。它的前身其实就是“小确幸”(small but Certain happiness)。如果说“小确幸”讲述的是一种人生的“小得”,那么“悲哀文化”则在“小确幸”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生的“大失”。
“90后青年群体”被莫名其妙地贴上诸多负面标签,叛逆、依赖父母、异想天开、独立自主等等。他们没有进行言语反击,而是选择了主动给自己贴上污名的叛逆表达方式——称自己为失败者、没用的人、葛优骗子、没用的猫等等。这是“90后青年群体”对自身标签的无声反抗。
为什么“压抑的悲伤”可以取代“治愈的鸡汤文章”?
首先,是面对现实油然而生的焦虑。90后出生在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条件优越,因此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待。面对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差距,他们无奈,只能选择这种方式来取悦自己,暂时麻痹自己的神经。
他们常常自嘲:“比一个人吃火锅更寂寞的,是没钱一个人吃火锅。谁说你没毅力?你不是单身好几年了吗?用钱买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你没钱。像我这种连几个名牌都不知道的人,有时候连别人在炫富都分辨不出来。”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无奈。
此外,市场经济的附加物——机会不平等、就业门槛高、贫困继承、财富垄断、阶层固化,也让90后感到相对被剥夺,对社会公平持消极态度。“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些人生在罗马,你觉得有钱人幸福吗?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的幸福。灰姑娘嫁给王子,是因为她是公爵的女儿。别看别人表面一帆风顺,其实背地里也是一帆风顺的。”
另一个原因,则是对情感的过度消费。目前,很多影视作品、娱乐综艺节目都在试图通过包装情感来吸引观众,但这种人为的情感令人厌恶,于是90后开始质疑情感的作用,对心灵鸡汤愈发排斥、厌恶,掀起了一股反心灵鸡汤的潮流。
因此,悼念文化既是90后心理的真实反映,也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马斯洛曾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疾病是价值观的丧失。这种危险的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严重。对这种状况的描述五花八门,颓废、抑郁、失落、空虚、绝望……价值观丧失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崩塌,成为个体迷茫的外在因素。因此,人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今世,只能皈依佛教,祈求来世。
宗教的兴起意味着现实中没有希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而不是简单地谴责90后。
02
“低欲望”是“悲情文化”的孪生兄弟
丧文化作为一种消极、逃避的价值观,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当对世界的消极态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生活观念、社交动机、消费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对高品质的追求变成了一种勉强满足的愿望,积极进取的心态被“得过且过”所取代。人们的欲望越来越低,要求也越来越容易满足。
第一个进入低欲望社会的国家是日本,在日本,男孩女孩不叫佛系,而是叫“草食男”和“干粮女”。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书的核心就是: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动力,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
他认为,“低欲望社会”是指:
年轻人不愿意冒险,追求安逸,不像过去那样愿意独立买房,背上百万美元的房贷。
一方面,生育率低,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还有人口极度老龄化的问题。
物质与成功欲望丧失的时代:在人们对“物质”没有欲望、只靠吃一两顿饭就能生存的社会中,“成功欲望”也比以前低了很多。
如果货币宽松和公共投资都不能提振消费者信心,那么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改善经济。
其实,低欲望并非没有欲望,而是倾向于寻找简单的替代品来满足欲望。“不争、不炫耀、不暴露”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仔细想想,国内信奉“哀歌文化”的90后青年群体,不也是这样吗?
比如,他们不再愿意像父母那样吃苦,也不愿意生育更多的孩子,觉得养育孩子是一种负担;在大家庭时代,他们没有大家庭、大社区的愿望;再比如,愿意冒险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愿意给别人打工,成为生活更体面、更稳定的白领阶层。
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吃饱就行。
我们买车是为了方便出行,但是现在也有公交车、共享汽车,何必自己买呢?
如果人们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孩子或者满足情感需求,那么单身会更容易实现这些目标,何必被家庭束缚呢?
这句话暴露了社会低欲望的心态。
日本的草食男和干鱼女不谈恋爱,不结婚,甚至不做爱,穿优衣库,尽量宅在家里,是低欲望的典范。
03
“欲望低”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但中国的低欲望和日本的低欲望完全不一样,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是发达国家,而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低欲望”的心态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剧烈。一旦经济的三大驱动力——消费——出了问题,供大于求,生产者没钱赚,就有可能导致囤积居奇、无人购买,经济停滞。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与日本不同,中国青年的低欲望是被动的。住房、医疗、教育是压在每一个工薪阶层身上的三座大山。多少人挣十几年工资,甚至挣一辈子的工资,才还清房贷?在这样一个互相伤害的社会里,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疾病所困扰。怎么能一下子筹到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医疗费?在风险这么大的社会里,谁敢带着高欲望生活?
孙立平曾说:中国社会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很繁华,而贫困地区却连温饱都吃不上,所以阶级之间的流动极其重要。然而由于资本积累的私有化,底层民众向上的通道越来越窄,就连最公平的教育也逐渐失去作用,贫困家庭想要生出贵族子弟越来越难。因此,更多年轻人看清了“草根逆袭”的不现实,逐渐接受现实,走上了“低欲望”的道路。
前面说过,“悲情文化”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一代年轻人对残酷现实的温柔反击。没有人本能地喜欢悲伤,喜欢自嘲,只有对生活失望到某种极端,才会无奈地表达出来。
04
你一定不喜欢低欲望的社会
中国的前三十年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
虽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很多问题,但也解决了很多问题,虽然有些人虚伪地说,中国,请停下来,等待一下你的良心和人民。
但你肯定不喜欢一个慢下来的社会,经济一旦停滞,就意味着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加剧,资源匮乏。
日本是幸运的,当他们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时候,就已经处于富裕生活阶段了;而中国是不幸的,如果现在进入低欲望社会,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将很难维持。
中国正在被动地进入一个低欲望社会,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低欲望社会,也是一个低质量的社会。这个低欲望社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年轻人越来越自我封闭,人际交往频率越来越低,也就是过着所谓的佛系生活。
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果缺少了这一环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会愈发冷漠疏离,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如同一盘散沙,不利于社会团结,也不利于社会进步。
马云说得好:现在的年轻人晚上想着千万种选择,早上醒来又回到同一个选择。
中国的“低欲望”心态是被迫浮现的,信奉“悲情文化”的群体在无力感的现实面前,会变得更加消极。长此以往,拥有优势资源的群体会更容易积累财富和资本,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个体的幸福感会越来越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会越来越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悲伤不是颓废,消极不是放纵,低欲不是无欲,无物无源。所以,在批判90后、批判悲伤文化的时候,应该考虑社会背景。毕竟英雄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年轻人被佛像包围的中国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中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火先生(ID:ddz_233),作者火先生对人际关系、个人管理、成长有独到见解,文章收藏量百万,创作了数十篇阅读量十余万的文章,文章被其他公众号转发过万次。
首席品牌官也曾就职于:百度百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新浪财经头条、网易、搜狐、大禹、企鹅、天天快报等自媒体平台。
第七期“新媒体导演训练营”现已开放报名
注册信息
学费:1998元/人(不含食宿)
注:本课程采用审核制报名,付款成功后工作人员将在1个工作日内联系您,评估课程匹配情况。如审核不通过,学费全额退还。如审核通过,不予退款。周六、周日不安排审核,如周五报名,审核时间安排在下周一。
线下教学时间:
12月23日(星期六)
池诚授课时间:
09:30 — 12:00
14:00 — 15:30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