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鱼汤没有营养,怎么办?
问:
现代社会似乎很缺乏营养。 比如“灵魂鱼汤”在几年前可能还是一个贬义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已经有了一些褒义的含义。 为什么?
我在寺庙里遇到了一些陷入困境的信徒。 当我向他们解释时,他们会说师父又在讲心灵鱼汤了。 可能是听了太多道理,没有吸收它的营养,就像我们常说的水满则溢。
在我的理解中,鱼汤是有营养的。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这鱼汤的营养恰到好处,让我们的生活恰到好处,就像我们明天的主题“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 我们该如何去掉这个话题上的问号,去掉“?”,让世界依然美好,请大和尚、吴院士给我们一些建议。
郑慈牧师:
心灵的鱼汤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现在的人听多了确实会变得疏远。 人生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专心、努力、专心、深入、不断地发扬,路要我们自己走。
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就需要自己去探索、去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一定的人生高度。 弟子们并不是只能靠说话来解决问题,但还是要靠自己。
既要聚焦、深入,又要能够跳下来,认清问题,就是我们确实需要回归到生活和自然的层面,而放慢脚步,需要时间和时间。努力。 并不是说听就能做到,听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人生是有目标的,就像学佛一样,从凡夫到佛,你要学佛,你要从人、天、声闻、有缘、菩萨到佛,对吗? 你要经历这么一系列的阶段,不是那么简单。 如果心灵鱼汤能解决问题,那就不用学佛了吧?
吴根友院士:
你的问题问得很好。 从知识和信息集中度来看,当今社会的信息确实太丰富了。 如果我们有任何疑问,包括不懂法文和英文,打开中英翻译就知道了,所以这就是知识。 爆燃时代。 但很难说这些知识能否转化为我们的信仰。
十五年前我曾经对大学生说过,这个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读经,因为获取知识太容易了,但这些知识能否坚持你的生命精神是个问题。
很多人都是这样,包括我们这些对道教感兴趣的人。 当我们去佛寺、佛寺学习时,我们可能得到的是道家知识,但并没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人生信仰。 所以就信息和知识的泛滥而言,我觉得这个时代的营养确实是紧缺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心灵鱼汤并不是真正的鱼汤,很多人喝了之后并不满意呢? 这是由于文化信息的加速传播,促进了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 1982年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所谓的211所省重点院校现在大学生的注册率只有4%,但明天就会达到47%。 现在我们正在从平民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 你的整体文化素养水平有所提高。 以往的励志心灵鱼汤早已无法满足很多受过中学或高等教育的人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此外,中国整体现代化、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远比过去从贫困农村进入城市、物质上得到满足就幸福的时候复杂得多。 问题,比如:现在焦虑症很多,我没有统计,国外大概每100人就有四五个人患有焦虑症,严重程度不一。
为什么你会得抑郁症? 焦虑与这种佛教生活和哀悼文化非常相似,它已经成为一种疾病。 是无法释怀的精神压抑和彷徨。 教你如何解决的不是肤浅的心灵鱼汤。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的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时,我们的文化精神产品的供给是不够的。 明天我就从你的问题开始吧。 我们真正提供的是有价值的、能抓住人心,尤其是精神深度的作品,而让人高兴的作品并不多。 像我们这样的道场并不多,包括我们出家的僧人。 真正开悟的大祭司应该不多。
为什么心灵的鱼汤不再有营养了? 这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我们需要更多有人文内涵的尼姑和知识分子,这样我们才能先认识到他们,然后自觉地把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坚持到公众面前。 复杂,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深层次、更感人、更踏实的新时代文化。
对话场景
道教中国化,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与中国经典精神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与我们的现实相结合。 只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道教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获得生命力。
那么道教如何发展呢? 不是突然打耳光,也不是经常接触外面的商人,不,还是回归道家经典。 因为更根本的道理和正道就在道家的藏和法中间。 此外,我们的文化也存在差距。 是否有人能够对道教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通过肤浅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需要质疑的,至少出家的和尚需要这样努力。
就我们哲学而言,全省有30多个哲学系、81个哲学专业,但我们向社会提交的有价值的人生哲学著作够不够吗? 不。明天,灵魂的鱼汤之所以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证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好的作品,需要更好的精神导师,无论是道教、道教还是其他宗教人士,或者说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学者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担,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我们需要更好的人来推动,我们需要对这个社会更深层次、更复杂的问题给出更聪明的答案。 我只是这样分享。 不知道对不对,不过还是谢谢你。
如果你们意见不一致怎么办?
问:
我很想借此机会解开我心中的一个结。 我依然以“活在当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待人处事也更加随性,更加珍惜每三天。
我们的老公,他也很珍惜每三天的工作,并在有限的每三天里努力工作一辈子。 而且,他对“活在当下”的理解和我完全不同。 他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富裕了,不愁吃穿,而我却每天晚上参加读书会、茶会,搞搞艺术。 他认为我的思想已经退化,年轻人应该努力奋斗。
所以每次阐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都很郁闷,有很多矛盾。 借此机会请教一下:如何才能明智地达成共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吴根友院士:
这是个好问题。 我觉得你们都有追求,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两个人的追求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觉得首先是要回到初衷,大家为什么走到一起,回到这一点要有沟通的前提。
第二,满足了这个前提,就会有爱,这就是大和尚昨晚说的,有体温、有温暖的时候。 在回归初心的前提下,我们必须了解他的人生追求。 在他这个年纪,他想要在事业上做很多事情,获得成就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条件,值得肯定。 但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你可能会觉得他比你更关心他的事业。 我觉得这是你们两个以自己努力为前提的分歧点。 我不知道该理解什么。 还是不对。
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能要和他好好沟通一下。 改善生活、努力工作是对的,但生活不仅仅是工作。 生活既包括努力工作,也包括与家人在一起。 关心孩子,甚至有休息和休闲的时间,尤其是和另一半沟通的时间。 此时,你也可以通过工作或者其他方式来陪伴他,在公司里理解他,享受大家的时间,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只是讲道理,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会吵架。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家庭就是夫妻之间在理解的前提下的爱。 这与宗教的慈悲和爱不同。 只有有初心、有爱,才能有真正的交集。 不在于谁说服了别人,而是在于你们能够一起领悟生命的本质。
对话场景
昨天大和尚讲得很好。 道教最重要的一点之一就是“化知识为智慧”。 这个“智慧”就是人类理性认识、理性思考的能力。 大多数有知识的人都具有这些理性分析能力。 但智慧是对人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包括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成就自己,还要对家庭,不仅要工作,还要休息,不仅要关心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还要照顾邻居和更多其他人。 这不是认知的问题,而是智慧的问题。
所以,道家在缘起论的整体上讲的是无尽的。 大和尚在《华严经》中提到了导演关系“导演无碍”。 你老公工作这么努力,也这么能干。 首先,他的情商没有问题。 有专业技能是可以的,但他只掌握了一点,做人的智慧掌握得还不够。 我觉得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初心,用爱去沟通和对话,不要说服任何人,不要证明某人的理论高明,而是在爱的前提下达到相互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和支持,让他接受并认同你的观点和心态。
昨天,大和尚讲得很好。 两千多年来的禅宗,并不依靠权力和财团。 出家的人既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寺庙是怎么建的呢? 这是众筹。 因为善良和善良,激发了很多人的善良和善良。 之后,一砖一瓦,一针一粒,在大家的善行中建成了一座七层的宝塔,然后建造了整个大雄宝殿,形成了整个道观。 各种建筑,包括这座慈心寺等等。
大和尚不是一个大商人,他把这个房子建得这么好,是由许多忠实的居士资助的,所以我认为对生活的整体认识,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也可能会化解你和你丈夫之间的矛盾。 为了调和两个人对生命本质不一致的认识。
这里我想借用儒家庄子的语言。 庄子说得很好,“调而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下子不好了。 要想沟通好,就得不断地调整、动动、动动,但这个动动不是往下走、往下走,而是往上走。 这种向上的运动在道家中是无穷无尽的炼化,境界一层层提升。
所以在生活中,无论是同事、兄弟姐妹、兄弟姐妹,还是夫妻,关系都在不断地“调整、进步”。 不要以为一开始关系就那么好,不可能,所以我觉得整个过程中有矛盾,有不同的理解,有紧张都是很正常的。
没关系,只要初心还在,通过生活的智慧,我们就会不断调整,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我想大家都会处理好这段关系的。 这是另一个具体建议。 可以带老公去和尚的道场,有时过来听经,创造一些机会。 其实,三言两语,和尚说了几句话,他恍然大悟,也不是不可能。 也许,这就是我要说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