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熟悉于丹。 尤其是16年前,她的人气堪比顶级流量明星。 她一度在日本红极一时,被称为“女孔子”。
到底有多夸张呢?
当时她的出场费是按小时计算的,两个小时的演讲要收6万。 要知道,韩庚在人气最鼎盛的时候,他的单场赛事费用只有5万元。
不仅如此,她的书一年销量600万册,在《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小金匠”郭敬明。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她会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她勤奋的大师形象却崩塌了。 她身边的人爆料:
在观众席上,她不仅虚伪、卖弄、没文化、没文化,还被北大学生当众踢下舞台。
于丹出席北京大学演讲
几年之内,爆炸性的于丹被迫跌下神坛。
如果仔细挖掘她的身世,你会发现她的悲惨结局并非偶然,而是早有伏笔……
1、即使成功了,也要努力奋斗。 如果失败了,你也应该努力。
1965年,于丹出生于北京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父亲于濂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经理,1987年还担任新闻出版总署特约顾问。
在父亲于濂的影响下,于丹自幼接触古典文学,并受父亲传授《论语》和《庄子》。
在于炼的人生观中,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古典文学的基础非常重要。
然而,于丹学生时代,虽然语文很好,但数学却一塌糊涂,严重偏科。
但幸运的是,她的家庭重视教育,也有一技之长,所以她被送到了“高干子弟”聚集的北京四中。
于丹全家福
1982年,于丹如愿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性——敢于冒险、敢于做事。
暑假期间,她敢于只身带着200元去新疆,勇敢地独自一人踏上沙漠。 由于缺乏经验,她差点迷路。
正是因为这种创业精神,于丹才有勇气走上“百家讲坛”的舞台,这也为她日后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2006年,正值中国国学热潮兴起之际,严崇年、刘心武、易中天等学者相继在“百家论坛”上“亮相”。
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任教的于丹也收到了节目组的邀请。
于是,国庆黄金周期间,留着短发、身穿条纹西装的于丹开始了她为期7天的“论语之路”。
于丹参加“百校论坛”
与传统学者相比,于丹的讲课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让大家耳目一新:
《论语》真正的道理是告诉大家如何过上我们灵魂所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
三十岁并不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外在社会坐标,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标准。
听了她的讲解,大家立刻“恍然大悟”:哦,原来《论语》是这样的,学习兴趣瞬间大增。
于是,拥有影视博士学位的她,凭借对《论语》的独到见解,瞬间在行业中突围而出,从默默无闻的大学教师一跃成为当红专家。
或许他的成名来得太突然,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迅速成名的于丹并没有完美地抓住这巨大的流量。
仅仅几天的好评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质疑和批评……
2、逐渐迷失在名利场上
就在于丹走红几个月后,某知名论坛上突然出现了一条“批评帖”——“胡说八道可以吗?” ——对于丹的批评》。
整篇帖子近三万字。 我一步步分析了Dan的解释,一共发现了14个谬误。
其中,海报《塞外李越》还对这14条谬误进行了详细的纠正,每一个字句都准确地打在于丹的脸上。
发帖者列出的14个谬论
面对这篇论调十足的“神贴”,原本对丹充满怀疑的网友们也开始支持他。
从最初的内容更正,逐渐加深到对丹学术能力的怀疑,进而直接给于丹扣上“从事传销”教学的标签:
于丹的问题在于把《论语》解读为“心灵鸡汤”。
易中天看起来像一个说书的人,于丹看起来像一个传销者。
眼见事态逐渐升级,刚刚坐到“国学专家”屁股上的于丹直接站出来反击网友:
这是我在“百家讲坛”上做的讲义。 它不可能像大学讲义那么系统,所以叫做“经验”。
于丹回应
面对这样的解释,网友们显然并不买账。 慢慢地,开始有人出来爆料,说这个“国学专家”给中华书局带来了麻烦。
据举报人透露,当时中华书局正在为“百家论坛”专家准备图书出版计划。 然而,编辑收到于丹的稿件后,却大吃一惊。
因为于丹的稿件缺陷重重,无法满足出版的要求,但“于丹热”却指日可待。 为了销量,出版社必须在热销期推出该书。
中华书局只能紧急组织编辑团队,从章节安排到选词造句,再到每一次引用,都进行核实,相当于把整本书重新编辑一遍。
经过一系列紧急行动,“于丹《论语》经验”终于被赶出热点。
首印60万册,首场签名售书现场吸引了万余名粉丝。 当天就售出了14000份,让主办方感到震惊。
不过,与疯狂的购书浪潮相比,该书的评论却铺天盖地,一星、二星的评论比比皆是。
《于丹的《论语》经验》评价
不过,当时于丹已经拥有大量粉丝,这点小小的负面影响显然并没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在巨大的名利面前。
于是,于丹开始深深迷失在名利场上……
3、才华横溢的女性迅速跌落神坛
在不断的质疑中,于丹开始一次次赚钱。
当时,于丹的身家已经飙升至“最有价值的演讲者”,他的赚钱能力让易中天老师都忍不住感叹,“于丹,太棒了!”
于丹与易中天合影
然而,这样的盛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2009年,于丹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当时,她的英文版《于丹的《论语》心得》即将在伦敦首演。
然而,在该书出版的消息传到国内之前,于丹译者撰写的一篇文章《于丹伦敦街头笔记》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据举报人透露,于丹抵达伦敦后,虽然入住的是当地最顶级的高端酒店之一,但她仍感觉该酒店品质不高,三天内换了3次房间。
不仅如此,于丹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 他没有按照要求给翻译留下任何时间,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讲。
当翻译示意她暂停时,于丹不仅不配合,还愤怒地要求翻译不要打断她。
翻译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当我想向于丹核实时,于丹只是骂道:
我刚刚说了,你怎么不听? 为什么不写下来呢?
很快,这篇《于丹伦敦街头的破产故事》传到了于丹耳中,于丹只是淡淡回应:
完全是因为译者能力有限,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然而,于丹的回应再次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因为她所说的翻译工作“不称职”的人是曼彻斯特大学的博士生。
相比于丹的话,大家更倾向于相信翻译的描述。 因此,一直饱受诟病的于丹,在这场闹剧之后,声誉再次大幅下滑。
于丹回应截图
然而,事情还没解决不久,于丹又遇到了新的麻烦。
2010年,于丹将孔鉴第75代传人孔鉴告上法庭,指控孔鉴在书中使用了孔鉴在日本的言论,并要求全国书店将孔鉴的侵权书籍下架。
不过,孔健并不认同于丹的指责,称自己之前得到了于丹的授权,现在却反悔,不诚实。
孔健还表示,他曾于2007年、2008年两次组织有关机构邀请于丹访日,总花费超过100万元。
其中,光是给于丹买一件衣服去见日本首相就花了130万日元……
于是,经过一系列的反复论证,孔健不断拿出新的证据。 这样,于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孔健回应消息截图
2012年,于丹受邀到北京大学参加昆剧表演讲座。 在老昆剧艺术家的表演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致总结发言。
当时,于丹穿着黑色紧身裙、黑色丝袜和高跟鞋走上讲台。 台下的学生见状,纷纷不满:
这么多昆曲大师无话可说。 于丹为什么要上来做总结呢?
所以,当于丹拿起麦克风说:“代表大家……”时,下面响起了阵阵嘘声,说她配不上这个位置。
经过这些闹剧之后,于丹的名声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名声逐渐失控,观众也逐渐不再买她的账了。
一些知名报纸评论员也开始公开评论于丹的“心灵鸡汤既没有营养又容易恶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6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