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和大众文化未能提供足够的思想滋养,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机会形成强大的价值观体系,于是,大量看似有理有据的“心灵鸡汤”成了他们的麻醉剂和安眠药,让他们几句话就能得到安慰。
那么,如何才能戒掉“鸡汤瘾”呢?作者给出的方向是: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坚守一定的原则,获得幸福感。
朋友圈里流传的“心灵鸡汤”为何是有毒?
1. 心灵鸡汤读者或终身学习者
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精神资源来支撑和建设自己的精神生活,是由他的受教育程度和心灵深度决定的。“热”鸡汤太浅薄、太庸俗了。要知道我们的教育还没有承担起培养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的责任。要知道我们的大众文化往往不但不能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甚至为了广告营销的目的,刻意迎合最阴暗的心理需求,把一个个快速消费品扔给你,却无视你享受之后会感受到的长期失落和空虚。
依托信息的发展——虽然信息混杂,但总有人懂得学习,找到自己信赖的思想资源,在自成体系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阅读优质外媒、精品原创作品的宅男宅女,无论是否还在校园读书,都是一群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达人,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2. 有志青年如何克服困难?
当然,宅男和家庭主妇依然逃脱不了现实生活的诸多困境,比如父母逼迫他们结婚或者指责他们依赖父母,对于谋生的困惑和对选择职业的兴趣,有些恋爱或者婚姻中的男女,会遭遇爱情的困境和婚姻这个古老问题的纠缠。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就越有可能与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张力。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让个体有更多自主的选择。(关于这个问题的更多内容,可以参见我之前的文章《“制度依赖父母”的伦理困境》和《被“孝”束缚的当代年轻人是否养不起老?》)
那么,如果制度没有明显改善,年轻人是不是就失去了探索美好生活的权利和欲望呢?显然不是。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年轻人能做什么,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但谁敢说我们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呢?至少我不敢。我只比那些 80、90 年代出生的人大几岁,经济状况甚至不比他们好,我时常想,我怎样才能在家靠写文章来支撑学习生活,同时又能保持独立批评的自由,不被肆意资本绑架。这相当困难,原因我在《免费新闻,大资本为你买单的后果》中提到过,是什么呢?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些底线(包括但不限于这里提到的):
当原则和底线定下来了,你心里就会觉得很安全很清明。你需要回答的是,如果这还不能让你摆脱经济困境,你会怎么做?付账的后果是什么?至于更彻底的解决办法,就是不要让写作成为你唯一的谋生手段。你应该发展多种谋生手段,这样你才能更独立、更自由地写作,这样我只有在有灵感、不得不写的时候才写,而不是缺钱的时候才写。为此,我尽量让自己的关注点更广泛,而不是局限于传媒行业,至少不要做一个已经离开传媒行业的人。“也就是说,你应该有多种谋生手段。写文章收入不多,何不去从事教育事业?在私立实验学校当个中小学老师,也很幸福!甚至当律师、心理咨询师?如果不愿意向某个行业的衰落或底线的丧失妥协,你敢从头做起吗?你敢做个跨界爱学习的人吗?我除了懒,没什么心理障碍。跨界。
3.坚守原则,获得幸福
我用自己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是可以秉持一定的原则的。这些原则,并不是道德上的高尚,而是一种个人内心的一致,甚至是一种任性——允许自己任性,不做任何事。比如,老老实实做生意,这是道德的,但我就是不喜欢。比如,做一个清正廉明的能干的官员,这是道德的,但我就是不喜欢。对于我不喜欢的事情,我甚至从来没有尝试过,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该怎么做生意——尽管我出生在潮汕,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地方。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公务员考试——尽管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参加公务员考试就像参加大学四六级考试一样普遍。
一个人能坚守自我、追随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的程度,大概可以算作幸福的指标之一。我不敢说我是幸福的——“人若不死,不能被赞为幸福”,但我可以说我是一个经常能体会到幸福的人。哪怕经历各种痛苦或挣扎,只要能“任性”,就能从这种任性中体会到运用自由意志的幸福与在场。
4. 你沉迷于心灵鸡汤,因为你没有坚定的价值观
你的幸福感又如何呢?幸福感来自哪里?你问过自己吗?
也许你的幸福来源和我不一样,如果你说你的幸福一定来自于财务自由,我也不否认。我们能问你的,是你在努力实现它吗?还是,你的幸福?哈佛大学一项历时75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决定你幸福的不是金钱、名誉、社会地位或成就,而是亲密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质量。依赖外界支持的幸福不是免费的,所以他们讨厌亲密关系。他们只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成就,这大概不是问题。
…
许多年轻人在复杂多样的多学科世界中迷失自我。
看完这些,相信你也能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年轻人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很容易跌跌撞撞,跌跌撞撞的人生充满着犹豫与焦虑。有时候,他们甚至不敢做出选择,只是麻木地扮演着被选择的角色,无论是个人的职业规划,还是感情处境。
为何微信朋友圈里的“最热心灵鸡汤”有毒?这是因为它们总是自诩为万能药,总是给你一个封闭式的答案,甚至一些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学者,也在充当“最热心灵鸡汤”的厨师。看到一篇被高转发的心理学问答,居然直接把“爱与性”解读为心灵与身体的对立,并向他的读者宣称,选择心灵更可靠。沉迷于“性快感”是可耻的。看来他真的不知道“性快感”可能高度源自心灵共鸣、灵魂和谐的震动。
为什么研究哲学的人不能回避“什么是美好生活”这个问题呢?因为哲学的源头就是从“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生活”这个问题开始的。政治哲学如果说可以回避这个问题,那它要么是学术的,要么不是。分割问题的策略要么是一派胡言,要么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在我们的舆论和学术话语中,哲学似乎已经退出了“人生哲学”这个话题呢?或许是因为大众话语已经把“什么是美好人生”解读成了令人厌恶的成功论和厚黑论。哲学学者觉得加入这个议题是对自己学术水准的极大侮辱。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哲学对于“什么是美好人生”这个问题的回答高度抽象,不像心理学总是提供技术性的操作细节。这也让读者感到厌烦,觉得你讲了半天,却还没告诉我该怎么做。
本文作者彭小云,知名媒体人,中山大学博士生。本文经作者授权摘自公众号“彭小云”,并特别致谢。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为作者打赏。
长按上图,扫描二维码
你可以打赏作者
如果对底部广告感兴趣请点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