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于丹现象:大众文化传播与传统文化资源的碰撞

在当代中国知识界,大概还没有一位学者像于丹一样,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同时又不断饱受争议。

一方面,她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观众称她为“女版易中天”、“学霸超女”,认为她的作品是基于经典的“心灵鸡汤”,是做文化普及工作的,不愧为“传统文化传播者”。

另一方面,学术界、文化界的不少人士对她进行了一致的批评,甚至对她展开了一系列的言语攻击和声讨,认为她打着“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在贩毒。

“于丹现象”的背后,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强烈渴望与需求的体现,也是大众文化传播向传统文化资源挺进的胜利。

它不仅展现了普通民众与精英知识分子在文化审美与接受能力上的巨大差距,也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在市场逐利与文学文化纯粹性之间寻找平衡的挣扎。

于丹现象固然是个案,但其反思的深度、影响的深远,更值得我们反思。

心灵鸡汤于丹_于丹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的鸡汤是什么意思

//

七天改变你的命运

//

于丹从北师大的讲台走向千家万户的圣坛,只用了七天的时间,正是这七天改变了她的命运,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界令人惊叹的“于丹现象”。

这一切,还得从200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讲座式节目《百家讲坛》说起。这档节目的定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特别是古典文学”。

但由于经典作品的晦涩难懂,一直以来距离大众都比较遥远,而之前的叙事也并不易于被大众理解和知晓,因此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并不是很高,甚至一度面临危机。

2003年,《百家讲坛》的收视率在科教频道垫底,甚至接近于0。更糟糕的是,央视推出了“节目警告、末位淘汰”的考核机制,如果收视率不好,《百家讲坛》无疑将面临解散。

《百家讲坛》之火,是从阎崇年开始的。2004年,学者阎崇年接到节目主持人的电话,请他做他们筹划的清朝十二皇帝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当时“清宫剧”正席卷荧屏,“戏剧化故事”风潮如火如荼。阎崇年的讲座不仅让他迅速蹿红全国,他所著的《清朝十二帝正传》也成为图书市场的热点,传遍全国。更重要的是,《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路飙升,由衰落走向繁荣,进而跃上神坛,成为打造“学术明星”的第一台机器。

正如易中天所说:“阎崇年是《百家讲坛》发射的‘前锋枪’,刘心武是‘弯马’,我是‘过河卒’。”

易中天以其评书式的讲学风格,成为社会各界或赞或诟病的热门话题,成为第一个成为“现象”的人。他的《三国演义》(上)创下了首印55万册的惊人成绩,让人们看到了电视传播与传统文化联姻的巨大效应,使他成为“学术超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超女”于丹脱颖而出,并迅速成为她“前辈们”开辟出来的这片土地上最耀眼的明星。

心灵鸡汤于丹_心灵鸡汤的鸡汤是什么意思_于丹心灵鸡汤

2006年国庆假期,许多人选择在人潮拥挤中寻找出行的乐趣,但也有一些人选择呆在家里,看看电视,打发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就在这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位陌生的女讲师,大大的眼睛,短短的头发,配上她标志性的沉稳优雅的声音,于丹被很多人记住了。

耐心听了几分钟之后,他们更加惊讶地发现,她的讲述似乎与一般的文人不同,不再是晦涩难懂,反而因为她随意穿插的小故事,让这部先祖的经典著作《论语》似乎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七天的时间里,她用现代的方式诠释了《论语》,涵盖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部分。

长假过后,于丹讲座的视频迅速传遍网络,有人在博客中写道,因为听了于丹的讲座,自己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假期。

于丹的前辈易中天在看完该剧后,在自己的博客里毫不吝啬地称赞:

“于丹太厉害了!今天下午看了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被惊艳到了!她说话从容,口齿伶俐,把古今中外的故事都说得活灵活现,真是一档让人忘却烦恼的自然有趣节目!推荐大家去看。温馨提示:这个节目就像一瓶好酒,酒精度数稍高,不能喝酒的人要小心了!”

一夜之间,于丹迅速成为各大网络论坛的热议话题,她的言论被网友们纷纷转载、转发,粉丝们也纷纷建立论坛,搜索关于她各方面的信息。

紧接着11月26日,于丹《论语心》签售会第一天,读者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门前等候,到下午两点的签售时间,楼前已排起了长队。

他们不仅从五楼一路冲到一楼,还绕着大楼外围转了无数圈,造成了交通堵塞。在寒风中,热情等待于丹的“鱼丸”(于丹粉丝的昵称),从学生到中老年人,不少人从新疆、南京、太原、黑龙江等地乘火车赶来,只为见一见自己心中的“女神”。

当时,一位来自新疆的老人激动地说道:“余老师,感谢您把孔子带回中国。”

仅一个月时间,该书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而当时中华书局历史上最畅销的书《中国近现代史》累计发行量也达200万册,但花了近30年时间才出版。

于丹确实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学术之星”,人们对她的追捧背后,折射的是广大民众对文化的迫切渴求。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经典由于年代久远、晦涩难懂而被贬低到社会上层,成为知识精英们口中的“曲高和寡”。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声不断高涨,易中天、于丹等人成为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的桥梁。

他们用朴素的故事、朴实的道理,把古典文化、遥远的历史生动活现地呈现出来,可以说,“于丹现象”与其说是一个奇迹,不如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在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呼唤、大众文化传播的发展、节目组模板式的营销,共同促成了于丹登上神坛。

她来的正是时候,如果没有她,时代还会创造出一个“张丹”,“李丹”,“夏丹”。

于丹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于丹_心灵鸡汤的鸡汤是什么意思

//

人格崩塌

//

成名之后,于丹获得了巨大的名气,但随之而来的是无数的非议和争议。

2007年,于丹举办《于丹的庄子思想》图书签售活动,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响应,当天签名售书达15000余册。

不过,活动现场却出现了尴尬的一幕,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进入签售会场后,脱下了外套,里面的白色T恤上写着“孔子忧,庄子怒”。

当记者问他在做什么时,他回答说:“批评。”

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保安就把该男子带走了。

随后,于丹谈及此事:“网上这样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哪怕是麦当劳、肯德基,也有不同的偏好。”

但围绕她的争议却愈演愈烈,随后网络上以许金如为首的一群所谓“十医”对丹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于丹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于丹_心灵鸡汤的鸡汤是什么意思

2007年,某知名论坛上出现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反对于丹等人到底》的帖子,发起者是中山大学研究古诗文的博士许金如,帖子末尾附有数名其他高校的联名者的名字。

文章言辞严厉,不仅讽刺于丹“对古汉语的了解连初中生的水平都不如”,称其“极其无知,传播错误甚至有害的思想”,还要求于丹辞去《百家讲坛》主持人职务,并向电视观众道歉。

网上对这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同意他们观点的人称他们为伟大的人才和斗士,这很有道理,代表着很高的成就。

一些人对他们的言论极为反感,嘲讽许金如等人“文人相视”,说他们才是真正败坏国学的人。

真正让于丹跌入谷底的,是网上疯传的两件大事:伦敦大闹事件和在北大台上被嘘下台事件。

2009年,一篇名为《于丹伦敦街头发脾气》的帖子出现在互联网上,迅速引起全网轰动。

发帖者自称是于丹在伦敦时的女翻译,并用中英文详细记录了于丹“不断换房间、耍大牌”、“呵斥助理”、“侮辱”翻译等“恶行”。

一时间,众人一片愤慨,“于丹就是大人物”、“这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可耻!”……这些攻击性的话语,无一不是针对于丹的。

虽然于丹后来解释此事,称女翻译能力不行,提出辞职,自己曾尽力挽留;而所谓频繁换酒店,也只是因为房间靠近电梯,自己睡不好,才跟酒店方商量的;至于骂助理,则完全是假话,“我的助理一直在国内,我能骂谁?”

不过,对于一些旁观者来说,真相并不重要,看着一位曾经辉煌的学术明星一步步跌入谷底,无疑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都开始攻击于丹,大家都把自己塑造成了正义的化身,而于丹则是一个“伪君子”,大家都把于丹的所作所为怪罪到她的头上。

2012年11月17日,于丹再度成为新闻人物和全国关注的焦点。

那一天,在北大剧院的昆曲专场演出上,当主办方邀请她做总结发言时,台下不断传来“于丹请下台!”、“于丹你代表不了我们!”的嘲笑声,最后于丹只能尴尬地鞠躬离场。

事发第二天,她就离开中国,前往南极进行为期两周的私人旅行。12月7日回国后,她在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表示:

“我没有生气,我已经想通了。当时台下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嘘声,一种是喊:于老师,我爱你。我讲完之后,台下响起掌声。为什么媒体不报道事后的赞扬,只报道嘘声?我是教媒体的,我理解媒体,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这些年,《百家讲坛》早已风光不再,日渐式微。于丹也消失在公众视野中多年。然而,在百度上搜索,关于她最常见的关键词依然是:毒鸡汤、于丹发脾气、破坏于丹现象等负面词汇。

从一夜之间被神化到如今的颜面尽失,“于丹现象”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

于丹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的鸡汤是什么意思_心灵鸡汤于丹

//

“于丹现象”背后

//

于丹和易中天,一个是“学术快女”,一个是“学术快男”;一个2005年成名,一个2006年成名;一个开创了“易中天现象”,一个创造了“于丹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杰出的学术明星,都曾辉煌过,也曾饱受争议。

然而最终于丹登上了神坛,又重重地摔了下来;易中天虽然在成名之后也遭受了无数的非议,但他并没有像于丹一样轰动全国、依旧红火。

比易中天涨得多的于丹,跌得也更多。

“说白了,《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幸福、适应日常秩序、找到自我的坐标。”

于丹对于该书主旋律的表述广受批评,如周国平所说,对它最大的保留,就是她把精神生活过度地归结为精神幸福。

“任何深刻的世界观都会导向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不仅仅是幸福,还有大悲心。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不仅仅是超脱,还有坚定的批判。如果你抛弃世界观,以追求精神幸福为目的,那么你解读的任何伟大经典都可能沦为心灵鸡汤。”

作为一部流传千百年的经典,《论语》在流传后世的过程中,其内涵意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变化。当你阅读和解读任何一部作品时,它必然会带有你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一旦被讲述,就无法脱离时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句话是一个必然的命题。

于丹称自己的论述是自己的经历,教人淡忘外在的功利,回归内心世界,找到心灵的幸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不是用“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用《论语》来辅助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正如周国平所说,在表达的过程中,她把《论语》的丰富内涵过分简单化,把一切归结为心灵的快乐,这势必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

想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名利,这没有错,毕竟人人都要生存,没有人能够真正与世隔绝。有埋头学问、创作作品的学者,也一定有站在讲台上,向大众传递思想和文化的学者。

这也正是于丹和易中天给予我们的价值。正如李天天所说:“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于丹完成了中国文化的启蒙使命,更高层次的任务需要别人去做。换言之,一杯可口可乐不能传达出高贵的感觉,但可口可乐同样伟大。”

于丹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的鸡汤是什么意思_心灵鸡汤于丹

为什么群众喜欢于丹?正如她的一位忠实读者所说:“至少我能听懂于丹对《论语》的解释,受益匪浅。”

我们说文学创作既要高于生活,又要植根于生活,不管于丹的《论语》解读受到多大的争议,但她受到一部分读者的喜爱却是不争的事实。

但无可争辩的是,她的一些言行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

这几年,网络上关于于丹的消息越来越少,最近的一条是2018年11月她辞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职务。

如今于丹似乎已经回归大众视野,但她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依然不是很好。

这次经历的起因,全是之前看到的一些评论。

前几天,诗词世界出了一本书,叫《细细品味最美的唐诗》,封面上于丹、彭敏、雷海伟三人都写了推荐这本书的文字。在书后的评论区,有网友直言:

本来想买一本的,但是看到是于丹推荐的,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看到是于丹推荐的我就觉得恶心!

于丹是现代版的岳不群,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伪君子!

这些话或许只是个人观点,但也说明在大众文化传播的时代,一个人可以一夜成名,但这种辉煌能持续多久,完全取决于他的一举一动。

于丹能走上演艺神坛,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在荣光散去之后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也和很多因素有关。

或许现在评论于丹的对与错已经毫无意义,但我们至少可以从她的现象背后挖掘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也就是说,于丹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与精英知识分子之间巨大的审美差距,不仅仅是现代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入侵与融合,更是当代知识分子如何在市场的逐利与文学文化的纯粹性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时代,传统文人的身份必然会发生有形或无形的变化。

于丹现象是个别现象,但它所反映的现象却绝非个案,对她过分赞扬,对她过分嘲讽,同样不合理。

在学界、文化界和大众传媒能够达成共识之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牢记:

学术知识的普及是“通俗化”而非“庸俗化”,不能简单迎合受众、迎合市场,这是每一位学者在传播学术知识时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

作为普通人,你我也应该对学术界的不成熟的东西抱有更宽容的态度,批评和嘲笑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经朝代更迭、时代兴衰而存续,从来不靠任何一个人,而是靠你、我、他、我们!

参考

周国平:“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于丹现象”

刘学明:“于丹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2959.html

留学美国一年后,英语依然烂?这些免费网站助你提升词汇量
« 上一篇 2024-08-07
每天一句心灵鸡汤:女人必读的励志箴言
下一篇 » 2024-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