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去年6月,《企业忠诚》的主编找我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和中粮》。主编要求我写一篇关于中粮发展史和我本人工作历程的文章,作为中粮集团74岁生日的生日礼物,也是一份鼓励中粮青年继续奋斗的精神鸡汤。主编的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因为这是两件不同的“事”,如何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合力?但天下难违,君子难做,恩情难收,明知不可能,却不得不做。
2024 年 3 月《企业忠诚度》封面
有位哲人说过:办法永远比问题多。我想,编辑们的要求虽然是“两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鼓励中粮青年不忘本,开创未来。如果把这“两样”看作“水泥”和“沙子”,只要加上适量的“水”,就能融为一体,形成合力,这不仅是中粮70年来不断发展的丰碑,也是中粮青年昂首阔步前进的基石。
经过一番思索,我将编辑的要求分成三个部分,围绕主题:五地谈中粮、五十岁进中粮、快速写中粮,通过我和中粮之间的故事和感受,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约定的时限内完成了编辑布置的任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原本计划在去年十月的《企业忠诚》上发表,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正如古人所说:山水相依,也许以为别无出路,转身便发现另一处村落。昨天,意外收到了《企业忠诚》2024年3月号(总第138期),刊登了我写的“话题作文”——《我和中粮》。不过内容略作删减,标题改为《从胡同到楼房》,重点也从《激励中粮青年继续奋斗》改为《中粮发展记忆》。
2024年3月“企业忠诚度”内容
近来,因“用煤油罐车运食用油”事件,中储粮集团频频“现身”。由于“中储粮集团”一词中含有“中粮”二字,不少好心人和好奇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向我询问:“中储粮集团”是不是“中粮”?甚至有人向我询问“用煤油罐车运食用油”的内幕。这些询问让我哭笑不得,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在此,我想借《企业忠诚》刊登的《从胡同到大厦》第一部分《说中粮的五个地方》简单介绍一下中粮的由来和发展,以示我在认真倾听。
我想借此机会简单说明一下“中储粮”和“中粮集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粮”虽然含有“中粮”二字,但与“中粮集团”是两个独立的企业(公司)。前者的全称是“中国国家粮食储备局管理公司”,简称“中粮集团”,俗称“中粮”;后者的全称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俗称“中粮”。
中国粮油总公司徽记
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5月,前身是国家粮食储备局;中粮集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2月,前身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是新中国第一家国有外贸公司。中储粮成立初期,战略部负责人曾来找我“学艺”,了解企业管理,临走时还送了我一份小礼物。
中粮纪念品
中储粮和中粮承担的“使命”有所不同。前者是国家“粮仓”的管理者,负责国家储备粮(包括储备油、储备棉)的管理,对中央储备粮(包括储备油、储备棉)的总量、质量和仓储安全负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开展粮食收购、销售、仓储等工作。后者是国家粮食(包括米、面、油、糖、肉、茶、奶、酒、食品等)的经营者,肩负着为国家谋粮的使命和责任。如果说前者是国家的“粮仓总管”,后者则是国家的“粮贩大户”。
中粮集团公司徽
中国国家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和中粮集团均为重要中央企业。
2024 年 7 月 13 日
谈论中粮的五个地方
中粮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新中国最早以外贸起家的国有贸易公司,是地地道道的“红色中粮”。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2月在天津成立的华北对外贸易公司下属的一些专业贸易公司,如:华北粮油蛋制品等贸易公司。这些公司最终联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中粮集团。如果要写一部中粮集团70年的发展史,恐怕要写上百万字以上。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中粮集团70年的发展历程呢?我想“旅行”到中粮集团的五个办公地点,去触摸那些激情岁月。
中粮集团在新中国的五家办事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不仅中央政府迁往北京,原华北对外贸易公司及其所属的粮油蛋类、皮毛猪鬃等专业贸易公司也于1950年初春由天津迁往北京,并冠以“中国”字头,成为隶属于中央贸易部的中国粮食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国蛋类公司、中国皮毛公司、中国猪鬃公司等。
华北粮食公司天津办事处
1952年9月,国家将内外贸业务分开,上述一系列贸易公司也随之分离,成立了若干个“出口”公司,专门负责外贸业务,隶属于对外贸易部。中粮集团前身的业务被划入“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粮食出口公司、中国油脂出口公司、中国食品出口公司等。当时,新中国工作繁重,即使是“国营”公司,也只能在东城区东四九条、西城区牛圈胡同、原宣武区(现西城区)饺子胡同等胡同里干活。他们一方面着手建立适合专业化、统一管理的营销网络和组织机构,另一方面着力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政府间易货贸易,逐步恢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 另一方面,他们遵循“经济服从政治、贸易配合外交”的原则,以贸易为先导,促进各国关系的发展,在外交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粮集团在为新中国努力创汇、配合外交的同时,完成了起步阶段。
位于朱市街的中国粮油出口公司大门
1961年1月,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内需求的变化,外贸部决定将中国粮油出口公司与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合并,组建兼顾出口任务的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1965年改称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并迁至东安门附近外贸部新建的出口大楼二楼。从此,中粮集团搬出了居住了10年的胡同,搬进大楼办公,成为一家专管粮油食品进出口,肩负专业经营和行业管理双重任务的全国性总公司。一方面,是统一操作全国粮油食品进出口计划任务和政府贸易协定任务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另一方面是全国粮油食品进出口行业的协调者和管理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缓解国内供给紧张、发展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紧跟国家改革开放步伐,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粮油食品进出口贸易和多种经营,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的同时,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出口大厦
1991年2月,随着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中粮集团自身的快速发展,中粮集团搬进了自己投资购买的办公场所——位于北京东三环北路的京信大厦6至11层。迈出这一步,不仅是告别了工作了30年的老营盘,更是告别了实行了4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里,中粮集团从一个曾经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拥有49个粮油食品分支机构、占全国外贸从业人员总数近四分之一、经营网络遍布全国的“外贸巨头”,变成了一个只有6个分支机构的“七个小矮人”。在这里,中粮集团从一个管理公司变成了一个经营企业; 在这里,中粮人转变观念,二次创业,确定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业为基础,努力开展多元化、综合化经营,加快推进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建设步伐”的新战略,由传统的外贸公司转型为以实业为基础、综合化经营为导向的跨国公司,并于1994年跻身世界500强。
康明鑫大厦
1996年5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重生的中粮集团再次迎来了乔迁新址位于长安街东端的中粮广场的喜悦,中粮集团终于迎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办公大楼。在这里,中粮集团经历了历史上最多的变革:1999年1月,改制后的中粮集团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7月,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与中粮集团重组,成为中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2004年9月,中粮集团更名为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3月,中国粮油食品总公司与中粮集团重组,成为中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2006年10月,中粮集团新公司徽亮相;2007年4月,中粮集团第六次更名为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中粮集团深化改革,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实业投资硕果累累,摆脱了几十年来“空壳公司”的老帽子,成为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边界经营的集团公司。在这里,中粮集团确立了未来使命——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服务,实现客户、股东和员工价值最大化;制定了新战略——集团有限多元化、事业部专业化;吹响了建设新型国有企业的号角。
中粮广场
2009年7月,中粮集团告别中粮广场,迁入位于有国企一条街之称的东二环的新写字楼——财富广场。
关于中粮集团总部由中粮广场迁至财富中心的公告
在这里,中粮集团踏上了“打造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之路,完成了中粮集团新五年规划,完成了与中国华良物流集团的重组(2013年3月),完成了与中国纺织集团的重组,实现了粮食内贸、外贸、物流业务的统一,加快推进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在这里,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到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中粮集团深度结合自身“市场化、国际化、防风险、优质化”的工作主线,以市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思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走出了一条打造世界一流粮食贸易商的中国道路,成为稳定粮食进口产业链和供应链、保障国内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压舱石”。
财富广场
作为一家从胡同里走出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最大的农业和粮食集团,中粮集团将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粮食贸易商,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