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三国故事 >

从一介布衣到大汉王朝开创者,刘邦用人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立群战国_王立群说三国_王立群三国演义演讲视频

1957年6月,毛泽东评价刘邦:“汉初皇帝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还要厉害,他之所以能获得天下,是因为他决策正确,用人得当。”

秦末大起义时,全国各地起义军数以万计,大部分都被消灭,最终成功的唯一一个人就是刘邦。

刘邦从一个平民百姓成长为汉朝开国元勋,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和他善于用人息息相关,他的用人之道,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研究典范。

刘邦是怎样用人的呢?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在一次演讲中,把刘邦的用人之道概括为“五个一”:一双好眼睛、一双好耳朵、一个好头脑、一个好团队、一个好心态。

以下是本次演讲的精简版,大部分都是非常励志的历史故事,仔细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创业和管理有所启发。

(本文根据王立群教授在葡萄牙的演讲《汉高祖刘邦的成功之道》整理而成)

讲述:王立群 剪辑:十一 来源:网络 图片:天津电视台官方微博

1. 识人是用人之本

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病倒了,他的妻子吕后请来大夫,刘邦却把大夫骂了一顿,赶走了,他觉得生死由命,无药可医。

吕后问了刘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在了,相国萧何也死了,谁来接班?刘邦回答:“曹参。”

吕后继续问,曹相之后该用谁呢?

刘邦回答说:“王凌还可以,但是他太耿直了,可以用陈平做他的辅佐,不过陈平智谋多,单独做不了宰相。还有周勃,他为人耿直,文化不高,可以做大元帅。”

第一代是萧何,第二代是曹参,第三代是王凌、陈平、周勃,刘邦在临终之前,已经指定了几代核心领导人。

吕后又问了第三个问题:宰相王凌死后,谁来继位?

刘邦说:“到时候你就不用担心了。”

果然,王凌死了,陈平没死,吕后却死了,她就不用担心后事了,刘邦预料到,到那个时候,吕后已经没有能力再当政了。

吕后问的三个问题,体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的智慧和才华。因为刘邦死后,真正掌权十五年之久的人,就是铁娘子吕后,而她最关心的是谁能做天下的宰相,因为秦汉时期宰相的权力很大。

所以她什么也不问,只问选相的事,而不问刘邦的秘库在哪,有多少银子。由此可见吕后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国家大事她也问。

刘邦的三次回答也非常了不起,吕后忠实地执行了刘邦的指示。汉朝的三任宰相分别是萧何、曹参、王凌等人,这三个班子的选拔可以说非常恰当。这说明什么?刘邦有识人之能。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第二个皇帝能识人三代领导核心。

刘邦正是因为有识人之才,所以他才能用人十分恰当。

王立群战国_王立群说三国_王立群三国演义演讲视频

2、刘邦用人第一秘诀:一双好眼睛

眼睛是用来看世界的。刘邦的眼睛有很多用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人用人。要讲他用人,就得讲一个故事。今天是讲故事环节。

我先给大家讲两个配角,大家看《史记》的时候如果稍微粗心一点,可能就不会注意到这两个配角。

第一个人物叫丁公,丁公是项羽手下的将领,跟刘邦打过两次交道。

项羽和刘邦那一战,刘邦损失了大半的兵力,就狼狈地逃走了,而追赶他的人正是丁公。

最后刘邦和儿女们被丁公带领的数千人包围,本来应该是刘邦的末日了,但是刘邦一番甜言蜜语,丁公脑子“短路”,居然放走了刘邦等四人。

刘邦可谓死里逃生,而丁公也算是刘邦和儿女们的救星。

项羽在乌江自杀时,手下的将领们都逃走了,但丁公却觉得自己帮了刘邦一个大忙,所以亲自去见他。结果刘邦就利用丁公来谏言朝中众臣,说:这就是丁公,最后害得他的主子项羽自杀,还被处死了。

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公?丁公是他和儿女的救命恩人,你可以给他官职,也可以不给他,但至少不能杀他。

我有个解释,刘邦作为集团的董事长,用了七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企业从一个平民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老板,最终成为全国第一富豪。

他当上老板之后,在企业集团内部推行一种叫忠诚的企业文化。

如果他今天收留了丁公,就等于是告诉手下可以不忠于上司,甚至背叛上司,他杀了丁公,就是为了告诉大臣们,谁都不能背叛汉朝的皇帝,否则丁公就是他们的一个教训。

这是第一个故事,我们再说另外一个故事,这个人物叫侯公,因为上面说的彭城之战,刘邦虽然带着亲生子女逃走了,但是他的父亲、妻子、弟弟、长子刘飞,全部被项羽扣为人质,长达两年零四个月。

刘邦二十八个月不释放人质,他派了很多人去劝项羽释放人质,他手下有两个顶级说客,一个是郦食其,一个是陆贾,他们都是著名的外交家,他们去劝项羽释放人质,但项羽拒绝了。

这个侯公说我去吧。司马迁并没有写侯公对项羽说了什么,只说侯公去了,项羽释放了自己扣押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由此可见侯公的嘴巴很厉害,他是刘邦家第二个恩人。

侯总很自豪,不知道回去之后老板会怎么奖励我。

史书上怎么记载的?侯公回来后,刘邦说以后不要再见这个人了,给了他一些钱就放了他,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第二个救命恩人没有被杀,但是也没有被赐官。我们也觉得这件事很奇怪。

因为刘邦觉得这个人嘴巴厉害,连西楚霸王项羽都能劝服,他要是留在我这里,哪天有人送他东西,他就会来找我说:“我也入他的圈子吧。”

看这两个小故事,就体现出了刘邦用人、分级对待、充分发挥人才的一大特点。

刘邦用人时,给每个人取名为定公、后公,每个官职只用一次,且只做一件事。

在刘邦眼里,这种人,一生只能用一次,只能用在某一件事上。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世上没有没用的人,人人都有他的优点。你看这些能言善辩、心软的人,都有用处,但只能用一次。

我总结一下刘邦用人最低层次,就叫“一职之才”,只在一件事上有天赋就叫“一职之才”。

再说另外一批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是刘邦手下的上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刘邦一场都没赢过,最后主要是韩信打败了项羽。

刘邦想要重用这些人,但是却不好用,因为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这里面有两个小故事。

韩信灭齐后,派使者到刘邦那里求官,做“假齐王”,说齐国多叛乱,你不给我官,我怎能治理齐国?

刘邦急于打败项羽,听说韩信已经攻下齐国,心里非常高兴,想让韩信尽快帮助自己。可是韩信却向他要求官职,刘邦气得大声咒骂,但是咒骂绝对是不对的。

因为当时韩信有三十万大军,你骂他的使者,那使者回去会告诉他的上司,而韩信也未必会背叛你,甚至可能保持中立。

王立群三国演义演讲视频_王立群说三国_王立群战国

幸亏刘邦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是谋士张良,一个是谋士陈平。他们听到刘邦的举动,都觉得他不对劲。站在左边的用脚踩了刘邦,站在右边的用脚踢了刘邦。两人踢完之后,刘邦才醒了过来。

可现在被骂,难道他就不能回头吗?让他当齐王不容易。刘邦马上改口说:“大丈夫要天下,当做真正的齐王,何必做个假的?”这一骂,他就把韩信当成了真正的齐王。

结果韩信攻占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和粮道,项羽只好在洪沟与刘邦议和。

第二个故事是两家议和之后,项羽退守安徽,刘邦背叛项羽,率兵追击,追到固陵,二人大战,刘邦被困固陵城内,不敢出来,刘邦召韩信、彭越前来,两人都没有来。

这时,张良又提出一个建议,把这两个人封为自己的封地。陈国以东到海边的土地给了韩信,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给了彭越。然后这两个人派兵去支援他们。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韩信的营垒里去,夺走了韩信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改封为楚王,然后利用别人说韩信谋反,假意到云梦捉拿韩信,押往京城。

齐王被改立为楚王,楚王被贬为淮阴侯。韩信在京城待了六年,最后和陈希联手造反,被萧何骗进宫中,被吕后杀死。后来,另一个在灭楚中立下大功的人彭越也被处死了。

韩信和彭越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军事家,也是最善战的将领,但他们只在特定的时间被刘邦重用,不同于丁公、侯公,他们有才华但只擅长一件事。韩信、彭越、英布三人被长期使用,就是楚汉战争,被称为当时的人才。

刘邦手下还有一批人,一生都在辅佐汉惠帝刘盈,直到刘邦去世,如萧何、张良、陈平、滕公等;吕后被杀后,周勃、陈平又辅佐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汉文帝刘恒。这才叫一代奇才,一生都在辅佐汉惠帝刘恒。

所以刘邦用人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他的眼光很犀利。只能用一件事的人,叫一件事的人才;只能用一段时间的人,叫一段时间的人才;能用一辈子的人,叫一辈子的人才。

由此可见刘邦有他独特的用人之道,我们只谈历史,不联系现实。

至于发挥他们的优势,那是刘邦的长处,善于打仗,韩信就可以打仗;善于谋略,张良一生都在谋略;善于理财,萧何就可以驻扎在关中,给他提供后勤保障。

因为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每个人的天赋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一个人的长处。

3、刘邦用人秘诀之二:一双好耳朵

眼睛的作用是看,耳朵的作用是听。我们常说,一个人获取知识需要两种方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其实,第三点更重要,就是结识无数的人。

有些人在大老板手下当几年秘书,升职很快,你听听他们如何处理事情、如何处理复杂的关系,你听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好。

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他们的企业却发展得非常好。有些受过教育的博士生、博士导师创业,最后都失败了。为什么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才能,而有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却有这些才能呢?所以识人是一门很厉害的技能。

我认为读史就如同读人。读刘邦,就看透了刘邦。读汉武帝,就看透了汉武帝。所以,倾听很重要。我们来谈谈刘邦是如何倾听的。

第一,刘邦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

人们往往更重视领导的意见,而不太重视下属的意见。甚至可以说,刘邦很善于听取基层的意见。不要小看基层,底层的一些人很有能力。

我举个例子,刘邦手下有一个士兵,名叫娄敬,是一个普通士兵。

有一次,他从山东调到关中当兵,路过洛阳。当时,刘邦建立西汉,定都洛阳。娄敬听说都城是洛阳,就求见刘邦。

当然,一个普通士兵想要见到大帅并不容易,但娄敬却通过家乡的关系见到了大帅,他建议刘邦不要定都洛阳,而要迁都长安。

刘邦听了这个建议之后,非常不满,随后又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张良,张良极力支持娄敬的建议。最终刘邦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当天就迁都长安,之后还给了娄敬极高的赏赐,并赐姓“刘”。

这在古代可是件大事,因为你和皇帝同姓。

另有一说,刘邦西入关中时,攻打南阳郡治宛城,未取而代之。他想绕过宛城,直接西进,急速进入关中。因为楚怀王与他有约定,刘邦与项羽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所以他想不攻下南阳就走。结果南阳太守手下的人出来迎接刘邦,说你这样走很危险,南阳军会从后面追你,秦军会从前面堵你,你进不了关中。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叫投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和平起义。

随后南阳郡太守投降,刘邦带着军队走了,南阳郡太守仍旧留任,沿途数十个郡县也都投降了。

这个主意是谁想出来的?是南阳郡太守手下的一名普通官员。他从城墙上跳下来,见到了刘邦,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另有一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二十八个月,战事惨烈,谁也分不清胜负。最后刘邦身负重伤,退守关中,伤愈后,又想西行过函谷关与项羽决一死战。

有个叫袁胜的人向他建议,不要再去函谷关了,而是南下经武关到南阳,调动项羽到南阳和你一起战斗,然后逼迫项羽的后勤补给线拉长。项羽的补给线越长,就越容易被切断。这个建议很有战略意义。

第二,刘邦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

当你是领导者时,你可以在会议上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些同意你的观点,有些反对你。

刘邦耳朵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在一片喧闹声中,听出哪个声音是正确的。这是指挥家的能力,他能听出任何演奏者的乐器高半度或低半度。哪怕只是一点点不同,他都能听出来。

比如,当听说韩信谋反时,众大臣都劝刘邦用武力消灭韩信,但是刘邦很清楚,他的部下没有人能够打败韩信。

最后我采纳了陈平的建议,假装去了云梦,请韩信来见我,等韩信单独前来,就能轻易抓住他。

再加上鸿门宴上刘邦很茫然,因为项羽第二天就要灭掉他,而且命令已经下达了。

结果项伯晚上见了张良,张良去见刘邦,刘邦就会说四个字:这有什么办法?这叫什么?不但要听,还要主动征求意见。这对于一个一把手来说,是一种极其难得的品质。

4、刘邦用人秘诀之三:好头脑

好人头脑清醒,刘邦的头脑就很清醒,对付韩信,就看得出这个人很能控制自己,你要当假齐王,我就让你当真齐王。

你当了真正的齐王,我利用你灭了项羽,灭了项羽之后,我马上夺了你的兵权,立你为楚王,然后你当了楚王,我假装到云梦去,把你俘虏了,封你为关中淮阴侯。

刘邦把韩信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以韩信根本打不过刘邦。

两人交谈起来,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很不礼貌,回答说:“大王只能带十万兵。”

刘邦又问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越多越好。”

刘邦又问,既然你带的兵越多越好,为什么是你被我俘虏,而不是我被你俘虏呢?

韩信的回答也很巧妙:“我善于统领士兵,陛下善于统领将领。我善于带兵,陛下善于统领将领,所以您就抓我了。”

所以刘邦一定头脑清醒,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人,什么时候该用人,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人。

王立群三国演义演讲视频_王立群说三国_王立群战国

5、刘邦用人秘诀之四:优秀的团队

刘邦是一个交游广阔的人,他的手下来自各行各业,有同乡,也有敌营里的人,比如项羽手下的韩信、陈平,也有投奔他的人,比如郦食其、张耳。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一个“三姓奴婢”吕布,但是刘邦还有一个“六姓奴婢”,换了六个主子,都留了下来。这个人是谁?叔孙通。

叔孙通原本是秦始皇的博士生,担任过秦始皇的顾问。秦始皇死后,他追随秦二世。不久,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很快,起义旗帜遍布关东。可以说,县令杀在县,县令杀在县。

此后叔孙通连夜逃出关外,投奔了项梁。后来在定陶,项梁因轻敌被杀,叔孙通便追随了第四任项羽。

项羽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项梁死后,楚怀王熊信夺取了项羽的兵权,排挤项羽。叔孙通见熊信当政,又投奔了熊信。

项羽打巨鹿之战,分封天下时,叔孙通背叛熊信,投奔了项羽。后来,叔孙通见项羽不行了,便投奔了刘邦。

叔孙通从楚汉战争到秦末起义,换了六个老板,在六家公司任职,最后还是追随了刘邦,刘邦还是想要他。

叔孙通真正有用,是制定了一套大臣拜见皇帝的礼仪。刘邦刚到山东定陶当皇帝的时候,文武百官一起吃饭,场面混乱,甚至有将军边喝酒边拔剑砍朝廷的柱子。

刘邦手下的叛徒是谁?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卖布的,周勃是吹唢呐的。他的部下都是这样的将领,没有一个是国防大学毕业的。所以刘邦设宴的时候,场面一度失控。

叔孙通这时候说道:“这样不行,我给刘邦制定一套礼仪吧。”刘邦说道:“别搞得太复杂了,太复杂了我也做不来。”

叔孙通让人训练了三个月,让大臣们按照等级两两站成一排,文官一排,武官一排,谁要是稍微有点吵闹,武士们就会抓住他拖出去。

整个宴席井然有序,刘邦看完之后说出了一句名言:“今日方知为帝何其尊贵。”——今日方知为帝何其尊贵。随后他又丰厚地赏赐了叔孙通。

可以说,像叔孙通这样的人,在楚汉战争四年中都没有用过,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才派上用场。所以刘邦非常善于招揽五湖四海的人才,他麾下的人才不仅有军事家,还有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等等。

虽然和五湖四海的人合作,但是刘邦有一个核心团队,就是丰沛旧友团,也就是他的老乡。这群人是他的核心骨干,占了他所封的一百多位侯爵的三分之一。这些老乡没有一个人背叛刘邦,一直追随刘邦,所以刘邦有一个很好的团队。

6.刘邦用人秘诀之五:良好的心态

刘邦敢于向臣下承认错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这对于一个高层领导人来说是最难做到的。高层领导人往往被神化,但刘邦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前面讲过建议刘邦迁都长安的娄敬的故事,刘邦准备与匈奴决战的时候,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被困在白登山,被匈奴单于冒顿四十万大军围困七天七夜,没能出山。

最后他用了陈平这种很不光彩的计谋才逃走了。

其实在大战之前,刘邦就派出了很多侦察兵,每个使者回来都说看到匈奴军队老弱病残,马匹瘦弱,建议可以开战。

最后派来的人是娄敬,他巡视回来,说这场战斗无法取胜,说他巡视过匈奴,只看到士兵老弱,马瘦骨嶙峋,很不正常。

匈奴人一向以军事实力强悍、骑兵威猛著称,但我却经常看不到一队强大的士兵,他们肯定是故意让我们看到这种假象,这一战是打不赢的。

此时刘邦已经统一天下,做了皇帝,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一怒之下把娄敬关了起来,还狠狠的说了句“等我胜利归来,一定要杀了你。”

于是不等主力和后续部队到达,刘邦就率少数兵力挺进,被困在白登山上。

败北归来后,他不仅没有杀娄静,还向娄静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错了,娄静,你说得对。

你看三国演义,官渡之战前,袁绍曾让大臣劝他不要打,但是袁绍不听,甚至把提建议的大臣关了起来。

袁绍从战场回来后,大家都以为大臣可以放人了。可是大臣却说,如果打赢了,他还有机会活下来,如果打输了,他就必死无疑。果然,袁绍一回来就把大臣杀了。

刘邦就不一样,他赏赐战败的将士很丰厚,而且勇于承认错误。一个皇帝敢于承认错误,说明这个政权还有很强的改正错误的能力。当一个政权失去了改正错误的能力,那就很危险了。

刘邦敢于改正错误,并且承认错误,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后来刘邦又封娄敬为关内侯,最后又封他为建新侯,这是极其难得的事情。

编排 | 冉润编辑 | 第十一任轮值主编 | 夏昆

王立群战国_王立群说三国_王立群三国演义演讲视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0061.html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三家分晋第三集,知伯被灭,晋国大权落入韩赵魏三家手中
« 上一篇 2024-07-05
三国杀移动版:刘禅与潘睿,相似技能背后的不同策略
下一篇 » 2024-07-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