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苏州和服事件:警察的怒斥与道德绑架的思考

心灵鸡汤辩论问题_心灵鸡汤的逻辑谬误_心灵鸡汤有用吗辩论赛

还记得上图苏州的事件吗?这名警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女孩的怒斥:“你是中国人吗?”

该警察的深层逻辑是,你是中国人,就不能穿日本衣服。他训斥女孩时,根本不知道“警察”一词是从日语传入中国的,更不知道“派出所”一词也是从日本传入的。

中国没有法律禁止中国人穿和服,警察之所以干涉女孩的自由,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正确的道德,从逻辑上讲,这叫“道德绑架”。这种道德绑架在讨论爱国话题时太常见了。任何赞美外国、批评中国的言论,都会被斥责为“你还是中国人吗?”然后一堆“美籍华人”、“亲日派”、“跪地派”等标签就会被甩到你身上。

心灵鸡汤的逻辑谬误_心灵鸡汤辩论问题_心灵鸡汤有用吗辩论赛

所谓道德绑架,就是辩论中一方试图通过道德攻击,让对手感到愧疚,从而获得道德优越感。

对于一开口就用道德绑架的人,如果生活中没有无法避免的交集,就在心里默默地骂他们,拉黑他们。这就是我最近二话不说就拉黑一些公众号和朋友圈读者的做法。

我再举一个与时政无关、受到很多推崇的道德绑架的例子,这个例子叫《拉瓜迪亚的酷刑》。故事是这样的:

1935年的一天,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正在法庭旁听一宗面包盗窃案的审理。被告是一名老妇人。当法官问她是否认罪时,老妇人结结巴巴地说:“我的两个小孙子饿了两天了,这面包是给他们的。”法官公正地裁定:“你是选择10美元罚款还是10天监禁?”如果老妇人能付得起10美元,她为什么要偷几美分的面包?她必须“选择”监禁。

这时,该市市长拉古迪拉立即从观众席中站起来,摘下自己的帽子,往里面放了10美元,然后大声对在场的人们说:“现在,请大家每人缴纳50美分的罚款,这是对我们冷漠行为的惩罚,是对我们这个祖母们不得不偷面包来养活孙辈的城市的惩罚。”所有人都神色凝重,每个人都默默地往拉古迪拉的帽子里放了50美分。

你听说过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经常出现在弱势群体悲剧的报道中。

故事还没完,中文网上的故事接着说道: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老太太偷面包”的问题,拉古迪亚给他的好朋友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拉古迪亚“质问”罗斯福:为了解决孙子的饥饿,老太太偷面包,这是无奈之举,作为总统,难道您一点责任都没有吗?老太太偷面包,说明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个专门的术语,叫“拉瓜迪亚的质问”,用来指政府、社会和每一位公民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中文网络上“拉瓜迪亚的质问”最终的结论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为了钱犯罪,这个人就有罪;如果一个人为了面包犯罪,这个社会就有罪……

所以每当中国某个弱势群体遭遇悲剧时,这个故事、这个问题、这个结论就会被评论家们用来质问政府、社会和每一个人,把悲剧的责任归咎于制度、社会和每一个人。几乎所有质疑悲剧原因的人,都会被他们贴上“冷漠”的标签。这是一种久经考验的评论模式,这就是“拉瓜迪亚质问”的力量。

然而拉古迪亚的酷刑的本质是道德绑架。

有很多人喜欢用道德来要挟别人,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这种对待下岗工人的态度让人怀疑这个社会的良知。

这种对待退伍军人的态度令人质疑这个社会的良知。

这种对待环卫工的态度,让人怀疑这个社会的良知。

这种对待教师的态度令人质疑这个社会的良知。

这种对待老年人的态度让人质疑这个社会的良知。

.......

天知道这个社会的良心为何要经受如此多的折磨,难道它早就被烧毁了吗?

当然,也有类似这样的话:你不转发,你就不是中国人……,本质上就是道德绑架。

我几年前才听说拉古迪亚受刑的故事,我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这分明是一锅心灵鸡汤。按照批判性思维的原则,我首先对事实提出质疑: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样的审判吗?

故事的主角是纽约市长,美国总统也参与其中。我搜索发现,中国网上关于“拉瓜迪亚酷刑”的记录几乎都是抄袭的故事。根本没人关心它的出处,都当真了。

心灵鸡汤辩论问题_心灵鸡汤的逻辑谬误_心灵鸡汤有用吗辩论赛

这就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纽约市长拉瓜迪亚,身高只有1.5米,却连任三届纽约市长,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市长之一,以关心穷人而闻名。

于是我去英文维基百科上查了一下拉瓜迪亚的生平,拉瓜迪亚酷刑应该是他一生中的亮点,他的一生中应该会有这方面的记载。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被收录在非常详细的传记中。

在查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人和我一样喜欢认真,美国也有人在求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原来,这个在中国网上流传的著名故事,当时并没有被任何一家美国报纸报道过,尤其是他担任市长时的《纽约时报》。这个故事没有原始出处,能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是1988年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书,但书的作者说他也听说过。

所以我无法肯定或否定这样的故事,很可能是编造出来的美好故事,这种励志故事在《读者》等杂志上经常看到,小时候也曾感动过我。

但为什么我的第一反应会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呢?因为这个故事在我看来不符合行为逻辑。

拉古迪亚毕业于纽约大学法学专业,是一名执业律师。1935年,他担任纽约市长。作为律师,他应该有法律思维;作为市长,他应该受到行政约束。这两种身份都不允许他在法庭上对观众进行所谓的“罚款”。作为美国民选市长,他根本没有权力惩罚公民,尤其不能处以罚款,这几乎是私刑。作为律师,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在场观众漠不关心,从而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

如果他是去法院募捐,我会相信这个故事。但是中国网上流传的这个故事,全篇都用了“罚款”这个词。

人们总问我,你为什么喜欢把每件事都看得那么认真?你觉得你比别人聪明吗?即使这个故事是假的,它仍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冷漠,要善待弱势群体。这难道不是那么重要吗?

抱歉,我认为真相最重要,一切讨论都必须基于真实的事实。

第一,不能用虚假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基本的思维逻辑。连高中生写论文都敢捏造证据,理工科的大学生和老师也敢于捏造实验数据。在有些人看来,这也许无所谓,但在我看来,这是学术犯罪。名牌大学的教授们,都敢捏造中国在各方面都超越美国的“事实”。

第二,当你敢于为了所谓的善意而造假时,你就敢于为了邪恶的目的而造假,这真的很可怕。想想这些年来造了多少假,这些造假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假货,制造了无数的谣言,还让整个社会失去了公信力,人们之间失去了信任。你不觉得很可怕吗?

虽然我认为拉古迪亚遭受酷刑的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我还不能下结论,因为我无法证明它是假的。也许我看到的信息和那些更严肃的人看到的信息不够全面。编造一个假故事很容易,但要驳斥它却很难,所以网上谣言总是盛行。

我只能退一步假设这个故事是真的。但这个假设真实的故事让我有三个问题:

1.拉古迪亚在法庭上真的做了正确的事吗?

2、法庭上的旁观者真的需要为老太太偷面包的行为负责吗?

3.当一个人为了面包而犯罪时,社会有罪吗?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前,我先来看看拉古迪亚的逻辑链:

大前提:由于这座城市太冷,老太太犯了偷面包的罪。

小前提:我和观众都是这个冷漠城市的一部分。

结论:因此,我们都是犯有罪的,并且都会受到同等的惩罚。

这个逻辑链条存在漏洞,因为大前提是错误的:老太太偷面包和市民的冷漠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城市没有义务养活所有人,城市居民也没有义务养活别人。每个人只能通过劳动养活自己。老太太没有劳动能力,却需要养活两个孙子,她属于弱势群体,是救济对象,应该得到政府、社会福利体系和慈善体系的帮助。但只能是有限的帮助,不可能惠及所有人,除非实现传说中的“按需分配”共产主义。

“城市”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就如同很多人说的“国家”一样模糊。其实对弱势群体负有义务的是城市的政府和福利机构。政府和福利机构有义务帮助弱势群体,但公民没有这个义务。公民只要依法纳税,就已经尽到了义务,应该享有权利。

额外的义务不应该强加于公民,除非这些义务是自愿的。额外的义务应该被归类为公益和慈善,应该由公民自愿选择。做慈善的公民可以被称赞为热心善良,但履行义务而不做额外慈善的公民不能被称为“漠不关心”。

如果人人都有责任,面包店老板就不应该报警抓老太太,而应该把面包送给老太太。大家都明白,面包店老板没有义务帮助老太太吧?如果面包店老板把面包送给老太太,我们可以夸他善良高尚。如果他选择报警,我们会不会骂他贪婪无耻?反正我也不会那么做。合法经营、纳税是面包店老板的义务,财产不被侵犯是他的权利,帮助别人是超越义务的慈善。

很多人不理解公民拥有消极自由。

法庭上看客的生命和老太太的盗窃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白了,看客们没有帮助老太太的义务,对她的盗窃行为也根本不负任何责任。拉古迪亚用道德绑架的诡辩,在法庭上将两者建立起因果关系,成功绑架了所有人,让那些不应该对犯罪负责的人承担了部分责任。这是对正常公民义务和权利的侵犯。

道德绑架就是用道德作为门槛,逼迫个人或群体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老太太偷面包是她个人的行为,无论她的理由多么可怜可悲,多么令人同情,她的行为在法律上被视为犯罪。她的行为和观众是否冷漠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拉瓜迪亚不能也没有权利充当法官来判断观众是否冷漠。但他用“冷漠”这个词来定性观众,让他们感到道德上的愧疚,愿意接受惩罚。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如果拉古迪亚在法庭上采取的方式是就地募集捐款,那么就属于慈善的范畴。

弱势群体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城市政府肯定要承担,因为政府是受市民委托管理城市的,是一个很具体的法人。理论上来说,政府和民众之间是契约关系,民众通过纳税,委托政府管理和分配资源,为民众提供服务。这些民众中肯定也包括老太太这样的弱势群体。

但要知道,由于资源和能力的制约,政府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尤其在政府规模较小、责任有限的美国社会,即便是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也不可能承担无限的责任,更何况是一个小政府呢?

拉瓜迪亚是纽约市长,他代表的是纽约市政府。在这个案件中,拉瓜迪亚成功推卸了政府应承担的部分责任,这是部分责任,因为他还罚款了自己 10 美元,这其实是替老太太支付的罚款,比旁听者支付的 50 美分要高得多。但他也通过道德绑架,把原本属于政府的部分责任推到旁听审判的公民身上。

我当然不会为这样的市长欢呼。

我们来看这句鸡汤:“当一个人为了面包而犯罪时,社会是有罪的。”这句话里的“面包”代表着最基本的生存。这句话的逻辑是:如果一个人为了获得最基本的生存而犯罪,社会是有罪的。换言之,社会必须为每个人提供生存的条件,如果社会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社会就是有罪的。

我想这个逻辑现在应该很流行。但是这可能吗?

在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福利完善的国家,实现人人免于饥饿是可能的,但在资源匮乏的社会、资源匮乏的时代,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生存条件,都只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

这句话的逻辑错误在于它没有定义“人”这个概念。什么样的人?在拉瓜迪亚的案例中,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老太太。如果是一个偷面包的懒惰年轻人,你还会有这样的同情心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吗?

因此,从老太太这样的一个案例(事实)就得出“这个社会有罪”的结论(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但我们很多人的思维都是这种线性的。被“拉瓜迪亚的酷刑”感动,很正常,毕竟是一碗很浓的鸡汤。除了给我们很多关于公民责任的思考,也可能让我们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但同时也要小心它可能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的危害。

我百度了一下,发现网上引用这次审讯的中文文章多得是,都是用来审问社会、审问政府、审问个人的,绝大多数都是褒扬,反对的很少。我只看到一篇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主任李浩的文章,题为《“拉瓜迪亚审讯”审问的到底是谁?》李浩在文中这样写道:

所谓的“拉瓜迪亚审讯”在中国的网络传播中被过于自然地解读为“贫穷—不幸—绝望—有罪者无罪释放—社会有罪”的逻辑链,而且转化得如此轻松,以致于一次次被用来为违法者甚至残忍的施暴者开脱,不经意间扭曲了善恶标准,模糊了是非界限。

我完全同意他的描述。

把个人的失败归咎于社会,已经成为网络上非常时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然简单,但看上去充满正义感,很容易赢得网友的喝彩。这种思维方式廉价而不需要任何思考,迎合了没有个人责任感的人的心态。它毫无建设性,简单地把社会视为一切悲剧的根源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引用过圣经里的一个故事: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犯了奸淫,被一群犹太人抓住了。他们想借此羞辱耶稣,就把女人带到耶稣面前,说:“这个女人犯了奸淫,按律法应该用石头打死。”耶稣被问了好几遍,然后站起来说:“你们当中那些知道自己没有罪的人,就拿石头打死她吧。”然后他低着头继续写字。听了耶稣的话,那些闹事的人一个个溜走了,最后只剩下耶稣和一直站着的女人。耶稣问:“其他人呢?”女人说:“我主,他们都走了!”耶稣问:“没有人拿石头打你吗?”女人说:“我主,没有!”耶稣说:“你去吧,我也不定你的罪,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在读《拉瓜迪亚的酷刑》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这个故事。这也是一个用“人人都有罪”来进行道德绑架的杜撰故事。故事中的耶稣很聪明。因为人有七情六欲,人无完人,必定有些罪孽(“罪孽”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英文是sin,可以是法律规定的罪行,也可以是让人心灵不安的行为)。所以他成功地利用“概念模糊”对人进行了道德绑架,让法律上无罪的人感到有罪,从而让那名女子逃脱了惩罚。但耶稣并没有说那名女子是无辜的,所以他在最后加了一句话: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道德绑架是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也是非常非常有效的辩论手段。但我总觉得,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法律远比道德重要。就像苏州的和服女孩,你可以讨厌她,也可以鄙视她,那是你的自由。但你无权干涉她穿和服拍视频的自由。

~ 完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734.html

高考作文题为何能引发热议?评点与观察
« 上一篇 2024-07-12
加拿大心理学家论文:喜欢心灵鸡汤的人智商低,你怎么看?
下一篇 » 2024-07-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