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奇怪,在昨天高考语文第一场考试结束后,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就成了最热门的话题,有的评论,有的调侃,相关的段子、即兴发挥也相继被放出。
有人说:为何高考中唯有论述题能引发热议?因为其他题目大家都已经答不出来,唯有论述题还能被评论。这个原因大概没错,但相比其他科目和其他考试题目,论述题确实有其特殊性:它是唯一一道不仅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参考答案的题目;它有最大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最能体现考生的个性;它的命题思路往往体现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状和精神共识。
所以作文题目多评论一点也不为过,今天书评推送的文章也算是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评论和观察,看完之后,不管你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
撰文 | 莫乾顺
幸好没看到什么“伪寓言”的素材构成
高考作文题目热议了一天,那么,哪一篇作文题目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呢?是北京卷的《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还是全国卷一的《选择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少年了解中国》?还是全国卷三的《我与高考或我对高考的看法》?
看上去“亮点”不多。但高考作文题目毕竟不是微信题目,引不引起关注并不重要。相比前两年,我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体来说还不错,至少在某些方面有所进步。
为什么呢?比如,至少我没有看到任何题目在材料本身上存在明显漏洞。2015年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题目,原因如下: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让他们领略科技魅力,过一把前沿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在公众开放日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活动中,研究人员专门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操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翅膀。通过这种可以清晰看到纳米级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失去了色彩,呈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原本是无色的,但因为其特殊的微观结构,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要求学生自行选择角度、确定主题、指定风格(诗歌除外)、自写标题;不得写出偏离材料内容和意义的文章;不得抄袭、剽窃,不得泄露任何个人信息;格式要规范,标点符号要正确使用。
(2015年安徽省论文征文题目)
问题中提到“在电子显微镜下,蝴蝶翅膀原本是无色的”,后来有一位专门研究生物的科普作家撰文澄清:“问题中的说法不恰当,电子显微镜用的是电子,而不是可见光,所以根本谈不上颜色。”在可见光下,“无论是色素色还是结构色,都是物质对光的作用,只是原理不同,所以不存在孰真孰假的问题。”(作者:Revolucion 来源:果壳网)
如此站不住脚的内容,出现在几乎无限作文题目的高考试卷中,实在令人遗憾和难以理解。是的,试题的目的,无非就是设置一个情境,说明一个道理。但为什么要通过虚假的故事来讲述真相?如果高考试题能够用似是而非的事实错误来说明真相,学生又怎么能掌握细致恰当地表达的能力呢?这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引起不小轰动的“爱迪生救母”等伪文事件。从小学到高中,从教科书到试题,这样的“伪寓言”“伪鸡汤”仿佛已经成为一股难以根除的毒药。
同样,2015年还有一道以拟人化寓言为材料的题目:
从前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四周浓荫蔽日,是鸟兽最喜欢的休息之地。鸟兽常常讲起它们的旅行故事。大树请求鸟儿带它去旅行,鸟儿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还向野兽求助,野兽说大树没有腿,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有种子。鸟兽吃了这些果实,大树的种子就传遍了世界各地。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选择自己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015湖南作文题目)
诚然,这样的寓言材料不能称之为“假”,但高考试题面对的高中生大多是成年人,阅读理解能力不弱于一般成年人水平,却非要用如此幼稚的故事来“暗示哲学”,岂不是太矫揉造作、太愚蠢了吗?
因此可以说,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材料,这确实是一种进步。
仍有太多抽象概念和空洞推测
然而,在命题的基本思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类似的问题仍然存在。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往往充斥着抽象的概念和幻想、冠冕堂皇的道德口号、空洞的生活表述,缺少的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缺少的是说理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即便是在高考作文题目中,我们也能看到典型的“议论文式”句子。比如今年浙江试卷中的《人生书》就是一个典型的空谈: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人应该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文字的书”,一本是“无文字的书”,一本是“心灵的书”。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来评论作者的观点。
(2017浙江论文征文题目)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看似自由,实则狭隘。看似有好几个方向可以选择,其实差别不大——因为当它们都同样模糊时,选择用哪个论点就没有实际意义。2015年江苏的试卷《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也同样如此,过于模糊空洞,缺乏与学生真实认知和情感的衔接点。
还有一些主题型作文,题目本身看似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但表达方式或素材还是比较概念化、笼统。比如今年江苏卷的题目《汽车》和北京卷的题目《债券》:
纽带是能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人或事物。人需要纽带才能团结,力量需要纽带才能汇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和平、校园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谈纽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2017北京论文征文①)
汽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汽车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汽车的来来往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人世间的真情;汽车的来来往往体现着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2017江苏论文征文题目)
看完两道题,感觉一切都需要联系;一切都可以从车上看出来。“谈联系”是一个有一定体裁的话题,但如何在一篇700字的文章里讨论?恐怕难免会有很多大话和套话,这就失去了议论文章的意义。“车”确实给了考生自由选择话题的空间,但把一切都联系在一起的命题方法,还是显得空洞。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群的文摘杂志《译林》都会刊登一份“译林承包高考作文题目”盘点,声称该杂志刊登的文章几乎命中了全国所有的高考作文题目。虽然如果仔细观察,他们所谓的“完全命中”用“话题命中”来形容更为恰当,原料命中的情况很少发生,但这样的“鸡汤”杂志能与高考作文题目有如此普遍的“重合”,也说明高考命题中常见的简单空洞的思路和套路也得到了解释。
“艺林风”广告
理想的论文主题是什么?
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目才是好的、理想的?从具体的角度来说,它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掌握的,但又要有足够的区分度;题目要通俗易懂,同时给予学生选择话题和表达的自由。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它应该能够考察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和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比如理性的态度、逻辑和思维能力。
很多人批评高考作文公式化,但其实既然是考试,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和训练,这都不是问题。关键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会把人带向何方?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能否培养出基本素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恐怕只是一种理想。
回顾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接近“好”标准的可能是上海试卷:
预测意味着提前做出推断。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有些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而有些人则不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另外,国三试卷的题目虽然看上去最“简单”,但简洁易懂,有充足的创作空间,不失为好题。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鼓舞梦想,凝聚了几代年轻人的集体记忆和个人情感,充满了无数家庭的泪水、汗水、欢笑和喜悦。当年,1977年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今天,你们正和全国数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年高考……
请写一篇文章,副标题为“我对高考的看法”或“我的高考”。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年来命题思路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变化曲线,其中政治色彩逐渐淡化,越来越强调给予考生自由空间,贴近社会生活。即便是刚才我们批判空洞的话题作文,也是这段“进化史”中值得铭记的进步。从1977年的《我的奋斗年华》(北京卷)和《他像雷锋同志》(天津卷),到80年代的《坚韧不拔与坚韧不拔》,再到90年代的《玫瑰的荆棘与花朵》,高考作文从浓烈的政治色彩逐渐回归到正常与朴素。而现在,我们期待它呼唤更多的朴素、真诚与理性。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今年哪些高考作文题目最好?我们来投票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