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那么渴望命运的跌宕起伏,最后却发现,人生最美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经那么渴望外界的认可,最后却发现,这个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与他人无关。”25日凌晨,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随即,一篇署名“杨绛”的《百岁反思》开始被社交媒体网友转发,悼念杨绛先生。上述文字是网络上流传最广的,因为有众多文化大咖参与转发。
尽管人民文学出版社很快确认文章非杨绛所写,文字亦非她所言,但仍挡不住网友对这碗“心灵鸡汤”的称赞。网络时代,被借名的不止杨绛一人,著名作家莫言自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也曾莫名其妙地“出”过《给年轻人的35条建议》等鸡汤文章,数量之多令他应接不暇。
北京出版社高级编辑张颖告诉本报记者,如今“文学化”心灵鸡汤在市场上十分流行,但由于这些文章大多为网友原创,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借用“名人”的名字博取关注。北京大学传播系教授史曾植认为,这类“心灵鸡汤”是专门针对读者情绪状态而定制的。如果把它看作一面镜子,它折射出当下大众所面临的压力和心态。
火候不变,味道却变了
《心灵鸡汤》畅销十余年,却依然热度不减,始终是各大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畅销书最稳定的版块。“励志阅读”也成为当下大众阅读的潮流。据了解,截至目前,《心灵鸡汤》系列丛书已推出数百个版本,全球销量突破1亿册。今年初,跨国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社交媒体影响力报告》。其中,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内容方面,励志类《心灵鸡汤》也是中国网民的最爱,其次是爱情和友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希望找到让自己生活更幸福的方法,“心灵鸡汤”的味道也在发生变化。昨日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经常购买“心灵鸡汤”缓解压力的读者彭永慧告诉记者,她最初看到的励志书大多介于经营管理、励志之间,尤其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当时最受欢迎,几乎每个朋友手上都有一本。后来,她注意到,这类书籍开始广泛地教人们如何“成功”,而最近,心灵成长主题又成为主旋律。
缺乏原创性和过度炒作
“高质量的心灵鸡汤类图书需要作者对心理学有长期的研究,写作过程也必然漫长,不断修改后才能出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出版人说,市面上的心灵鸡汤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书是拼凑起来的,“没有原创,只有抄袭,而且是互相抄袭,一天就能搞定。”一旦一本书爆红,立刻就会涌入很多同类图书,其中不少作者装腔作势,指手画脚,不停炒作概念,把别人书的大段大段地搬进自己的书里。更有甚者,为了在一堆跟风图书中“占得先机”,不惜煽情、“反驳”已有知名图书的观点。
记者了解到,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在审阅书商的心灵鸡汤类图书时,只审阅政治问题、版式、文字等,对内容并不关心。这不仅纵容了书商的抄袭行为,也扰乱了图书市场。在知乎上,有人这样评论现在的“心灵鸡汤”:“先讲故事,再给结论。故事本身没有逻辑,结论也不是真正的公理。但讲故事的人、传道的人,总是一副‘我领悟了人生真谛,现在要传授给你们’的样子。”
多次检查,仔细品尝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石曾植认为,心灵鸡汤的火爆可以反映出当下大众文化的走向。“大众文化的特点就是希望找到一个生产计划,让其他同类型的文化产品能够及时到达受众。”石曾植说,不少“心灵鸡汤式”图书的出现,明显印证了这些大众文化消费的特点。因此,她向学生推荐这类图书会很谨慎,更注重推荐阅读方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表示:“我感觉现在市面上几乎没有这种由专家撰写的励志类图书,完全是靠市场行为创作出来的,读者对这类图书要非常谨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