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快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出下列内容。(60分)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韩寒,《无悔》)
这句话在知乎平台引发了不少讨论,有共鸣,也有争议。有人说是因为个人对真理的领悟程度不够;有人说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很浅薄,真正付诸行动很难;有人说道理很简单,太多了就会乱;有人说也许我们对“好好生活”有什么误解?那么这句话在你心中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呢?
请以“真理与生活”为话题,从自己的角度、观点、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少于800字。
老师第一篇文章1
理性看待事实,踏踏实实过好生活
廖鹏
韩寒的《明天见》里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心酸:“我们听过无数的真理,却依然不能过好生活。”面对无数的真理,我们应理性看待;面对纵横交错的人生路,我们应稳步前行。
真理凝聚着古人和今人的智慧,可能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可能是“功成名就,功成名就,无功而返”;可能是“仰天长笑,我何以成为野草”,也可能是“悲生短暂,羡长江浩浩荡荡”。古今中外,这样的真理都有很多。这样的真理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可能极其正确,但一旦时间地点一变,就可能失去适用性。真理总是披着耀眼的面纱,在炫耀武力中讲述着成功人士的故事。殊不知,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只窥视一个因素,肯定难以复制他人的成功。 如果全红蟾只靠勤奋,而缺乏天赋和教练的指导,恐怕我们就看不到“水花消散术”了?如果王楚钦只靠技术提升,而缺乏心态的调整和情绪的控制,恐怕也无法在世乒赛男团赛上成功翻盘、展现魅力?由此可见,真理只是契合特定时空的总结,却不能穷尽人生的真谛。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过得不好”是我们的常态,“过得好”则是一种不正常。“过得不好”看似证明了理性的无效,但其实“过得不好”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过得不好”或许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无尽的欲望。理性是凝固的,而生活是鲜活的。理性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为人生描绘出一幅蓝图。理性多是单向度的,强调勤奋、认真、实力,把这些因素当成成功的充分条件,勾勒出一点一滴积累、通过量变带来质变的假象。这样的理性确实能成为人们进步的动力,这也是理性的积极意义。此外,理性还能帮助我们在受挫时做出合理的归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们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六个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部环境。 他还认为,这六大因素又可分为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将失败的因素归结于自己,努力提升自我,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活得更好。
世界就像是一场新的棋局,在当今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无数的真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扬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踏踏实实过好生活!
老师第一篇文章2
秋日阳光明媚,心绪清澈
安徽省鞍山市第八中学
聪明能干,权势显赫,何志斋得宠,被罢官入狱,后以白绫自缢;刘重儒为人耿直廉洁,一生健康长寿,星光载入史册。与刘相比,他活得不一样。正如后起之秀韩寒所说:“我们听过无数道理,却依然不能好好活着。”一言以蔽之,人生如梦,世事沉浮,成败荣辱,哪有什么真理可以指导世事,谋划一二?我的命运由我决定,不是由天决定,所以不要听信前人的是非对错。
是非之言,多有混淆,人生成败在路。慎选前人之言,莫轻信宏大的格言。人生漫长而浩瀚。你的人生好不好,不在于你听了谁的忠言,也不在于你学到了什么经验,而在于你是否践行,用行动代替口号,用实际工作代替空话,不被真理蒙蔽双眼,脚踏实地地去实践。所以,那些成功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心灵的鸡汤,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权衡得失,全部吸收,才能在路边立足。深思历史,新中国成立前,爱国志士不轻信“资本主义救中国”的空话,而是勇于实践,中国睁开了惺忪的双眼; 启迪当今之人,“百闻不如一见”,用行动去探寻成功,开山辟林,脚踏实地,行至远方。秋阳明朗,心清气爽。要领悟这一点,必须自己去实践。
修行劈开迷雾,拒绝空洞的道理。人生得失无所不包,理想能破迷。人生有大美,得失不空洞,种种道理摆在眼前。如果说你扰乱了思绪,吓坏了心智,只会让人生乱糟糟的。如此说来,人生得失的关键,在于理想的远近,在于胸怀的宽广,在于格局的深浅。何中堂的悲剧结局,谄媚者刻下的碑文,刘罗锅的浓墨淡墨,正直廉洁的历史,都让我们深思。让人生变得美好的,不是懂得了多少谋略和道理,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和名声,而是为国为民的心,骨子里的正直和傲骨,以及清正廉洁的行为。 所以,“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承前启后,开后世太平。”我们要听从它,践行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洞悉生命本性,择善而从,志存高远。
年轻人要胸怀大志,做好打算,要记住那些不顺心却又诚恳的忠告。登高再划桨,无边风光就在眼前。《诗经》云:“恳切教导,轻蔑听我言。”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教导不切实际,远离现实真理,让人不知所措。如果教导解疑者高高在上,大道如此,则应谨慎,听信奉行,否则可能适得其反。风吹绿浮萍,人生浩瀚,不是前人的经验所能定义的,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瞬息万变的不仅是时空,还有我们人生中的各种际遇。所以,宁可没有书,也不要信书。 此时,我们要胸怀远大志向,智慧洞见,逆流而上,搏击风浪,得道中道。一切利道,唯精一,必坚守中道。欲看美景,登高远,观道之辩证人生。
我们应该辩证看待真理对人生的影响,理性面对人生的得失。我们年轻人需要理清思绪,睿智明达,坚定心志,规划未来,规划人生。秋水悠远,诗意盎然,秋阳明媚,道心清明。谁能如秋光般灵动,用手杖和鞋子画出山间小屋?天空很美,人生也很美。别追求虚无,辨别智慧。
写完之后:
我知道这个题目该写什么,但是跑题了,没来得及思考,屏幕上全是荒唐的文字和废话,原本的原理很简单,我却把它搞得神秘莫测,看了论文之后,跑题是有道理的。
感觉自己在胡说,这个是真的。这几天心情很乱,鹏宇语言叫我写的时候,也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软弱。一开始写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得有点偏颇,就没改,就这么算了。反面例子也很好。我不断的写,告诫学生,写之前一定要有目的,目的要正确,目的要简单,这样文笔才会流畅,思路才会流淌。
下定决心,小心谨慎。
老师的第一篇水文3
接触真理,践行生活
龚新定
韩寒在《无悔》里提到过这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不能好好活着。我觉得,在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之前,我们无法做出最后的判断,但对这句话,我感触颇多!”
什么是好的生活?在大多数人眼里,应该是从好成绩开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这是对穷苦人家孩子最大的期望。然后呢?找到工作之后,你要交朋友,买房、买车、结婚,然后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然后到了中年,你勤勤恳恳地工作,花精力提升自己,维持体面的生活质量。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走的路和父母一样……逃离的确很难,也感到无助,但在这个框架之内,你还是可以做出选择的。
美好生活需要随心而行。这个“心”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写过“云出山无心,鸟儿倦飞归来”。这其中的“悠然”和“无心”让后人看到了自然、朴实、随心的生活。这样的自由和惬意,怎能不让人羡慕呢?庄子也是一样,他不喜欢被世俗的用处所纠缠。眼前有一个大葫芦,我不必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它,比如我想盛酒,可以系在腰间,在河里游泳,不是很好吗?这么自由、这么快乐!这大概就是美好生活的样子吧!
当然,过度追求自由和安逸,很容易走向“躺着”和“个人主义”,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不合适的,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一些儒家的思维。
好的生活,需要心里想着别人。台湾大师李敖,多么独特的一个人,他长年埋头书房,洒脱不羁,却又关心政治。他曾卖掉自己收藏的100件文物,将所得款项捐给二战时幸存的台湾慰安妇,以阻止日本的计划得以实现,令人敬佩。儒家孔子说“仁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后人解读认为,最基本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高级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体现了“己”与“人”的关系。放眼当下,我们工作环境不是需要互相考虑吗?我们社会进步不是需要互相合作吗?秩序需要共同维护。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应该把别人放在心上。
这种随心所欲,追求内心的自由与逍遥,就好比老庄的道家之道;这种为他人着想,兼顾周围人和社会发展,就好比孔孟的儒家之道。如果我们能兼顾两者,外儒内道,进则自强不息,福泽他人,退则安于世事,心无旁骛,岂不人生大有裨益?
当然,有人会说:“书本上的知识很浅,真正要付诸实践,实在是太难了!”这也告诉我们,当我们接触到自己所信仰的真理时,就要积极地去实践,因为亲眼所见所闻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这对现在的年轻人帮助很大,也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去探索和实践的!
学生作品 1
只有理性,没有生命
罗家成
《明天见》里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不能好好活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人认为忙忙碌碌一生却一事无成,是因为对道理了解不够;有人认为世间道理纷繁复杂,太多就会乱;有人认为是因为我们对“好好活着”还存在误解。命运难测,人生具象,不懂道理,难免跌跌撞撞;道理太多,有可能一生的辛苦都成了虚度。但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是肤浅的,只靠道理是不能好好活着的。
生活之所以艰难,或许是因为我们听得太多,或许是因为我们理解的不够深入。
毕淑敏曾说:“这世上有许多道理,美得像花布,却不能做成衣服。”时代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成功学、心灵鸡汤呈现在观众面前,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出身卑微、不够优秀,从而制造焦虑,推动你努力奋斗。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听那么多伟大的道理,它们就像一块块精美绝伦的花布,单独看去如此美丽,却无法拼凑成一件衣裳。又或许,我们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入领悟。如果只研究表面,以为看透了全貌,其实是盲目之举。一棵两人可以拥抱的树,是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的;九层之塔,是从一堆土开始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道理的领悟,并非口耳相传就能深刻,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收获。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家都知道要积极地活着,但还是有人偷懒,乱来。而我们要懂得生活的艰辛,才知道要努力地活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过好每一天。不看悬崖,怎么知道坠崖的危险?没去过深泉,怎么知道溺水的危险?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然后活好自己的人生。
生活很艰难,也许是因为不愿意行动,或者缺乏实践。
习近平曾说:“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都需要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话一点没错。如果只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却是个侏儒,那么深刻领悟真理也是无用的。这就好比知晓星轨,却不见银河;知晓地质,却不踏上山川;知晓洋流,却不潜入深海。真理需要实践的支撑,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得完美。只有除去了杂草和灌木,才能长出好田好庄稼,才能建立起伟大的城市;而人类自己,才能第一次摆脱杂草丛生的本性,摆脱污秽荒漠的状态。《淮南子》说:“船翻了,可见善洄游者,马奔了,可见善驾驭者。”只听真理而不去实践,就好比赵括的空谈军事,毫无效果。
生活之所以艰难,也许是因为你不懂得如何过好生活。
朱光潜先生说:“文章要避免庸俗,做人也要避免庸俗。庸俗就是没有本色,循规蹈矩。”现在大众似乎对“活得好”有了统一的观念,也有了相应的一套生活标准。这何尝不是一种桎梏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自然对“活得好”的理解也不同。不同的人生需要不同的路径,可能跨越高山、跨越河流。对于登山者来说,登顶迎风就是活得好;对于水手来说,发现新大陆就是活得好。有人觉得,有间山间小屋,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慢慢绽放,就是活得好。至于“活得好”的定义,没必要听那么多道理,听从内心,活得好就好。
张居正曾言:“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则有余;取之无节,用之无度,则不足。”道理太多是一种混乱,没有道理就如同没有光明的长夜。然而只知道道理,就如同没有砖瓦的地基,永远建不成高楼大厦。学自己所需要的,学自己所学的,学以致用。如何过好人生?答案无非是“知行合一”。在自己的时区里找到时间的意义,才是彰显人生哲学的价值标准。
学生作品 2
过上好日子
舒某昌
生活中,我们似乎听过无数的人生道理,却不能按照模板去“过好”生活。有人把这归咎于对真理理解不够透彻,但我不认同,因为很多真理是容易理解的,只要掌握其中的一两个就足以过好生活。有人认为“真理容易得到,实践难”,这的确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按照真理行事,过好生活。但我认为,真理源于生活,生活不全是真理。虽然遵守规则可以“过好生活”,但有时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我知道,但我不是为了“过好生活”而去做。
再延伸一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成长的路上会有不同的追求,或者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同。“活得好”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满足普通的物质需求,温饱有余。但人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头顶灿烂的星空,崇高的道德法则,对梦想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善良的坚持,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比物质更宝贵的财富。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坚守,选择逆势而行。
有些道理是好的,有些道理只是为你好,比如父母常说的“管好自己的事”。走对路确实会让你更安全,人生轨迹更稳定,出意外的风险也会降低。但你却再也没有“见路不公怒吼”的勇气,失去了正义感。你确实更容易过上安稳的生活,减少突发灾难的概率,不去冒这个险,但或许当你选择的时候,你也失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正义感。所以,有些人不走这条路,比如公交车上果断与歹徒对峙的易正勇、刘彦兵,收起手中的刀子救人。他可以选择安心等待救援,也可以选择等待别人来帮忙,但面对那把尖刀,少年还是不顾自身安危,坚持伸张正义。生活不是电影,正义并不总是胜利的。 比如在“唐山打人案”现场出手的义士们,就被一并打了,但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选择的代价吗?明知山有虎,还敢前往,所以他们的选择更令人敬佩。
道理是事物的规律,如此看来人情亦是道理。首先我觉得这个世界需要人情,因为有时候人情可以让人与人相处得更好,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我们不能完全地世故,当它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世故。一个完全世故的人,也许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相处,但是他也完全成为了世界的产物,失去了自我。
那么我们再回到为什么“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完全按照道理行事,得到自己想要的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不如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热爱的事。活得“好”不重要,但一定要活出自己,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在每一次选择中都要权衡利弊。在决定是否要站出来对抗不公时,我也会审时度势,非常纠结和犹豫。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我很可能不会反抗,但在我能接受的范围内,我会尽力选择内心的真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尽可能地活在生活中,守护内心的坚持,即使不是以正确的方式,也要向往。
学生作品 3
踏实地走一走,感悟人生
宋佳丽
韩寒在《无悔》里说:“我们听过无数的真理,却依然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人们虽然受到众多先辈智慧的影响,却依然活得不好呢?是不是因为这世间的真理不够呢?恐怕不是。为什么呢?我们之所以听过无数的真理,却依然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真理与当今社会并不完全匹配,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去发现和认识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去丰富真理,同时也没有发挥真理对人生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感悟人生。
改变、提高自己的认知,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易易,非恒常之道。”这里我采取第三种解读,即道可以言说,但道并非恒常不变之道。世间道理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适用于道理所在的历史时代。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道理的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丰富。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都是通过课本、课外读物等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教育内容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我们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和道理,使得我们的认知并不完全与当今社会相匹配。 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关注时事,这是获取知识的直接经验,并不断改变和完善我们的认知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现和认识真理。过去人们把白蚁视为害虫,主张一律灭杀。但一些地方白蚁的消失,导致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后来,在不断的实践中,人们对白蚁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白蚁不仅具有加速生物降解、优化土壤结构、参与碳循环等生态功能,而且体内还有抗病物质类固醇,可以入药。这个例子说明,白蚁不一定是害虫。这是人们在实践中重新发现和认识的一个真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处在不同的情况。在经历不同事情的阶段,我们不能只依靠老祖宗的真理,用惯常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做事。 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重新认识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丰富真理。
充分发挥正确真理在生活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布莱克曾说过:“任何可信的真理都是真理的形象。”正确真理就像真理,像灯塔一样,可以指引迷失方向的船只。真理是特定的、有条件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运用真理时,需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条件调动一切,这样才能发挥正确真理的作用。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正确选择和运用真理,充分发挥真理在生活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道路,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真理。
一个人要有适应社会的认知,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主观能动性与真理的导向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摆脱韩寒所说的“困境”,做自己人生的舵手,过上自在的生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