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官员朋友圈:职级越高发得越少,是不可说还是不敢说?

与普通人在朋友圈“秀幸福”“秀美食”“做微商”不同,官员几乎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除了展示工作,主要发表、转发个人爱好、赏析美文,很少像普通人一样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近日,媒体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官员的级别与微信活跃度、微友数量成反比,级别越高,微友越少,朋友圈内容越少。

不能说,还是不敢说?

为什么级别越高的官员越少发朋友圈?

只是一名“看客”:两年半只发了6篇帖子,而且级别越高发帖数越少

作为一名处级干部,许逸超从2014年春节开始使用微信,最初是为了和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沟通,但很快他就成了微信的忠实粉丝。现在,他每天要花两个小时刷朋友圈,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一年多。“每天看到什么社会热点、什么大事,我都能在微信上找到很好的解读。”

虽然使用已有两年多,但许逸超在微信朋友圈一共发过6条消息,包括3条对国家政策的解读、2首朋友的古诗、1张给朋友拍的几张风景照。最后一条消息发于2015年初。6条消息均被熟人和朋友点赞,但无人评论。

当被问及为何不发贴时,他笑着说,不知道该发什么,所以从来不发贴。“发社会热点话题显然不合适,流行励志故事我受不了发,发些个人生活中的趣事又怕别人误会,反正也难!”许逸超认为,朋友圈是公众场合,即便以个人身份发点东西,也容易引起别人猜测。想了很久,他决定不发了。

他举例称,一位同为厅级官员的老同学,2015年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对某件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被不少人解读为官方对此事的态度。后来,这位朋友担心事情复杂化,便删除了这条转发,再也没发过朋友圈,只是旁观。

“体制内的人,级别越高,说话越谨慎,发朋友圈也是一样!”许逸超说。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许逸超还向华商报记者点开了自己的朋友圈,并说明了某官员是谁。华商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这些处级、副处级、处处级官员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并不多,很多官员在2014年主要转发文章。很多人从2015年开始就没有发过朋友圈,或者只发过一两篇文章,而且大多是转发传统文化或主流媒体的文章。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陕西省宝鸡市委书记、现任西安市市长的上官吉庆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自己“不怎么用微信”,但很重视这个工具,只要看到包括朋友圈在内的反映民生问题的信息,他都会立即向区县作出指示、反馈。

甘肃省一位地级市市长告诉记者,自己有微信,但从来不发朋友圈。他认为,朋友圈是了解社情民意的好渠道。据他了解,很多高官都有微信,但圈子很小。“高官们的朋友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创作、转发内容,也很少发有见解的内容!”

“自娱自乐”:工作之余一切“浪漫”都算“自留地”

鸡汤美文能暖心_心灵鸡汤美文配美图_鸡汤文配图片

作为一名处级干部,与许逸超的谨小慎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大学同学陆志锋(化名)在朋友圈里非常活跃,几乎每天都会转发,基本每天一条,偶尔两三条,都是一些唯美的“浪漫”文章和图片。

卢志锋是陕西省纪检系统一名干部,他表示,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各类案件,时间长了难免心情压抑,微信可以用来转发分享与工作无关的内容,是他下班后的“私人空间”。

陆志峰解释,自己偶尔会浏览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的社会热点,但从不评论,也很少点赞。“不是我对这些东西没有意见,只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怕引起误解。”陆志峰称,朋友经常通过微信转发一些举报材料给他,他收到后从不发表个人意见,只表示会转发给相关部门按程序处理。

陆志峰认为,微信朋友圈是朋友、熟人之间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他举例说,以前没有微信的时候,看到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一般会打电话或者发信息推荐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但现在只需要转发到朋友圈或者直接发给个人就可以了。

陆志峰表示,自己并不主张把朋友圈当成一个炫耀工作成果的地方。“大家工作时的压力已经够大了,朋友圈应该成为工作之余个人放松的场所!”

与陆志峰看法类似,陕西政法系统副厅级干部杨海(化名)在朋友圈从来不发工作相关的内容,只会发一些欣赏的照片和励志的文字。杨海说,2012年刚开始用微信的时候,也发过几条工作相关的内容,但发现容易引起矛盾和误会,很难处理。之后,他只发好看的文字和图片。“这些东西大家都喜欢,大家都欣赏,所以从来不会有什么误会。”

杨海感慨地说,如果不是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特殊,他也会通过朋友圈记录、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他向华商报记者推荐了一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他是陕西某市环保局局长,里面发布的内容不仅有环保系统的新闻、活动,还有自己工作时的观察、感受,甚至还有逛超市时的所见所闻。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环保局局长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将微信朋友圈定义为公开的“日记”。他称,自己和不少下属都是微信好友,其中一名下属在看过他的朋友圈后还给他发私信:你是个真人。

记者认识一位组织系统的处级干部,他一般每周发两篇朋友圈文章,内容都是饮食养生、国学相关。他解释,组织工作相关的内容比较难把握,心灵鸡汤又是他不太喜欢的东西。想了想,觉得发饮食养生、国学方面的文章对大家都有好处。

《快易江湖》:如果我没有退休,很多文章我都不敢分享。

心灵鸡汤美文配美图_鸡汤美文能暖心_鸡汤文配图片

即便是那些在任时非常活跃的朋友圈的现任官员,也不愿意发太多的私人、观点类的帖子,而退休官员的朋友圈则比在任官员有趣得多,表达更自由,思维也更活跃。

今年75岁的徐建国,用微信已有四五年了,退休前长期担任西安市教育系统的领导,后来担任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是我国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

几年前,徐建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积累发表出来。但自从用了微信之后,他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发表不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观点能够被传播,而微信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徐建国在朋友圈里发表的主要是他对当前教育现状的看法、想法和观点。

他坦言,这些想法和看法都是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才产生的。“可能是旁观者看得更清楚吧!”徐建国说。

徐建国曾在朋友圈发布过一篇题为《时代之问:中国教育在哪儿?》的演讲,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和点赞。文章一开头,徐建国就毫无保留地指出:表面的繁荣与人们的物欲掩盖着巨大的精神危机,而精神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中国教育的严重扭曲。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行政官员,徐建国坦言,如果他现在还在任,他肯定不敢公开发表如此严厉的言辞。

徐建国告诉华商报记者,他的微信公众号里有大约1500个好友,其中三分之一是教育工作者,三分之一是文化界人士,还有三分之一是家长。因为很多家长会向他请教,他干脆把这些话整理成文章,直接发到朋友圈。从今年5月开始,徐建国就让女儿把自己的言论整理成三五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格言”,然后隔几天就发一次朋友圈。有一次,因为“尺度”太大,他甚至和女儿闹了矛盾。最后,在女儿的坚持下,徐建国把那些犀利的“教育语录”都删掉了。

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咸阳市委书记、后任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的李锦江也是一名退休干部,他每天都会刷微信。李锦江的朋友圈里有很多信息,有健康养生、国家大事,也有时政热点。李锦江说,这些内容有些是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觉得有道理、有意思,就转发了。

李金江称,自己一直有阅读习惯,过去主要看书,但近几年主要看微信上的文章。他也坦言,如果不是退休,自己也不敢在微信朋友圈跟大家分享很多文章。

一位政府部门的副主任告诉华商报记者,他有个老板,退休前,微信朋友圈里全是文学、摄影。退休后不久,他的风格突然大变,开始每天转发社会热点、时事评论。在一次退休人员聚会上,他问老板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老板笑着说,“等你退休了就明白了。”

“工作日志”:图文并茂汇报工作,发送工作照片,改变刻板印象

调查中记者发现,越深入基层,公务员朋友圈内容越丰富、越精彩。

陕西关中某县公安局李局长的朋友圈里,有很多与工作相关的警务信息,比如一些公开的案件报道。“这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很多时候我发了一条消息后,媒体朋友就觉得有新闻价值,过来采访我。”此外,他偶尔也会发自己写的短诗。“社会上很多人觉得公安局局长很威严、很冷酷,其实不然。”

李主任说,自己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有意思的文章,就点赞或者转发给大家欣赏。“如今社会节奏加快,朋友圈成为大家获取信息、看文章的新方式。”李主任说,“朋友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使不联系,也能大致知道朋友最近在忙什么。”李主任认为,微信拉近了熟人和朋友之间的距离。

今年,宝鸡某县一位副科级干部在朋友圈主要发一些精准扶贫的内容,比如某月某日上门拜访某户、某月某日和村民商讨安置房事宜等。这位副科级干部说,由于他扶持的村子距离县城较远,他每周只能回县城一次。刚开始扶贫时,他每隔几天就要向领导汇报一下工作进展和近期的工作内容。这期间,他纯属无意间把自己扶贫期间的工作状态发到了朋友圈,领导点赞留言说这个办法好,很能说明问题。从此,他每天都在朋友圈发工作状态,相当于督促自己干活,同时也用这种方式向领导汇报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

另一个喜欢在朋友圈晒日常工作状态的人是西安市新城区交警小王。30岁的小王说,以前同学朋友聚会时,经常听到别人对交警工作的误解,总是谈论交警的罚款。后来,他无意中在朋友圈晒出同事在雨中工作的照片,引来众多点赞,不少朋友留言说“交警真辛苦”。

不过,同为科员的小鲁对朋友圈却有些“畏惧”。小鲁在陕西省文化系统工作,他们单位有个微信群,包括主任在内,但除了工作,这个群里很少有人聊天。曾有人问小鲁,他的微信好友里有没有主任、副主任。小鲁摇头说,他觉得距离太“远”了,除非领导主动加他为好友,否则下属不会主动加领导。和他一样,很多同事都不希望领导看到自己发在朋友圈的状态,“周末去哪儿玩了,生活的小抱怨……要是让这些领导看到,我会很难受的!”

副处级干部眼中的微信朋友圈

鸡汤美文能暖心_心灵鸡汤美文配美图_鸡汤文配图片

张涛(化名)今年45岁,是陕西省机关系统副处级干部,曾是一名微博高手。但从2013年开始,张涛就不再刷微博、写微博,而是转而使用朋友圈。他说,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会发朋友圈内容。但从去年开始,他只浏览朋友圈,即使偶尔点赞,也非常谨慎。

“朋友圈其实是一个新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在这里你的生活和工作永远不可能完全分开。我说话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即使我以社交者的身份发东西,别人也会把它和我的工作、职务联系起来。”张涛6月12日上午对记者解释道。

张涛上任副处级干部不久,一天,他所在的单位组织员工参加义务劳动大扫除。由于人数众多,场面壮观,张涛便用手机拍下了劳动过程并发到朋友圈。结果,在收获了不少点赞的同时,也收到不少令他感到意外的评论。有人调侃这是“作秀”,有人说“你工作不认真”,一位很熟的朋友说:我看到大家都在干活,就你这个领导一个人在拍照。其他几位熟人也纷纷附和。

张涛说,在那条微信之前,他发的内容主要都是军事新闻相关,这些评论让他突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此后他再也没有发过与工作相关的微信。

张涛说,还有一次,一个下属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沈从文的文章,由于他很喜欢这个作家,就随便点赞了文章。结果,年终单位考核时,有人给单位写了一封匿名信,说他和下属拉帮结派,证据就是他点赞了下属的文章。

张涛说,他有个朋友刘先生,也是公职人员,在环保系统工作。2015年的一个周末,刘先生和家人到县城探亲。看到当地乡村道路两旁垃圾成堆,爱干净的刘先生便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结果,他还没探完亲戚,当地部门的人就让单位的同事给他打电话,说看到了他发的照片,希望沟通一下。刘先生解释称,这纯属个人行为,但对方并不相信,此后他就不再发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了。

刘先生告诉华商报记者,除了这次事件,他很少发朋友圈的另一个原因是,公司曾专门开会明确,非官方信息、没有经过调查核实的消息不能发。“为了避免麻烦,我越来越少发朋友圈了。”

张涛说,2015年,他到某基层单位调研,一位年轻人告诉他,某单位领导主动加下属微信。一天开会时,领导不经意批评说,有些人半夜一两点还在刷微信,不休息,第二天怎么能好好工作呢?很多人听后都惊呆了,这才知道领导用微信是为了了解大家平时的工作状态。“那件事发生后,很多同事都不发朋友圈了,有的甚至不让领导看自己的朋友圈。”

张涛说,也是在那次调查中,他们还了解到,一些员工为了讨好上级,经常在晚饭后或者周末发朋友圈,感叹“加班太累了”、“加班了一天,现在才去吃饭,太可怜了”。

张涛认为,很多公职人员远离朋友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外界过多干扰。另外,很多人还不习惯这种透明的社交。“有些公职人员朋友从来不发朋友圈和工作有关的内容,但这并不影响别人想起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职务。”张涛说。

链接:专家观点

谨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是关于他们的位置

如何看待官员在朋友圈中谨言慎行?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汪玉凯教授6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官员、公务员朋友圈的内容不一定非要与官职有关。因为官员除了职务身份外,也是社会参与者,而每一个社会参与者的本质都是社会人,社会人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很多高级官员在朋友圈很少发话,或者只发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东西,比如养生、养生、美文欣赏等。汪玉凯认为,这说明在这些官员眼里,朋友圈的主要功能就是与朋友沟通分享的平台,与职务无关。如果要发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有单位官网、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我也认为,朋友圈是完全属于他们的私人空间,应该和工作职务严格区分。”

据了解,汪玉凯经常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专题培训班和司局级培训班上授课。据他介绍,很多高级官员都有微信账号,但对“朋友”的选择非常严格,比如要安全可靠,身份和知识水平要一致等。

与此同时,这些高官对朋友圈内容也十分谨慎,很少在朋友圈发太多内容。“相比朋友圈,他们在微信群里更活跃,但内容多与个人兴趣相关,很少甚至从来不发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或观点,偶尔也会发一些健康养生等无关的内容。”汪玉凯说,不管怎样,从那些信息里,你看不出这个人是官员,因为几乎没有与职务相关的内容。

事实上,大多数高级官员都愿意使用微信。“我甚至听到几位高级官员说,他们很少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而是习惯在微信上阅读信息。”汪玉凯说。这说明官员希望通过这一渠道了解社会思潮和趋势,但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非常谨慎。“这种谨慎与他们所处的职位有关。”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9649.html

肾病患者为何不能喝汤?这些原因你必须知道
« 上一篇 2024-07-03
中科院教授田志远:从学生到优秀教师的角色转换之路
下一篇 » 2024-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