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人生大事与投资:选择正确方向,成为真正的聪明人

“人生有几件重要的事情:人生找对人,事业跟对人,投资选对人。做对一件事,保底安全。做错一件事,后悔莫及。做对了,阳光灿烂。做错一件事,生不如死。”

每一个纠结的现在,都源自于不经意的过去,也将通向遗憾的未来。人的行为和思维都是惯性的,很难彻底改变。在错误的道路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回头。因此,只有那些从一开始就仔细思考、选择正确方向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优秀的公司和优秀的投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断的进步,不断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能力差距。看公司五年,优秀的人总是脱颖而出。看人五年,优秀的人在同类人中已经领先了好几步,知识素养的K线走势完全体现了大牛股的特征。但大多数人的能力却始终在ST的边缘。

长期来看,股市的投资收益靠的是综合能力,股市不仅能有效体现企业价值,更能体现投资者的能力。股民的悲哀就在于总是本末倒置,总是幻想着高额的收益,却从不为这种收益的根基添砖加瓦,过了n年,依然在原地打转,在自以为是中浪费生命,在浮躁的悔恨中不断轮回。

价值投资是严谨系统的方法论,而不是美丽空洞的精神鸡汤;长期持有是复利的理性选择,而不是骗子的避风港;投资境界是长期学习实践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神奇玄学的宗教修行。不要把原本复杂的事情想得太简单,也不要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想得太复杂。这既是一个人投资悟性的体现,也是投资行业终身的修行。

春秋时期陶朱公的《商训》中提到,“经商能安身立命,厌旧喜新,是商人的大忌;能识时务,随时卖储,是名哲人;能算计远,处事适度。”这些恰恰对应着投资时注重简单,对风险和机会的转换保持敏感,养成对问题保持前瞻性的习惯。可见,成功经商的基本原则自古以来都是相似的,难就难在真正理解其内涵,并抵制住诱惑坚持下去。

投资有两种悲哀:一是总想用一种投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忍别人和方法;二是总想找到一种完美的投资方法,没有意识到得失的必然性,东张西望,患得患失。第一种人一不满意就变得偏执,对市场指手画脚,自以为是,第二种人则变得骑墙,永远无法坚定。

未来优势型牛股特征:初期业务处于一定迷雾中,市场对其业务空间和竞争优势还不是很明朗,但随着公司逐渐进入优势波动期,业绩呈现“永远超预期”的特征,与之相伴,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空间逐渐显现,市场估值由常规平价甚至折价转为常规溢价,从而实现长期双击。

我讲了很多投资未来优势型公司的理由,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投资一个未来优势型国家同样至关重要。处于释放优势的早期和中期的公司,在业绩、制度完善、处处“高端”等方面,总是不如伟大公司那么惊艳。但对于有洞察力和远见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公司提供了一条长长的雪道。对公司如此,对国家亦是如此。

当风向对某些公司有利时,似乎傻子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能经营业务并赚钱。事实上,这就像在牛市中,傻子也能赚最多的钱。“护城河”当然是好事,但好事推到极致也会变成可怕的偏执。在商业世界中,“有限性”和“均值回归”从来都是不偏不倚的。判断一家公司的中长期经营状况是一项复杂但重要的任务。

国内价值投资观点往往痛恨“创新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有些业务几十年不变,但这并不代表其价值内涵也是静态的、永远处于一个初始状态。商业模式可以不变,但其内外部驱动力、增长弹性、业务复制潜力等能不变吗?企业的内在价值,如同人的生老病死,有其生命周期。

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改革固然引人注目、势在必行,但人们忽略的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许多国家在原有的道路上也遇到了瓶颈甚至困难。谁能先下定决心、有能力执行,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得上风。或许30年后的国际形势,就取决于今天谁更主动。

很久以前,有同事问我,这个行业的春天什么时候来。我说,当你看到这个行业出现亿万富翁的时候。不到10年,这个当时看似纯属吹牛的假设,已经远超预期地实现了。中国的转型之路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当A股的中坚力量是一批创新型、高附加值的千亿市值公司的时候。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但仅仅等待,即使是正确的,也和财富无关。

运气对投资业绩的影响显而易见。虽然长期来看,投资结果取决于能力导致的必然性,但在短期和中期内,运气导致的结果差异可能非常显著:即便逻辑正确并最终得到证实,但其实现的时间周期、幅度、强度甚至节奏都可能超出预期。好运气让投资逻辑的正确性更加高效,甚至会奖励错误的理由,坏运气则可能恰恰相反。好运气来的时候赚够钱,坏运气来的时候不要受伤。前者需要远见和概率思维,后者需要始终远离重大的行为禁忌。

“获得稳定的回报”是一句稳妥的说法,但除非已经有了很大的基数,否则所谓“每年稳定 20%”既无法实现理财目标,也根本不可能。长期来看,获得 25% 的复合收益确实极其困难,但投资收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收益率“不均衡”性极大。只有认识到这种不均衡性的原因和意义,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其实复利是有规律可循的,收益率并不急于求成,只要不犯大错,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好的回报只是时间问题。投资者真正最幸运的,不只是赚钱,还有时间——永远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上,自由安排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赚钱服务于生活,而不是生活服务于赚钱,这才是投资最珍贵的地方。

猪在天上飞久了,真的以为自己长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其实只是风没停罢了。如果你想在这世上扬名立万,没有比坚持一个方向更聪明的方法了,因为你总会有一次是对的,甚至很长时间是对的。但如果你想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没有比这样做更愚蠢的方法了。

很多人喜欢强调“投资很简单”。当然,如果你把繁琐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隐藏起来,不解释商业分析过程中一步步推进的商业逻辑,不让你看到很多思考的过程和在不断讨论中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是直接给你一个结果和一个大概的原因,那么就显得很“简单”了。

大多数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最后结果的差异上,很多人会感到愤慨,感叹不公平和运气不佳。但如果我们愿意看一看导致差异的过程,或许会让人更加清醒。以投资为例,如果比较一下优秀投资者读过的书、写下的思考、付出的辛劳,估计99%的失败者都不好意思说出差异。没有自我反省,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投资难免会犯错,区别就在于犯错的程度不同,普通错误、严重错误、致命错误之间的差别足以导致财务结果的巨大差异。集中发生的普通错误往往会变成严重错误,持续发生的严重错误则可能酿成致命错误。故事的开端或许是因为职业因素,但最终的悲剧多半是因为性格因素。

公司的投资价值通常和其信息的时效性成反比,最脆弱的公司需要小心谨慎对待任何新的行业消息或政策动向,否则它们可能成为某一天的重大转折点。对于正常的公司来说,至少年报和相关报告非常重要,没有这些,很难判断明年的经营情况。对于最好的公司来说,忽略它们几年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它们总是会照顾好自己。

一般而言,我不太喜欢“战略转型”的公司,尤其是那些因为行业明显低迷而提出转型的公司。这样的公司一般前瞻能力差,通常没有真正的战略,只是顺应行业波动做出适应性措施。资本市场很可能会赞扬那些能提出有吸引力的转型前景的公司。此时的高溢价要非常小心,因为它很容易成为一个陷阱。

《大国重器》代表的是我国在高端工业化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从投资者角度看,影片中提到的领域和代表企业,很少包括大盘股公司。这其实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实:商业价值并不总是与社会价值或国家战略安全价值相一致,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商业价值往往不如矿泉水、空调,这并不奇怪,也不矛盾。

一个人在股市中跌宕起伏的程度,基本上和他的方法的学习价值成反比。最好的投资者经验(尤其是股市经验)应该是那种可以拍成电影,让人打哈欠的那种。这正是《孙子兵法》的意思:善战之人,不以智勇著称。懂得这一点的人,其实应该少谈自己在股市中那些悲壮的生死搏斗和惊人的戏剧性转折,这真是自贬身价。

玩过《红警》或者《帝国》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混战中如果有真正的高手,很快就会占得上风,而他的“根据地”在运营效率、布局上明显有别于对手。其实,某个行业的竞争也大同小异,当一家企业在视野、市场布局、执行力等方面展现出综合优势时,胜负就已经提前揭晓了。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投资圈也不例外。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圈子就单纯多了。这并不是说这个行业的人很纯粹,而是这个行业和大多数行业不同,业绩才是硬道理,业绩是没用的,也不能靠互相称赞来批评。对于我这样一个快40岁、还没有学过“社会学”的人来说,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已经是相当幸运了。

当我看到一些关于公司投资价值的讨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减资产负债表,然后计算股息率,然后说“在不考虑公司未来盈利的情况下,我的投资收益应该在*年内收回”。我很困惑。如果最重要的是不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那么是否还要考虑资产负债表和股息,这些基本都是基于公司运营的?毕竟公司不是政府债券。

高估值与低估值只是表象,价值周期、业务特征、确定性的差异才是根本,看某段时期的估值差异意义不大,选择溢价或折价的倾向本身并不代表好投资与坏投资的区别,但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前提,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到来。

每个投资者都需要好的创意,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寻找,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好的创意。如果决策不能至少维持三年有效,不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来稳定、可靠、有吸引力的投资逻辑,不能让投资者远离躁动,享受投资的宁静与快乐,那什么才是好的创意呢?

五粮液2013年三季度营收同比-40%,净利润同比-52%,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8.95%。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21.8%,净利润同比+44.8%,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42%。一个是“傻子都能经营的公司”,一个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一个在一年前还被认为前途光明,一个在五年前就被认为已经到达天花板。

其实,无论是五粮液还是格力,这里的比较,并不是说哪家一定更高。我的观点一直是:时间是把屠刀——任何所谓牢不可破的护城河,都会随着行业的成熟、起起落落,甚至驱动因素的减弱,终有一天会轰然倒塌。傻子也能经营企业,但也有巨大的局限性。没必要傻乎乎地高唱“永恒”,因为投资者的时间价值不是永恒的——比如五粮液10年肯定还在,格力就很难说了。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资金是有时间性的,如果从五年前的1664点开始算,格力近期收益率接近600%,五粮液是70%,足够追一段时间了。行业可以永远存在,但投资者又有几个五年?

对于普通散户来说,相对于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专注和时间。然而这两点也是散户最不看重的,他们几乎什么都尝试,每天都很不耐烦,这两点足以让一个原本聪明的人尿裤子。

新手总是觉得“操作系统”这个词很玄乎,想从中得到一些“该持多少只、分几次买、间隔多少个百分点买”之类的技巧。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细节,可以灵活处理。我曾经全仓持有过一只股票,也曾零散持有过5、6只股票;我曾经用1年半的时间慢慢建仓,也曾经在第二天一下子把仓位全部买下。这件事不能敷衍了事。

从几年来看,真正值得操作的时刻并不多,关键是当这样的时刻出现时,你要主动,其他的时间就顺其自然吧。找机会操作,是因为不满意。如果情况满意,不操作其实是最好的策略。但如果情况不满意,重点也应该放在找机会上,而不是操作上。如果不能瞄准,无论你如何努力扣动扳机都是没用的。

在投资的世界里,谈论任何独立的“点”都是没有意义的,否则投资也不会这么难。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好的业绩前景,长期投资价值不等于短期增长,短期增长不等于验证正确的投资逻辑……只有搞懂了这些令人困惑的账,投资才算进门了。

“买好”和“买得好”哪个更重要?当然两者都重要,但是如果不懂什么是“好”,那么买好是不可能的,买得好更难。那些“一直很贵”的股票不也是这样吗?其实回头看就很清楚了,就连超级大牛股也曾经很便宜,甚至股价连年低迷,当时的“一直很贵”的股票在哪里?价格当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当然,我无意贬低优先低价的投资方式,市场赚钱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个人选择和优秀公司一起成长,因为我选择生活在阳光下。那些整天和垃圾公司斗智斗勇的工作太累太烦了。既然是自由选择的市场,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如果投资意味着每天和狡猾、欺骗、猜疑作斗争,我宁愿不做。

今年至今已经有210多个交易日,但我记不起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日K线。任何激烈的交易日在周级别都会被削弱,在月级别不值一提,在年级别毫无意义,更别提5年以上的周期了。对于时刻关注企业运营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记忆中最难忘的日子可能与交易无关。

投资者喜欢说要找自己真正能看懂的公司,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圈。但实际上,很多人对于什么是“能力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很多时候,人们看到公司业绩确实增长了,特别是股价大幅上涨,就觉得自己是对的。在对什么是能力圈没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之前,草率地确认所谓的能力圈,可能比根本没有能力圈更危险。

很多投资名言都喜欢谈境界,但我觉得境界这个话题要慎重谈。不是不重要,而是基础不扎实谈境界是扯淡。投资可以谈很多,但最终还是要一步步走下去。没有境界可以赚钱,没有基本知识和方法论就可能血本无归。境界最终是修养、人品、价值观自然而然的结果,急不得。

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做好企业”上。但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应该更多地思考“什么是好企业”。创业者需要找到自己企业中最正确的方法和最优秀的人来完成一桩企业,而投资人则分享最好的企业和创业者的劳动成果。投资提供了很多原本不可能的选择。感恩并好好利用它们。

翻看我几年前看过的一些公司,我觉得在判断历史上一直是差生的公司的“拐点”时,确实需要非常谨慎。有时候这方面的风险甚至比高价买入那些优秀的公司还要高。虽然我们不能用“祖宗三代”来推演未来,但至少在投资领域,一家公司的历史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选股的时候,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对手是谁。有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机会没有很好的感觉,但这家公司的支持者的总体投资素质和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如果你发现自己喜欢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群“小弟”,那可不是好消息。

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玩法。但对我来说,基本没什么区别,我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我的投资方法与时俱进的必要。因为公司价值创造的规律,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没有那些东西,就已经成功了,再多的新玩法,如果不掌握基本规律,也是没用的。

无论是产业界、科技界还是投资界,都有一个几乎普遍存在的规律:那些热爱在媒体上写文章、发表演讲,或者最热衷于演讲的人,往往在工作中表现不佳。他们通常是捕捉热点、诡辩的能手,但他们管理的公司或产品大多是三流的。媒体的宠儿往往与真正杰出的事业无关。

生活中,孤独或许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是一种品质。孤独可以通过约上好友一起吃吃喝喝、玩玩来排解,但孤独需要一种同频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可能是一种成熟,一种习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它带来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思维的清晰,利润只是副产品。

财富本该带给我们安宁与自由,独立与更多选择。但财富却很容易让人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最初的目的。当对财富的追求被置于生命本身的意义之上时,人的心灵便会被财富绑架,看似拥有了一切,却变得更加焦虑与饥饿。人活一辈子,不过是埋在地底的一具尸体,就算你有钱,也无法照顾子孙三代,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心安就好。

投资者在持股时,经常会面临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两难选择。长期来看,持股前景可能非常诱人,但一年的短期内,似乎有很大的调整或跑输大盘的可能性。此时,投资者就面临一个哲学问题:未来和现在,哪个更重要?随便给出任何解决方案都是不负责任的,但我觉得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仓位舒服吗?

突破投资壁垒需要一些运气,将投资理念转化为有效方法需要持续的勤奋,整合所有重要知识点并避免偏见需要一些天赋。这三个条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筛选掉一半的人,三轮之后大约剩下12.5%。因此,从长远来看,股市只能有10%左右的赢家是合理的。

股市里不乏荒诞,但并不代表你看不懂的都是荒诞。投资者的工作和价值,就是辨别哪些机会是自己能看懂、能把握的,哪些是自己看不懂的现象和不愿承担的风险,仅此而已。股评的职责就是每天谈论这个泡沫、那个荒诞。我们可以选择不参与,但没必要唠叨要以自己的标准和能力圈为唯一真理。

这是一个键盘侠、网络圣人的时代,装逼的最高境界,就是被自己的演技感动。看微博,你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在股市里失败——听信谣言,极端,缺乏自控力,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总是推卸责任,说一套做一套,眼界狭隘……是集体智慧还是乌合之众,取决于每个人的素质。

找对人谈投资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争论——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对方的支持,而讨论的意义在于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争论讲究技巧(避免尖锐、替代概念、挑衅等),而讨论则重在实质;争论往往在已经有结论和立场的情况下找理由来保面子,而讨论则以开放的态度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现在(2013年10月份)放眼未来,我觉得最值得思考和关注的有以下几点:1、整体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估值差距过大,中期有相当大的回归可能性;2、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新蓝筹”现象仍然是十年以来这轮大市场周期的主旋律;3、在当前的主要资产类别中,权益类资产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类别。

成功的投资者通常有很好的战略眼光,更愿意去思考那些决定长远未来的问题。普通人则恰恰相反,某一天的大幅上涨可以让他们立刻兴奋起来,而忽略了整体结果的失败。当一个人考虑10年的周期,他就拥有了未来。如果他只习惯思考明天的问题,注定只能收获昨天的延续。

人生几大事:人生找对人,事业跟对人,投资选对人。做对一件事,保底安全。做错一件事,后悔莫及。做对了阳光灿烂。做错一件事,生不如死。

扫描二维码下载金门​​财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1663.html

玩家实测微信小程序微乐刨幺开挂(确实是有挂)-知乎
« 上一篇 2024-06-17
科技通报好玩贰柒拾开挂器下载(确实是有挂)-知乎
下一篇 » 2024-06-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