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张爱玲》刘野:“世纪”比具体年头更能制造时间流逝感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

心灵鸡汤一书的作者_心灵鸡汤作者_心灵鸡汤作者

“张爱玲”刘野

如今,张爱玲已成为一个象征性人物。 她的情感经历、日常生活、散文中浮现出的遐想,以及作品中摘录的金句,这些零散的资料就像飘浮在空中的花瓣,为公众塑造了一个色彩斑斓却又空虚迷惑的张爱玲。 当我们用这种方法一次又一次地举例证明张爱玲的性格时,其实很容易陷入误区,因为如果你想了解真实的张爱玲,就必须回到她的小说中去寻找她“真实的、最真实的”角色在那里。 基本的东西”。引言/文:公子/余斌

今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 去年年底,有张爱玲粉丝根据《红楼梦》中史湘云的大嗓门,配上张爱玲最常见的严肃表情,将2020年谐音写成“爱玲年”。 拍照并将其制作成海报或日历以供纪念。 正如你可以想象的那样,稍后将会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

1995年对于“艾玲热”来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一年:由于这一年她的去世,“张爱玲热”终于在中国大陆浮出水面,并被正式“定名”。 随后继续推高,一波又一波。 突然间,二十五年过去了,张爱玲依然能制造媒体热点。

二十五年的另一种说法是“四分之一个世纪”。 “世纪”似乎比具体的年份更能营造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 虽然这段时间还不足以完成文学史的消灭,但已经对很多作家的声誉构成了重大考验。

1993年,在《张爱玲传》的后记中,我对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产生了一些悬念:“……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想想几十年、几百年吧。”多年以后,她会像她所崇拜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地位,而我们知道,很多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作家到那时肯定会被忽视。 ” 前一篇文章有​​待时间验证,无从得知,但后一点已经很清楚了:大多数新文学作家以“文学史的意义”为由,将自己依附于现代文学史,史料的价值取代了文献的价值。 关键是他们不再进入当代阅读场景,而张爱玲是极少数仍能与当代作家争夺读者并使后者相形见绌的新文学作家之一。 在那些取得了长足进步的人中,除了鲁迅之外,仍然与当代生活保持着密切对话的,恐怕就是张爱玲了。

我的意思是,尽管一些一流的现代作家仍然在读者的阅读清单上,但对他们作品的阅读更多的是审美的。 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水准,至今仍不失审美。 对象,但它对当代生活的参考相当弱。 张爱玲则不同。 她无疑是最杰出的新文学作家之一。 论审美标准,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她。 同时,她的传播也远远不是以文学意义上的方式进行的。 她从来都不是一个标榜“时代”现实的人,她是一个社会主义作家,但正是她通过离开餐桌继续“在场”,完成了对当代人生活的渗透。

她与当代生活的对话是双向的。 一方面,张爱玲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塑造当代人的利益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部分是“张粉”给张爱玲添加的“个性”。 ,是某种无法解释的自我投射。

“张爱玲热”并不是作家张爱玲的单一身份。 她是“乱世才女”(才女作家胡章爱情故事中的《乱世佳人》),还顶着“世态安定,静谧”的“小资教母”光环。这些年”。 就“张爱玲热潮”早已泛滥到文学而言,她的作家身份甚至被后两者所遮蔽,显得模糊不清。 在这里,张爱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疏离”:“张爱玲热”固然是从她的小说、散文的传播开始的,但张爱玲的传奇很快就席卷了阅读行为——张爱玲的传奇取代了张爱玲的小说。张先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并不是说读张被取消了(虽然确实有一大批人不读张的书,只靠道听途说、道听途说),但读张的作品往往一厢情愿地走向传奇。而张氏传奇最终凝固成一种“早出名”的世俗进取精神,和一种“爱不问值不值”的深情坚决的态度。

于是,鸡汤版的张爱玲诞生了。 杰出的思想家、作家被误解几乎是必然的命运。 我们在网上看到,连尼采都可以当鸡汤来接受。 张爱玲的小说由于雅俗共赏,似乎更容易被重塑。 鸡汤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容易追溯的就是“经典语录”或“金句”的创作。 网络上张爱玲的“金句”“语录”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各种分类,如“张爱玲经典感伤语录”、“张爱玲爱情语录全集”等。 ”,还有一本《张爱玲经典语录集》,居然有460条之多。 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因为平淡,我们的爱情有时会漂离原本温暖的港湾;因为好奇,我们的旅程会不经意地在某个十字路口掉头。就在你想转弯的时候”周围,​​你会听到我背后有爱在悄悄哭泣。” 老张粉丝一看就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不可能出自张嘴和笔下。 与张某无关,无害,构成“混乱奖”。 那些带有明显张氏印记的语录,按照“正宗”但似是而非的鸡汤原则,被反复征用。

“金句”、“经典语录”的创作关键在于语境的模糊和取消。 能指漂浮在空中,所指对象消失了。

“我爱你,不关你的事”

比如“我爱你,跟你有什么关系?”这句话。 原本是小说中的对话,出自《第一香》女主角之口。 此时,葛薇龙和乔琪乔正在铜锣湾闲逛。 故事以纯粹的自欺欺人开始,以共谋结束。 他们的颓废生活已经结束了。 目睹英国水手调戏年轻妓女,威龙悲伤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其实她和妓女一样,只是妓女被迫这么做,而她却心甘情愿。 在这样的背景下,乔琪乔一时的良心发现,说出的这句话,是一种无奈和自怜的话(责怪任何人都无济于事,但最终还是要怪自己没能抵挡住诱惑) ),是一个“小女人”对生活残酷的不甘却又无奈的接受。 威龙的不堪处境,不言而喻,嘲讽之多。 然而,当孤立起来,从头到尾割断,当作张爱玲的语录时,立刻就变成了“大女人”爱情观的宣言。 这不是对对象的肯定,而是对爱情的果断姿态。

熟悉茨威格的读者会觉得这句话似曾相识,因为《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在信中用“我爱你,与你无关”来描述自己的单相思。 相比之下,茨威格笔下的人物具有更强的女性气质,但作为男性作家,女性人物的话语很难直接插入他的嘴里; 他想象胡张连,让张爱玲拥有他作品中的人物,却又显得天衣无缝、合乎逻辑。 显然,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张爱玲身上获得了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爱不会问值不值。”

“爱情不问值不值得”无疑是一句更有力的爱情励志名言。 这原本是《半生》中女主角顾曼桢回首与爱人十八年的感情时的感叹。 虽然这是张爱玲少有的刻意遵循通俗小说惯例的小说之一,但这里的基调却让人难以忍受。 “徘徊”(所谓“这种感觉后来可以记住,但当时已经失去了”),一旦从头到尾被征用,语气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成了一种“只有”的坚持。讲的是努力,不讲收获”的决心或上进心。

即使是真正的张爱玲语录,也会在“金句”中被赋予新的含义。 上面引用的最长的一段话来自张的短文《爱》,这当然是她的直接表达。 然而,如果我们对张有完整的了解,就会明白这句话中透露出的“相遇”的低调严肃。 源于荒凉的背景,让很多张粉丝一厢情愿地拥抱的是“相遇”的浪漫。

张爱玲虽然对生活和爱情不确定,但更多的是怀疑。 换句话说,她的肯定是自我定义的,实际上与通常的理解不同。 因此,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一度让不少张粉丝产生了如意的期待,因为张向朋友描述这部小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故事,我想表达爱情的无尽曲折,即使在完全被幻灭了,还剩下一些东西。”

媒体自然夸大了这一点,但书出版后,他们读后大失所望——没有看到他们所期待的“热情”,他们想象中的“曲折”也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显示了公众对张爱玲的想象与她的“真实自我”之间的距离。

“金句”、“经典语录”都有自己的体系。 那些从上下文中提取的句子被嵌入到新的上下文中。 虽然它们是空洞的、模糊的、抽象的,但却可以自由地填空,容纳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 自我投射和始终自我一致性,从广义上讲,这种背景是存在的。 这是一个鸡汤语境,其目的要么是情感激励,要么是自我激励。

张爱玲撕掉标签才是真实的

但在“张爱玲热”中,作家张爱玲其实是一个次要的存在。 一旦混杂,就出现在“金句”、“经典语录”的语境中。 那些随意堆砌的句子摘录,不经意间就有了生命。 感性取向而非文学欣赏取向最终成为张爱玲的做人路线图。 这样一个生活在“金字招牌”里的张爱玲有时甚至被冠以“时代女性”的称号。 不过,无论她如何表达,在很多张粉的心目中,张爱玲确实是一个回应这个时代的“时代女性”。 模特”,在实用主义、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接受过各种自我投射的张爱玲,比其他“民国才女”更有资格被崇拜。

没有比这更大的误解了:事实上,像张爱玲这样拒绝以各种形式为读者提供心灵鸡汤的作家很少。 心灵鸡汤的本质是对幻想的热爱。 张爱玲想做的恰恰相反,就是把各种真相呈现给人们:关于男女关系的真相,关于人性的真相,关于人生的真相,关于上海的真相……这个事实是黯淡的。 ,冷漠,冷酷,甚至残酷。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层一层,通向没有光明的地方”。 自我投射的幻觉被叠加在各种刻板印象和标签上。 张爱玲是一个近乎顽固地撕掉标签的人。

读着各种励志故事长大的人,在读她的处女作《第一炷香》时,都会有一种没落感,因为葛薇龙堕落的故事就像在说“生活是残酷的”。 看到我们日渐萎缩、胆怯的愿望,我总感到无限的悲伤。”这句话是加上去的。关键是张爱玲认为,罪恶的社会和善良无辜的个人之间不存在二分法。薇龙的悲剧就蕴藏在她自己之中。现实是肮脏的、不合理的,而人就是这个现实的一部分,这基本上可以让我们杜绝自怜的可能性。

《倾城之恋》因其美好结局而广受欢迎。 看来,可以成为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了。 张爱玲把它拆开,压碎,让你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精打细算,有多少悲伤。 无助、灾难的来临促使男女主角抱在一起取暖,但看似喜剧的结局却揭示了生活更大的不如意。 女主角在本应充满喜悦的时候却感到莫名的忧郁,疑惑着世界“何为因,何为果?” ——这就是张爱玲想要揭示的男女情感的真相,而《倾城之恋》这个名字也充满了寓意。 讽刺的意思。

多年后出版的《色戒》中,张爱玲将本应是高潮的谍战美人陷阱还原到了世间普通男女的情感戏中。 王佳芝抓获并释放曹,无异于为爱而自杀,但张爱玲却想指出这一点。 她以为对方爱她只是一厢情愿,是自怜自恋而产生的幻觉。 她的牺牲也发生了变化。 这是没有意义的。 其中严酷的审视不仅是普通读者难以面对的,也是大导演李安难以接受的。 就连电影《色戒》也改变了故事,更换了支柱,在承认易老师友情的前提下,给这个残酷的故事赋予了一丝温暖的基调。

与小说中平静的悲剧感相比,张爱玲散文中的姿态更加柔和、更加世俗,但她对真理的坚持也贯穿其中。 在世人眼中,上海是一个充满娱乐、娱乐的地方,但在她眼中,上海却有一种奇异的荒凉感:

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舞厅的音乐,女人细细的喉咙唱道:“玫瑰花遍地盛开!” 偌大的上海,很少有房子亮着灯,这让夜晚显得更加空旷。 我的房间里的灯没有关,一长排窗户用旧的深蓝色天鹅绒窗帘关着,就像文学陈词滥调中的“深夜”。 褪色的天鹅绒边缘被灯光喷上了一层尘土飞扬的浅金色。 窗帘在大风中飘扬。 一辆陌生的汽车在街道上快速行驶。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抓小偷。 “哇!哇!” 它像船汽笛一样尖叫,悠长而哀伤,“哇!哇!……哇!哇!” 窗外是大海,海船上的分离,宿命的决裂,冷彻人心。 “哇!哇!” 渐渐消失了。 在这样一个残酷、恶劣的夜晚,看到到处盛开的玫瑰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女子依然轻声乐观地说,他们正在开花。

用“张侃”观察到的真相

可以说,张爱玲的作品,从早年到晚年,始终伴随着一个固执的声音:不是这样的,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个声音以非常字面的方式出现在《第二香》中。 事实上,她在香港时画的素描就已经暗示了这个想法。 有一系列男女漫画,她在每幅漫画中都添加了文字,“他能做到”,“她也能做到”,等等。 这表明告诉她发现的真相对她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 在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难以抑制的炫耀冲动。 证据就是《传奇》中时不时出现的讨论,有时借用人物之口,有时直接出现。 她发现的真相令人悲伤,但这个发现本身(用她的术语来说是“看”)让她兴奋。

到了晚年,这种渴望和兴奋消失了(就像“早成名”的喜悦消失了一样),但他对真理的坚持依然如故。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上一部小说《小团圆》是对胡张关系的修复,是母女关系的修复,也是对自我的修复。 从一般到具体,都是努力揭开真相。

追寻真相已成为张爱玲的最高原则。 为了接近真相,她甚至不惜将自己卷入其中。 在这一点上,张氏不能说是与生俱来的,但他早已如此,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坚强。 在《悄悄话》中,她记录了中学时妈妈与她告别的场景,她对自己的感情产生了怀疑:“……我等到她离开学校,我从门口望着紧闭的大门。穿过校园里高大的松树,远处,红色的铁门依然冷漠,但渐渐地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流泪,于是眼泪就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泣,哭给自己听。 如果昨天这里的人还在嘲笑的话。 语气看似轻松,但《余烬》中对她在香港战争期间扮演护士角色的描述却显得令人沉思。 她写到了她拒绝和回避一位伤口溃烂的病人的经历:“这个人去世的那天,我们都很高兴。黎明时分,我们把他的葬礼交给了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我们把自己缩小了。去厨房。我的同伴用椰子油烤了一小批面包,味道很像中国的酒酿糕。鸡叫了,又是一个寒冷的白色早晨。我们这些自私的人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里没有这样的事情。 没有悔改的张爱玲。 轻易悔改,往往最后会被自己感动。 对她来说,重要的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必须正视人性的真相。 每个人都是人性的证明。 在《小团圆》中,她的自我审视达到了极致,人们为她揭露自己的真相而震惊。 只能说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她的残忍:她真的可以对自己做点什么。

批判和审视的目光构成了张爱玲洞察力的标志(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她的怀疑主义)。 在她身上,审视最终发展为近距离的凝视,世人因现实的肮脏和不合理而撤回了目光,回到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灵。 她凝视着那自欺欺人的样子。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张爱玲。 要把张爱玲带入想象的舒适区,放大与她的舒适区重叠的部分,用世俗的张爱玲来掩盖无情地审视人性真相的张爱玲。 她才有机会扮演人生导师的角色,甚至是“时代女模”。 金句中的张爱玲也不失为一个缩影。 悖论就在这里:张是一个不怕揭开温柔面纱的人,却没想到公众会揭开面纱遮住她的身体。

“美丽而苍凉的姿态”是张爱玲字典里最容易被提及的词语之一。 这种很张爱玲的表情在《金锁记》中出现了两次,都与长安的心理活动有关,一次是在她选择退学时,一次是在她放弃与童结婚的可能性之后。什邡。 上学和谈恋爱是她人生仅有的两种转身的可能,这两种可能都因为七巧的破坏而被打乱了。 她两次退缩,主动选择放弃,都是因为她幻想自己能在同学和爱人的心目中留下凄美的形象。 张爱玲在这里两次援引“美丽而荒凉的姿态”,其中对长安自我运动的讽刺最为明显。 虽然她同情长安的命运,但对于他虚幻的自怜自恋,她绝不会仁慈或讽刺。 可惜的是,她的无情讽刺往往被放过,而“姿态”却是纵容。

当然,如果硬要说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张爱玲的一生乃至她的写作只是这样一种姿态,我们也无话可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6076.html

你逃离不了的北上广,是真正自信的人
« 上一篇 2024-03-09
记忆宫殿培训网:我的价值观核心有3点
下一篇 » 2024-03-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