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辰的展望文章
抒情与讨论相辅相成
李志远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轩的文章《抒情社会》提到小学生作文中的社会,认为它已经成为“议论社会”,不再是“抒情社会”。 “议论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每个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强烈的意见、分析、讨论,但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人却越来越少。
他还表示,讨论、表达情感,看似一件小事,但如果说得太多,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刻板,社会的作风也会变得僵化。 “更严重的是,他们失去了表达情感和沟通的能力,失去了气质的发展和提升,难怪当今社会有些人要么杀气腾腾,要么冷漠无情,要么唯利是图,唯利是图。”
因此,他真诚地希望共同创建一个“抒情社会”,拯救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社会。
毫无疑问,他的话虽然带有隐喻和文学夸张的成分,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结合我们所目睹的现实,思考一下“议论社会”的种种表现和危害。 大概就是这样。 无论你打开报纸,打开电脑,还是点击手机微信,各种讨论、分析、褒贬都会向你涌来,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人际关系、行为、青春励志、晚年健康长寿等等,应有尽有。 有些内容的反复轰炸、有些观点的前后不一、有些语气的做作等等,都让人感到恶心和讨厌,以至于有时看到标题就想立即跳过文章。 抒情、热烈、活泼的作品相对较少。
稍微分析一下,“议论社会”中的一些人,似乎精心熬了一锅心灵鸡汤,准备奉献给别人,滋养别人,却根本不想从中受益——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教育者和耕耘者。 已经很高了。 也有一些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拿在枪口上”,永远是正确的。 他们只批评别人,却从不批评自己。 也有一些人热衷于炫耀自己的知识、自吹自擂、哗众取宠,自以为了不起,仿佛自己是“独树一帜”。 然而实践证明,他们当中,“说话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甚至可恶的两面人并不少见。 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讨论,只剩下抒情,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害怕,就没有理由乐观。 诚然,通过表达情感,提高表达感情和沟通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气质,内心会对这个世界的是非有了一定的判断,这自然是一件好事。 但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文学问题、历史问题、哲学问题以及自然科学的是非曲直等,不能没有清晰、明确的讨论、分析、判断和非议。 其实,有些事情是要靠广泛听取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有些事情要靠逻辑推理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有些事情要靠深入分析才能找到根本原因。 在这些过程中,理性的讨论总是必不可少的,善意、爱、尊重等情感表达是没有用的。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功能。 如果只有纯粹的抒情,社会的戏剧就很难继续下去。
可见,在一个社会里,光有讨论是不够的,光有情感也是不够的。 讨论与抒情并重,两者相辅相成,才是一个充满活力、全面健康、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
当然,现在的问题是社会中讨论的比重过大,已经成为“争论社会”。 太多还不够,所以要调整、消除或尽量减少那些无聊的讨论,适当增加抒情内容的比例。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共创“抒情社会”是不合适的。
看着中国新媒体报头的题词,朱增权将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