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揭开“鸡汤文”的面具

说起“鸡汤”,很多人可能都比较熟悉。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很多版本的《灵魂鱼汤》,而作者或策划者都是一个人: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 那些原创的《心灵鱼汤》总能用一两个简单却温暖美好的故事来启发读者、抚慰心灵。 当时,从小城市的学校旁,到三四线城市的火车站报摊,大量正版或盗版的《心灵鱼汤》随处可见,其影响力看得到。 与此同时,许多英文报纸和书籍也发表了大量的“心灵鸡汤”文本,包括原创作品和翻译作品。 这种“鸡汤文”当时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美文。

心灵鸡汤小故事100字_心灵鸡汤的故事1千字_心灵鸡汤小故事及感悟150字

早期的《心灵鱼汤》

追溯这段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鸡汤文”虽然从一开始就有虚假亲情、迂腐思想、抹黑自省、抹黑现实的本质缺点,但在当时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20世纪90年代的美式“鸡汤”在当时的图书媒体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起到了抹去特殊时代结束带来的人际关系紧张的作用。 同时,也鼓舞了刚刚起步的城市化进程、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心。 这一时期“鸡汤文”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普通人的审美萌芽,也代表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盛行,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认知水平越来越高,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 自然而然,人们对美式“鸡汤”的兴趣也逐渐消散了。 但奇怪的是,环顾当今其他媒体,无论是图书出版还是网络媒体,“鸡汤”不但没有衰落,反而进入了百花齐放、百花齐放、通吃的黄金时代。 。

你怎么看? 这就需要对当代“鸡汤文本”进行分析。 以前的“美文体”已经不多见了,读者也不买账了。 这时,“鸡汤散文”已经学会了戴上各种面具。 如前所述,《玉堂文》的本质是“心灵按摩”,就是把深刻的浅显化,然后给予读者虚幻的安慰。 掌握了这一本质特征,才能辨别玉堂文的真面目。

我们来看看《鸡汤》中的面具。

一类是“传统智慧型”——这类“鸡汤文”依然遵循“美文型”的职责,但不再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不注重情感普通人的经历。 “伪批评”出现在各种经典文本中。 比如,市场上很多对《孔子》、《庄子》、《孟子》、马可、勒流、叔本华等专着的“认知”,都是对经典文本的肤浅化,打着“传统智慧”的旗号行事。 “鸡汤文学”的现实。

第二种是“青春型”——主要流行于中学生,而且因为流行,其代表人物可能每隔几年就会发生变化。 “青春型”鸡汤文的特点是突出一个“小”字——小情感、小感动、小财富,给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一个未来的空间。

第三种是“厚黑学型”——津津乐道从古至今的各种厚黑故事:唐代将领如何使用战术、招数,历代名人如何升官、发财,并且成功了——把“成功学”伪装成古人的智慧,或者衍生自“XX职场晋升原则”之类。 这种鱼汤文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向但不脚踏实地的人。 听说目前有些购物网站将“人生必读四本书”、“成功人士必读”系列等书籍打包出售,走私庸俗价值观,但销量却极为可观。

第四种是“时事新闻型”——热衷于炮制大量“美国完蛋”、“日本忧心忡忡”等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以时事新闻的幌子出现,专门给一些心存疑虑的人按摩。单纯的爱国心但缺乏对时事的了解。

第五是“知识干货型”——专门针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 目前,这类“知识中产”往往对“上升阶层”抱有恐惧感,长期的求学生涯催生了他们对知识的敬畏。 但迫于忙碌的事业,他们不得不想办法弥补自己的弱点,减轻自己的恐惧。 于是,戴着“知识干货”面具的“鸡汤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这类文章要么传达新知识,比如“一句话读懂X的理论”,要么缩写书籍,比如“三分钟读懂X的书”,拿出各种思维导图。 这些被剥离了血肉和思维过程的所谓“干货”充其量只是“意见”,而是中级的“鸡汤文”。

以上五类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社会阶层:青年、中年、老年; 低学历群体和高等教育群体; 它们不仅能满足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还能安慰一些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有为人”————在观众层面,当代“鸡汤”可谓“万能”一”。 而探究“鸡汤”重新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大众传媒“自媒体化”的结果。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增加了发言的成本,这是好事。 但因为国外的自媒体都是靠流量来盈利的,所以他们说话的时候就会想尽办法讨好各个阶层的群体——因为人越多,品类越广,流量就越大。 这样一来,媒体最重要的品质——持久性和真实性——就被彻底消解了。 同时,“大数据”主宰自媒体时代,不少平台可以根据读者的浏览习惯“计算”读者的喜好,推送偏好的内容。 这种新闻发布方式促进了“鸡汤文”的发展,读者不知不觉就沉迷其中。

“鸡汤文”的面具越来越多,识别难度也越来越大:比如有人虽然一眼就能揭穿“时事型”鸡汤,却沉迷于“知识干货”鸡汤式而无法自拔——“鸡汤式”如今已经变得多层次、多维度,庞大的文体门类针对社会各个阶层,涉及各种题材,不再是小美女羞涩的样子当时报纸和期刊上的文章。 图书出版也遭到了这些“鸡汤文”的攻势。 不用说,这些非法“假书”制作团伙都是拼凑起来的。 目前,不少正规出版公司也因销量问题被迫出版类似书籍。 虽然书本身很优秀,但出版机构在文案、腰封、宣传等方面都会刻意凸显其“鸡汤”色彩。

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消极。 “鸡汤”的本质特征是“精神按摩”——按摩不治标不治本,只是让人感觉舒服而已。 这样的文化产品也有发挥的地方,而且不能消失,也没有必要消失。 我们不需要批评这些现象,但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精神按摩。

最重要的是正确引导“鸡汤文字”——20世纪90年代的心灵鱼汤之所以遥远,是因为人们真正走出国门,亲手打造自己的未来,真正经历过成长的痛苦。 真正赶走“鸡汤”味。 因此,对于目前变体“鸡汤文”的整顿,应该引导和鼓励读者更多地反思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说教。 因为,当一个人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如何生活的时候,他就已经从“鸡汤”中走出来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303.html

为什么某报发鸡汤文,鼓励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却被多数人反感
« 上一篇 2023-08-21
听冷山讲激励我们的心灵鸡汤:生活就是哭着生笑着活
下一篇 » 2023-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