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哭丧式的吟诵可以休矣

心灵鸡汤音乐_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配乐

我的一个朋友可能从事古典诗词教育,他说现在到处都提倡背诵。 一位非常擅长背诵的小学老师,现在被招入大学班级,到处教授背诵。 他自己都觉得背诵很难听,很多家长也告诉他,真的很难听。 就连一位德高望重的高龄女诗教授的朗诵,无论如何也听上去非常难听,就像乡村妇女的哀悼一样。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学到这样的东西。 但他们却说不出任何道理,总觉得自己缺乏信心,很苦恼。 朋友也一脸茫然,问我怎么想。 我说我完全支持那些家长的观点,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 念诵是没有学术理论的东西。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其实我以前经常看到有人转发背诵国文的视频。 有一天,我无聊地点开了它,立刻就传来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拖着颤抖、拖拖拉拉的声音。 看似沉醉,却又沙哑苍老,像一首颓废的歌。 棺材板被无意识地敲击,不但不悦耳,还有些恐怖。 这就是所谓的“传承自有”的中国文化口号吗? 天哪,太丑了。 这种东西怎么变得这么高端了? 学术内涵是什么? 我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密密麻麻的就像池塘里的雨滴一样。 说白了,这和小时候在乡下听到的哀号没什么区别。 记得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的二姨——她已经死了十多年了——坐在遗体前胡言乱语地嚎叫着:“我可怜的婆婆,你这一生都受苦了。” ,没有,你吃过饭了吗,喝过水了吗?” 然后他突然插嘴,用很正常的语气给其他亲戚布置任务:“小林,你去洪都机械厂买几双粗一点的红色的,带上蜡烛,跟大牙叔叔走;你,小秀,去邻居家借点桌子椅子板凳……”然后突然转头嚎叫起来:“我可怜的婆婆,你受了一辈子的苦,不吃不喝,唉唉哦~~”就像收音机在调整频段一样。 几乎每个单词的音节都长一倍,有的单词长两三倍。 有起落,有起伏,却没有旋律,几乎是噪音——我听到的诗朗诵也不过如此。 确实是一模一样的事情,我一点也不夸张。

背诵中国文化的美学对我来说完全丧失了; 但我也担心我误解了它。 也许背诵确实有一些崇高的内涵,只是因为我浅薄而不知道而已。 于是我特意去网上搜索别人的圣歌以及有关圣歌的词语。 在检索之前,我首先确定了几个判断原则:(1)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如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等。(2)是否蕴含微妙的古典文化,如保留古音、韵律等。曲调。 (3)信息传达是否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如果以上三项都一样的话,那么我认为念经不能完全拒绝。 但不幸的是,它们都不匹配。

其中(1),正如我在第一段所说的,已经被杀了。 这东西不仅不美观,还让人感觉身体上相当不舒服,和那些家长的感受一模一样。 当然,也许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搞怪,有独特的审美。 但我认为审美还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 好的旋律总能让大多数人觉得好听,对吗? 你好 Zhustin...现在让我们看看最后两项。

然后我就开始寻找,果然找到了一些。 读完后,我确认念诵确实很无聊、很做作,没有任何意义。 听著名学者程千帆谈诵经:“你是拿别人写的文字,用你所体会到的声音来表达,所以你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它(文字)。这是不可能的。”做你想做的事。读它。” 说你读一首诗,感受它的情感,然后“用你感受到的声音”来表达它,这是很现实的。 换句话说,没有旋律模板,只是根据你自己的感觉。 他补充道:“当你被那首诗中的事物状态所吸引时,你想用声音来表达它。这可以作为学习的一步。” 关键的一句话是“你想用声音来表达它”。 ”,就是情不自禁地用自己的情感来唱。这很容易理解,只是为了娱乐自己,觉得自己唱得好,感到舒服和快乐。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你要去当众做事,是否也应该考虑周围人的感受?

事实上,唱文章确实也算有来历。 西汉学者毛衡在《诗经》《大序》中写道:“情动于心,而表于言。言语不足时,叹息;言语不足时,便叹息;言语不足时,便叹息。叹息不足,故而吟;吟不够,则不知手。这种行为我也能理解。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唱的人“铁如意,指挥如此风流,众人震惊; 喝“酒千杯才醉”的寿精吾老先生也是如此。有些古诗是配乐的,确实应该唱,所以在每句的结尾,声调总是拖长的,汉字有时也有这种声调,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简《帝将起》,就是一首失传的楚诗,里面每韵后面都有两个情态。助词“寒客”,有的句子还有三个情态助词“今日也”。“客”连用,其中的“客”,根据现代本《老子》中的情态助词“夕”,马王堆帛书《老子》A、B都写“哈”,都读“xi”;“jin”读音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但我确定它是情态助词这种两三个语气词一起使用的情况,在传世版的《楚辞》中是没有见到的,这大概是对歌词的忠实记录。 著名学者王立奇曾说:“六朝、唐人抄写的古籍,多有空词,常被后人删除。如《诗·小雅·四月》:‘六月蜀’。 ' 毛传:‘火星六月’中暑重了,没了。” 《玉烛宝典》引“矣”字,其下引“也”字。《周观·春观》:“冬至,向神、人、鬼传讯。”郑注:“给祠堂里的人和鬼魂传递信息。 宝典所引的“妙”字下,有“志业在业胡也”七个字。”他说:“这样的七字字,更是毫无意义。 恐怕书上的措辞会整齐地挑在句末,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美丽的。 但古书中的字其实很多,学者应该分别看。”他又说:“越古的书,字越多;越古的书,字越多;越古的书,字越多; 越现代的词,书越低。 盖先儒的注体,每句结束时,都用文字阐明意思的深浅。 汉魏都是如此。 然无知之人不自知,善删之。”看来他是汉魏六朝的经学大师。 我写注释的时候,喜欢唱三叹。一段时间,所以我经常在句尾用一串虚词来记录拖长的语气。其实经文的文字并没有那么冗长。现在出土的战国经文手稿很多。其中句末用的情态虚词与传世文献中的基本相同,不像羊肉串,大概诵经之类的就是汉魏以来儒家老师的习惯了。

这些老文士,蚊子一样哼唱,唱得合调,真的值得追随吗? 我认为这不值得。 我觉得唱诗只有两种情况比较合适:一是用配乐来娱乐别人和自己;二是用音乐来娱乐他人和自己。 二是躲在家里,自我放纵。 前者是真正的歌唱,就像我们现在唱歌,自然不是唱诵; 后者是念经,但从各方面来看,都难免不好。

因为首先,如果诗词歌谣都能唱,那么多优美的白话文还能唱吗? 如果大家都去唱一篇文章,鬼能听清楚你的内容是什么吗? 因为单词的声调和节奏被拖长的声调淹没了(据古书记载,宋词可以唱而不失声调)。 众所周知,听人唱歌时,歌词常常听不清楚。 所以,读诗词歌时,大家自娱自乐,用奇怪的口音,并不影响别人。 但如果课堂上也是这样,别人都听不懂,那就失去了传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目的?

其次,每个人都会说话,声音好坏并不影响意思的传达,也不让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唱歌需要天赋,并不是每个人的声音都适合唱歌。 如果你喉咙不好,还坚持唱那些优美的诗句,那就很可怕了。 你伤害了所有人,别人甚至可能有权利报警。

第三,作曲家需要灵感来创作一首音乐。 写出来之后,可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才能悦耳。 但所谓的唱歌,据我听来,只是随性地哼唱较长的一句话,没有旋律的美感,甚至连唱腔都不一样,就像乡村妇女的哀悼一样。 当然,农村的丧事也有一定的传统。 至少我觉得各个家庭的女人都是同调的。 看起来好像是有传承,但是这个传承是什么?

我曾经在网上问,歌唱的学术内涵是什么? 我收到的反对意见基本都是“你不懂”、“无知”、“不光彩”、“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除了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学老师之外,几乎没有人跟我一起分析。 合理的。 大学老师很真诚。 她说:

清明节那天,我在八大处观礼。 和尚的歌声高亢悠扬,非常优美。 寺内善男信女虔诚庄严,仪式感浓厚。 我当时就在大厅外面。 虽然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教导和示范。 唱得好,一定更有利于传达诗情画意,更能给人以启发。 就像在讲道中唱歌一样。 关键是唱得好。

我回答了:

如果你听不懂唱的是什么,那就连传达经文意义的功能都失去了。 重点是什么? 难道佛教的深奥教义必须通过这样的表演来普及吗? 我想这就是念经的缺点,牺牲了实用性,增加了性能,让讲经变成了迎合平庸的东西。

她又回复道:

不要低估形式。 正式的事情就足以影响平庸,比如大型体操。 大众喜爱诗歌,并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诗意。 唱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和谐和谐,音乐动人等等),但是这些人的歌声太难听了。 不是唱的不好,唱的不好,而是表演者太糟糕。

我回答了:

大型体操并不是什么积极意义的事情。 你说不是唱诵或唱诵不好,而是表演者很糟糕,我同意。 但如果想要听起来好听,就必须与音乐相匹配。 随便唱,不太可能好听; 但如果配上音乐,就不能算是朗诵,而是唱歌了。 而要想好听,除了伴奏音乐之外,还必须由声音好听的人来演唱。 找一个坏老头用鸭子的声音唱歌就太糟糕了。

她回应:

是的,完全同意。 不过,我对黄药师老人的歌声没有意见。

你看,她听从了我的好建议,并被我说服了。 事实是,如果音乐配上诗词歌词,像王丽萍的《红楼梦》音乐,听完确实会让人心颤,但它不是歌唱。 而且,就算我作曲,请一些没有歌喉的大学老教授来唱,我也受不了。 它会毒害我的耳朵。

至于那些嘲笑我不懂的人,其实我一点也不奇怪。 因为通常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会用唱歌作为自我推销的工具。 还有人推荐我演唱的版本,比如陈义红的《出师表》,程千帆的《杜师》,张卫东的《道德经》。 我一一听着,最后无一例外,我还是那个看法:看起来就像一个农村妇女在哭丧。

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音乐_心灵鸡汤配乐

看来背这个东西大概没有高手或者没有经验的人,因为单调的曲调就那么几个,听了就能知道十个。 有些人每次都用不同的曲调念诵。 也有人用自己的方言念诵,甚至随心所欲。 其实,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像程千帆这样的名人都无法清楚地解释什么是歌唱的深刻性(他只是说是基于他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更不用说现在这些东西了。 并不是我傲慢。 在当今的中国,我不相信同龄人中,中国古典文化真的没有人比我高明多少。 所以,我不相信有人能真正讲诵经。 想出一些很棒的东西。 其实网上很多人悄悄告诉我,他们觉得唱的不好听,但又不敢坦白承认,因为怕听不懂而被别人瞧不起,就像看到皇帝的新衣。

最后,我们来谈谈当前的国学热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学”这个不合逻辑、过时的术语又开始出现。 虽然我很崇拜鲁迅,但我从来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 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大多是纯粹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值得传承的,可以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 即使是那些历史书和古文中,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美句子。 如果一定要用中文写,可能还是需要学一些文言文。 但今天的国学教育,除极少数外,大多是无学问的平民进行的。 他们和散布在社会上算命的和尚、道士一样,几乎都是骗子。 而这样的口号是骗子惯用的伎俩。 骗子为何如此热衷于念经? 有一些心理因素值得分析。

我早就听说中国很多企业家都非常热衷于中国研究。 他们建造园林,培养学者,模仿古代贵族士大夫,看风水,占卜,讲《周易》。 他们就像一些支持仁波切的富人。 它们构成了中国民间学术的两大景观。 其实,如果深入分析的话,这都是因为你内心的空虚,缺乏知识和技能,渴望找到一些精神寄托。 前面说过,古典诗词歌赋的语言确实很美,但是要欣赏它,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不花时间读书是不行的。 企业家太忙了,没有时间好好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南怀瑾的废话,简单的心灵鸡汤,因为简单方便而广受欢迎。 而念诵则更简单。 只要打开公鸭的喉咙,尖叫一声,就能直接过滤掉审美层次。 通过一种如大神般的舞蹈形式,可以直达伪装的世界,展现你的卓越。 就像有些艺术家喜欢穿奇怪的衣服来炫耀自己的独特一样。 昨天我批评了我的同学方子娇,说他还宣扬念经,降低了自己的品味,非常不合适。 他很诚实,没有为自己辩护。 他只是微笑道:“走遍天下是必须的。” 可以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 他明白这句圣歌的精髓——他今天确实在教国学。

在中国这群有钱没文化的人的感召下,国学热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成为一滩苍蝇追逐的肮脏血迹。 当然,绝大多数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都不屑于赚这种钱。 我以前有一个朋友叫赵楚,他说他见过很多给土豪企业家做管家的人,很累,没有人情味; 因为任何有一点尊严的人都不会前进。 但中国教育界的人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以自己那点墨迹,除了这样装鬼,还能怎样发财呢? 于是,《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最简单粗俗的东西,就打着国学的旗号流行了起来。 与黄袍马褂、吟诗作赋一起,成为炫耀、欺骗的标配,尤其是丧服式的。 念诵是最好的。

更有趣的是,近年来,一些没有学过传统文化的人,也一直在喊话、提倡国学、国学,比如一些新儒家。 为了占据山顶、吸引眼球,他们已经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本来用“疯狂”这个成语更合适,但我怕别人会说我太激进了)。 日前,一位儒家学者呼吁废除汉语拼音。 原因是没有汉语拼音,也是可以读的……

最后,有人提醒我,大象协会曾经有一篇文章说念诵可能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古诗押韵,适合唱,只是为了方便记忆。 我没有对此做过任何研究,所以我不太相信。 如果这是真的,这可能是念诵的唯一好处。 你可以以此作为论据,但请不要和我谈论文化。

(以下是我的部分小说,长按二维码或扫码即可购买。)

心灵鸡汤音乐_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配乐

《楚墓》签名本

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音乐_心灵鸡汤配乐

心灵鸡汤配乐_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音乐

心灵鸡汤音乐_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配乐

心灵鸡汤配乐_配心灵鸡汤的纯音乐_心灵鸡汤音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4931.html

有了这些,让你七天下不了床
« 上一篇 2023-10-09
鸡汤文我们真的喜欢吗
下一篇 » 2023-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