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学贯中西不易,留学只是教育之选项,无他

同时学习中西知识并不容易。

出国留学只是一种教育选择,没有别的。

回归基础,好好读书,拓展视野;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校近在咫尺。

我在教学中曾经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擅长中文写作(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常常会出现逻辑不清的错误。 他们写的文章往往缺乏清晰的逻辑和句子之间的联系,文章中中国思维的痕迹非常明显。 另外,我发现我更愿意多次用英语阅读和写作,尤其是在理解具有复杂逻辑关系的问题时。 我相信很多精通英语的中国人也有这样的感觉。 上述现象反映了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论点: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门科学学科。

所谓科学,是指某一学科内部存在自洽、全面的逻辑体系。 对于语言来说,这个逻辑系统首先就是语法。 就语法系统而言,世界上可能没有一种语言比汉语和英语有更大的不同。 一个有趣的证据是,李光耀先生在新加坡努力推动中英双语教育后,感叹:要同时学习汉语和英语达到母语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在海外华人家庭中也很常见:在美籍华裔家庭的第二代孩子中,能同时掌握母语水平的中文和英文书面语的人很少。 但同样有趣的是,一些来自欧洲的移民家庭,比如德国父亲和法国母亲,孩子在美国出生长大,往往能以母语掌握英语、法语和德语。 不同的书面语言。 这个时期的原因值得深思。

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你会发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之前讲过英语中动词时态、单复数的概念,以及名词性的概念。 但这实际上并不是中英法律的核心区别。 汉语和英语最大的语法区别是,汉语强调意义的联系,即意义的联系,而不强调形式的联系,所以你写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肆无忌惮; 而英语则强调形式的结合,即形式首先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句子必须有严格的逻辑联系。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意义群方面的区别。

“就只有四姨妈了。因为后来招的女工,大多要么懒,要么贪,要么又懒又贪,心里不高兴,所以祥林嫂也被提到了。” (摘自鲁迅《祝福》)

原文只有一句话,却有两种含义,而且两种含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译者将原文拆成了两句,“四姨妈是唯一还提到祥林嫂的人,因为……”,所以翻译成以下。

“只有我姨妈还说起祥林嫂,因为后来雇来的丫鬟大多不是懒就是贪,没有一个称心如意。”

但这样翻译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其他女工都偷懒的时候,只有四婶会提到祥林嫂呢? 难道其他女工都懒得提起祥林嫂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暴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虽然这样的文章是文豪鲁迅写的,但如果西方人读了它,难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说实话,我也有同样的疑问。

再举个例子,“他不做,我就做”。 这个简单的句子至少可以有四种理解: 1、假设关系:(如果)他不做,(那么)我(会)做。 2、因果关系:(因为)他不做,(所以)我做。 3、关系的改变:他不做,(但)我做。 4、让步关系:(即使)他不做,我(也会)做。

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文的表达隐藏了很多逻辑关系,而这些隐藏的逻辑关系其实并不是很经得起推敲。 上述两个例子仍然是现代汉语。 要知道,现代汉语还是五四运动期间一些先行者接受西学影响,使汉语近代化,并吸收了许多西方语言特点后形成的语言。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所使用的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没有主谓,更没有连词,有一种自由、飘逸、灵动的感觉。

比如《诗经·征风·紫金》云“清清紫金,悠然我心”。 我们先不说这种意境能否用英语表达。 逻辑关系完全超出了英语语法的范围,因为这两个句子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联系。

因此,我一直认为汉语是一门非常写意的语言。 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诗意、优雅、灵动。 严厉地说,是随机的、混乱的、不够严谨的。 比如前两天某知名公众号转发的一篇文章,比如《教育进展太快,灵魂跟不上》,就是中国特色。 里面有一句话,“教育不是关乎别人,而是关乎灵魂”。 我想了很久,还是不明白转弯是什么意思。 这是从无知到开悟的转变吗? 还是从功利转向冷漠? 从文章内容来看,似乎并非如此。

关于中西语言的差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说过:西方语言的结构就像一条链条。 虽然环是相连的,但毕竟有相连的痕迹; 汉语的结构就像一块无缝的织物,一块接一块。 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不留任何痕迹; 西方语法有很多硬性要求,比如每个分句必须有一个主语,而汉语语法只注重传达意义,比如主语系统的目标语言也可以作为次要主语,又比如两个相关的事物可以放在一起,没有任何连接词。 “这样的评价是否带有民族主义意味,或者夜郎的狂妄心态,就由你来判断吧。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汉语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几千年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强调意义、精神、品格、神秘,而英语的特点则反映了西方人重视逻辑和经验证据的思维方式。 或许,这样的差异能否解释东西方文明进入文艺复兴后的不同发展方向?

这篇雄辩的文章的目的是在最底层的写作组织上清楚、彻底地解释中文和英文的差异。 在这一点上,汉语和英语的差距如此之大,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彻底抛弃中国式思维。 但这不适用于学习法语和英语的德国人。 因为所有西方语言都遵循大致相同的语法规则。 这样一来,或许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能学好这么多语言。 对于西方人来说,学习外语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转换,所以难度要低得多。

因此,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英语相对于汉语的数学特性。 语法规则要吃透,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 请记住,对于以中文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有点类似于计算机编程语言 C:它们都遵循严格的形式逻辑。

那么,英语和数学一样吗? 当然不是。 它也是一种语言。 所有语言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灵活性,遵循熟能生巧的规律。 因此,当我们开始学习英语时,我们需要用理性来弄清楚某种语法或句法,但当熟练之后,我们的人脑自然就具有接近直觉的处理能力,可以轻松处理这些规则。 就像我们人的大脑可以快速判断某种脸型是美是丑,而不需要分析计算眼睛之间的距离和嘴巴大小的比例。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与数学相比,语言是另一门文科学科。 学好它需要大量的练习、应用和内化。 完成这个过程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阅读。 在阅读中,英语的语法和组织被反复呈现和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则逐渐融入我们的直觉。

因此,中国人要想学好英语,必须兼顾其理科属性和文科属性。 对语法规则的充分理解和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它们之间的顺序,我们的经验是:因人而异。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语法基础的泛读很难实施,基本上是无效的。 那么这个语法系统是如何建立的呢? 我们的经验是,按照中国学校教材的语法体系,不可能达到高层次的理解。 学生往往只能构建一些零碎、碎片化的知识,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对语法进行科学、逻辑、易懂的系统讲解。 而这个过程需要在阅读中一步步进行。 因此,除非孩子是自学成才的天才,否则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通过自学大量阅读就能学好英语。

【作者简介:周立伟,泽迪前联合创始人,现波士顿善恩教育创始人。 】

...7年...

中英文心灵鸡汤经典语录_心灵鸡汤中英双语阅读_心灵鸡汤英文版书籍

七年学院(Zedi)成立于2008年,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以通识教育为主的美国留学准备私立学校模式。 在倡导中英文阅读、户外体验(英雄之旅)、深度游学(世界旅行)等方面卓有成效。 曾被《第一财经日报》、美国《福布斯》杂志专题报道。 “让每一个教育项目都成为教育艺术品”,七年来成为“功利主义盛行的留学市场”中独特的存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3877.html

早安心语:放下过去,让心归零不要总惦记着曾经的优异成绩
« 上一篇 2024-04-01
国产综艺《见字如面》:真正优质的“中国综艺”
下一篇 » 2024-04-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