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书,所以我经常去书店。 每次走进去,最显眼的地方总是畅销书,既有新生代青年作家的作品,也有知名作家的代表作。 所占比例最大的书籍一般都是励志书籍。 这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类似《心灵鸡汤》的文笔。 有些人喜欢它,有些人,比如我们的一些学生,鄙视它。 这种对此类书籍的态度甚至渗透到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
我认为,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多读励志书籍,因为我们的工作是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成长,我们的工作本质上是育人。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嘴里的“鸡汤味”就变成了学生嘴里、心里的“心灵鸡汤”。 每当学生这样表达自己的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话触动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到恍然大悟,而仅仅是因为这些话在他们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废话”。 大家都会说,但这没有用。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当今世界上有很多鸡汤文章、励志书籍,但它们真的没有用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存在价值。
真正的“心灵鸡汤”一直是修炼者的座右铭
学生不喜欢《心灵鸡汤》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励志作品大多以鼓励为主(当然也有批评的)。 他们习惯于从理想的角度发表评论,理性地分析人们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然后给人们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之所以不能被一些人认可,是因为这些“心灵鸡汤”与当事人(读者)没有真正的共鸣,或者后者从未经历过与作者类似的生活处境。
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假作品”,即书的作者完全是胡编乱造,想象出一个情节或场景,自己编剧、导演,以达到制作的目的。这本书卖得很好。 这些书吸引的人往往是那些试图在短时间内改变逆境的人,或者是那些迅速获得财富或权力的人。 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好逸恶劳,想走捷径。 他们是一群“天真”、“懒惰”、不愿踏踏实实工作、学习的人。 他们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没有任何努力的想法。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很多,一些所谓的“畅销书”才获得了市场份额。 其实,它们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但这些书的存在,极大地挤占了真正好书的空间,以至于一看到“心灵鸡汤”类的书,就会自动将其归类为骗钱骗人的书。 ,并被“用棍子打死”。 尴尬的境地。
其实我们都知道,《人性的弱点》这样的经典是最典型的“心灵鸡汤”,但绝对不是市面上所谓的赚钱工具。 它的出现和传播背后是真正的心理大师的精神结晶。 因为只有真正的经典才能穿透人体,直达人的灵魂,向你我传达最真实、最深刻的道理。 这些道理都是作者内心的感悟,蕴含着作者经历世事后的深刻思考。 我想大家都熟悉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那句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但如果抛开历史,只说这样一句话,没有多少人会产生共鸣,但当你想到古希腊时,你想,在那个西方文化百家百家争鸣的世纪,“认识你自己”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凸显出别样的魅力。
我所认知的“心灵鸡汤”绝不是大脑中杜撰的因果,也不是某些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真实的人和事的感受、座右铭和感悟。 如果要判断一本书能否称为真正的“心灵鸡汤”,就得看作者是否有自己的人生故事。 这些故事不一定是你我经历过的,也不一定是我们将来会遇到的,但只要它们的作者用生命写下了它们,它们就值得我们尊重。 这比那些效率书籍、赚钱手册更真实、更有价值。 所以,如果你对《心灵鸡汤》书籍不感兴趣,请记住,一定要放弃那些无能的作品,也绝对不是回避卡耐基这样的成功大师。
当然,你不需要读太多《心灵鸡汤》这样的书。 如果读得太多,你就会被书中作者的诸多处境所困扰,从而找不到自己的人生起点和道路。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几本与你的生活处境和未来选择相关的书就足够了。 另外,市面上很多书都与此类似,或者与你的生活圈子根本不在同一个领域。 无需为此“付费”。
忽视“心灵鸡汤”体现个人不成熟
我们有的学生选择用鸡汤文章、励志书来“打死他们”。 这些书不仅显得不分青红皂白,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学生自身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 这恰恰反映了一些学生的不成熟,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存在着“打死人”的问题,或者说听别人说而不理睬自己,这是不理智的。 也许我们不能说我们喜欢“心灵鸡汤”,但至少我们不应该“忽视”它。
首先,忽视“心灵鸡汤”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个人思想境界需要提高。 在否认一件事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事情的利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心灵鸡汤”书籍本身绝不能“一刀切”。 有时候,我们对一些“鸡汤”不感兴趣,觉得没有什么价值,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们就会觉得当时说的很有道理,后悔当时没有把它拿去心。 这种情况在辅导员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比较常见。 辅导员教导学生召开主题班会时要注意的一些事情,甚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 但有些同学就是不重视,直到遇到类似的问题才去重视。 但为时已晚,所以我们常说“你将从每一次经历中学习”。 只是有时候所遭受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趁现在还不算太晚”才能“弥补”。
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应该认真思考这些“心灵鸡汤”背后的意义,并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结合,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琐事。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更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对自己的成长负责。
其次,忽视“心灵鸡汤”,意味着个人能力和素质需要提升。 《心灵鸡汤》涉及很多关于提升能力、素养的话题,往往直接提供对策。 内容不详细,但也比较科学。 然而,我们很多大学生的自制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够,总结和思考的能力不够。 当面对书上提到的各种方法和方法时,他们只感兴趣三分钟,很难坚持下去。 结果是书中提到的许多有效方法无法实施,成为束之高阁的理论。 例如: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拖延症”的书籍,内容也大同小异。 中心思想是克服自己的心理劣势,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应对。 大多数书籍都会告诉你一些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和想法。 各方只需要有条不紊地坚持书中提到的内容,就能取得一定的突破。
但问题就出在“坚持”二字上。 我没有足够的毅力去坚持。 我想解决问题,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 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处理问题的果断,那么“鸡汤”再好,也难以下咽。
第三,忽视“心灵鸡汤”意味着个人成长计划需要完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科学规划,而科学规划的形成需要有效的指导,这其中就包括“心灵鸡汤”。 这些书籍和文章可以为目标提供精神指导。 就连辅导员与学生的心与心的对话,也在通过“心灵鸡汤”的语气引导学生寻找成长的方向。 如果此时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不去思考辅导员的话,他们就会失去一次自我反思和提高的绝佳机会。 我在给学生讲授职业规划课时,经常告诫他们要抓住一切可以历练的机会(包括举手回答问题),然后通过阅读一些励志书籍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并在这个过程中读书,你会不断找到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人生十有八九都会不如意。”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救赎。 领悟“心灵鸡汤”,就是品味人生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除了人生经历,这还包括人生的“经历”——在你的阅读经历中,多喝点“心灵鸡汤”,就是为你的阅读增添一些动力和顽强的毅力,何乐而不为呢?
喝点“心灵鸡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更快的成长
作为辅导员,我们在讨论“心灵鸡汤”时,主要参考相关书籍以及与学生的对话。 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好路。 帮助他们过好大学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劝学生喝点“心灵鸡汤”,并特别告诉他们这样做的价值。 在我看来,这个价值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喝点“心灵鸡汤”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理性判断的能力。 《心灵鸡汤》的一大特色就是文笔优美、思想深刻。 始终以理性的方式向目标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我们总是用“心灵鸡汤”。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有更加严谨的逻辑判断。 比如,如果一个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会告诉这个学生要缓解压力,告诉她我们必须弥补自己的不足,强化自己的优势,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这是正确的分析,也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解释。
这个沟通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对话中与学生完成整个分析判断的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形成理性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焦虑和困惑。 同样,在《心灵鸡汤》这样的书中,我们也需要告诉学生找到书中的逻辑关系。 作者的写作思想反映了作者理性的思维过程。 如果我们抓住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能有效地抓住作者的目的。 想法,然后作为自己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有效参考,做到有条不紊。
另一方面,喝点“心灵鸡汤”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及时反思的能力。 多读书,多走路。 真正的“心灵鸡汤”充满了人生哲理,是人生体验的精髓。 他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思维能力。 多看《心灵鸡汤》,多和学生讨论《心灵鸡汤》,不是让学生“胡思乱想”,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 “我每天要思考三件事。” 每一次心灵对话都是突破思想困境的绝佳机会。
我经常分享我读《心灵鸡汤》的经历。 当然,这绝不是空话或陈词滥调,而是基于我自己的实际感悟。 尤其是在与学生交谈时,我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这些经历,甚至建议学生购买相关书籍阅读,谈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帮助他们在自我反思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正确的方向,继续脚踏实地。 。 这个时代要求人们有一定的紧迫感,永远不要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生活在舒适区。 让这些“鸡汤”告诉你,前途虽然光明,但道路注定是曲折的。
从“喝”到“煮”,才是一碗鸡汤的真正价值
仅仅“喝”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被动吸收。 学生要想真正获得“心灵鸡汤”的价值,不仅要会“喝”,更要会“煮”。 所谓“持久”,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享受到体验的过程,从平凡到卓越的过程。 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态度。 只有有耐心,经历挫折,懂得方法,才能懂得“熬”的真谛,才能煮出好汤。
首先,“忍”的过程是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强调了方法问题。 《心灵鸡汤》的价值不仅仅是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需要个人在自己的个人实践中深刻领会。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能“喝”到美味的“鸡汤”,还要学会“熬”出美味的“鸡汤”,了解烹饪过程,并亲手做。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习惯于“等、靠、问”。 他们总是希望答案就在眼前,却不愿意做出相应的努力。 比如,学生喜欢向辅导员问各种问题,比如专业课怎么复习、医疗报销去哪里申请、考研选什么方向……似乎只要问辅导员就能给你答案。答案,我们的一些辅导员想表达他们对学生的关心。 如果你有很强的责任心,你就会“贴心”地为学生服务,甚至“宠坏”学生。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尤其是在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替学生做决定。 相反,我们应该用“授之以鱼”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思考。 我能做什么,我能走多远。 当你达到生理极限时,问问自己是否可以再向前迈出一步。 也许你的成长就会在不经意间实现。
其次,“忍”的过程是学生从享受走向体验的过程。 前面说过,温水蛙生活在舒适区,但也是它们失去命运的地方。 《心灵鸡汤》讲得最多的是如何从容面对挫折,勇于迎接挑战。 人人都成不了高手,“煮”汤一开始难免会出问题。 不过,只要坚持“做饭”,努力学习,就可以突破个人瓶颈。 想要“煮”出好汤,就必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成功时不要沾沾自喜,失意时不要贬低自己,抓住每一个学习、吃苦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与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多次深思熟虑的对话。 他勉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立志艰苦奋斗,磨练高尚品格,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奋学习、修身养性,要有洞察力,要真诚。 未来,青春将用来回忆。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青春之路本身就是一种经历。 只有在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赢得机遇、取得成功。
第三,“忍”的过程是学生从平凡走向优秀的过程。 一碗“好汤”需要时间来熬。 其间经历了高、中、小火,数十道工序,最终从最基本的食材转变为最甜的鸡汤。 当学生学习“做”汤时,他必须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它们化茧成蝶。 比如,当你刚进入大学时,就定下了进入社会的目标,这本身就是理想的“鸡汤”;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制定大学计划就是这道汤的秘诀; 未来四年,我们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熬汤的过程。
试想一下,有了目标、有计划、有努力,我们离成功还有多远? 我记得几年前给中美合作专业的学前班学生讲授《成功的基础》课程。 当时我就告诉所有的同学们,进入大学是你们人生上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意味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这就像做饭一样。 你在高中就准备好了所有的食材,只是为了把它们变成这里最漂亮的菜。 所以,我们要向《心灵鸡汤》学习的是煮鸡汤的方法和技巧。 目的是有一天用自己的双手熬出更好的鸡汤,让更多的人喝上,受益。
亲爱的同学们,读书可以开启一段人生。 虽然《心灵鸡汤》看似真实,但在今天,当我们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无助、不知道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努力立足、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的时候,“ “心灵鸡汤”也许是启迪心灵的最佳良药。 我很喜欢读这些书,希望这本“心灵鸡汤”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关于作者
龚伟,安徽师范大学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已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