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诺奖领奖台后,屠呦呦再次席卷社交媒体。 一篇题为《屠呦呦诺奖演讲——感谢庆浩和四个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 这份感动了很多人的“鸡汤”版获奖感言很快就被证明是伪造的。 这两天,杭州一名高中女生提前考上美国哈佛大学的消息刷爆网络。 然而很快就有媒体指出,不少媒体“不约而同”地抹去了新闻中最重要的信息——女孩的国籍是美国。 ,比大多数中国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美国参加社会实践。 这个女孩确实很努力,很有才华,但媒体选择性地忽略了她的背景信息,并将其描述为“灰姑娘的故事”。 本质上,它是一碗基于虚假信息的励志“鸡汤”。
这两碗“鸡汤”牺牲了真实性,忽视了信息的环境和背景,甚至准备了演讲稿,直接抛弃了新闻道德。
虚假信息之所以被广泛阅读和转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受众的情绪和兴趣。 “渴望成功”的人太多了。 因此,不少小丑和微信公众号利用网络传播的技巧和模式来熬“鸡汤”,以达到“圈粉”的目的,撬动背后的利益。 为了攀附名人效应,一味追求点击量,类似冒充名人的“鸡汤”文章往往在网络上“攻城略地”。 马云、白岩松、杨绛、张爱玲、林徽因、莫言等都受到过影响。 “心灵鸡汤”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功利性的写作方式迷失了“灵魂”。
然而,互联网并不是法律之外的地方。 对于在网上制造虚假新闻、传播恶意信息的,仍将追究责任和制裁。 近日,万达集团对“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发布冒充王健林文章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1000万元。 这是一个很好的警告。
对新闻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新闻不是虚构的,也不应该是虚构的或抒情的。 新闻是告诉人们周围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以便他们能够根据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信息采取行动。 行动取决于清晰、可理解和准确的信息。 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行动可能会被误导,甚至可能变得更糟。 比如这位哈佛女孩的成功就缺乏“普遍性”,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很容易误导公众。
在当前的媒体生态中,一方面,传统媒体面临困境。 为了追求更快地发布新闻、吸引更多关注,他们往往忽视了新闻的验证和再验证。 另一方面,自媒体蓬勃发展但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信息失真、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
网络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不能缺席一些重要信息的发布过程。 对广大群众渴望了解的信息要及时发布,不给虚假信息可乘之机。 有关部门还必须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 对于受众来说,在传播信息之前一定要仔细辨别信息的真伪。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赛马场。”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