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北大天文系新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读多了心灵鸡汤的后果_心灵鸡汤后悔_后悔的鸡汤

我在北大期间,经常和很多学弟学妹交流,经常碰到有人问这个问题。最近我完成答辩,终于拿到了理学博士学位,决定请一天假,就这个问题写一篇文章。

如何开始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大多是新生问的。关于入门,每个领域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天文系,一年级不选择导师,一年的时间都是跟着不同的导师上课。开小组会议,做一些实质性的科研或者小组会议报告,目的是对整个领域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个期间有些老师会给你这个方向的基础文章让你看,这些文章往往很重要,如果你看完之后能大致明白这些文章的问题和重要性,那么你就会对这个方向是否适合自己做出一些粗略的判断——这一点很重要,一旦你发现这个方向不适合自己,你接下来的几年就会很痛苦。

当然,没有不好的方向,但毕竟人的性格特质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长处与短处也不同。如果这个方向与你格格不入,那么你将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下一个方向,显然,有时老师可能会直接给你一篇新的文章。那么,你就应该从这篇文章的导言开始阅读,然后拓展阅读导言中经常出现的文献。再读那篇文献的导言……如此反复拓展,对一个人了解这个方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会有很大帮助。

另一个重要的入门方式就是阅读综述。每个领域都有自己权威的综述,这些综述往往是由在该领域已经拥有很高声誉和成就的大师撰写的,综述通俗易懂,具有全球视野(通常为“全局观”),往往不仅描述了该领域的历史,还会给出详细的未来展望,告诉你它的重要性。我一直认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应该以综述的形式来写。

在我们这个领域,最权威的综述期刊是ARAA(如有错误请指出)。Annual Review是一个非常权威的综述系列,在很多领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其网站为:

看不懂文章怎么办:如果是技术细节,那也没关系,毕竟人家花了很多年才开发出这套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就咽下去,那么就要和前辈、老师们讨论(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经验比自己少的后辈)。如果有时候你找不到前辈来帮助你,那么你可以直接发邮件给原作者,去找他/她讨论。不要害怕和别人交流,他/她的一句话抵得上十年读书。这种事在科研领域经常发生。

与失败相比

更可怕的是不敢尝试

刚进导师组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敢尝试。我觉得导师不仅是科学导师,也是技术导师。我以为导师无所不能,哪怕一个问题他都能给出权威的答案。当我不断向导师询问各种细节时,我收到了第一次警告和批评。我至今还留着那封改变我整个博士生涯的导师发来的电子邮件:

好的,我现在会给出更多指示,但作为一名博士生,你应该主动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博士培训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不要假设我无所不知……)。有时出错也没关系——你会从中吸取教训,只要尝试一下。

其实,等你毕业再回头看你当初的项目,你会觉得给你四五年的时间去完成这么简单的项目太奢侈了:五年之后,你,或者你当时的导师,可能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个项目,而这么多的时间都是给你犯错的时间。查找专门的文献,找到其他比你知道得更多的人,而不是仅仅依靠你的导师,并备份你的数据。然后不断尝试,探索细节。博士期间,至少有一半,如果不是90%,的时间都是在犯错误中度过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失败,不能从错误中学习新的东西。

发展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当你最终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并付诸实践的时候,你开始积累经验,知道这个领域的一些问题和研究方向,这时候你也应该开始思考一些超出导师思路的想法。

建立自己的想法是整个博士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你到了第三年或第四年还没有自己的项目,甚至没有一点想法,那么你应该小心了,因为这意味着你根本无法成功。脱离导师,独立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

有了想法之后,你需要付诸实践,做实验,分析数据,找合作者帮助你。你需要尊重自己,不要觉得你只是个学生,你的想法肯定很幼稚,不值得实践。当你不成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最初的想法真的很幼稚。这没关系。能够发现自己想法的不成熟,往往会帮助你更接近更成熟的想法。

我在读博士期间,至少提出过三个项目,邀请同学一起合作。其中两个项目还没有进展,但有一个项目已经出了一篇非常高质量的文章,引起了同行的关注,这就足够了。当同学邀请我合作时,即使最后发现他们的想法行不通,我也非常愿意陪他们一起尝试,一起犯错。

有的想法越多,能产生的想法就越多。即使你最初的想法是错误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要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问题会越来越多。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一个想法能产生有影响力的科学成果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也能给你带来更多潜在的其他想法。当你越来越积极,一定会开出一朵花。

沟通比努力更重要

不要错过任何交流的机会,这能让你在同行中建立起自己的声誉,这对你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其实,当你走进科学界,你会发现科学界就是一大群顶尖的聪明人都在发帖,只是内容和我们平时吃饭喝酒时发的帖子不一样,他们讨论的都是人类还未了解的未知领域的智慧。

心灵鸡汤后悔_读多了心灵鸡汤的后果_后悔的鸡汤

一个伟人提出一个想法,发表一篇文章,然后有一批人支持。另一个人发表另一篇文章反对或者支持,又有一批人支持。科学就是在这样的噪音中前进的。如果科研圈里没人认识你,那么就没人会在意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你离开导师之后,就没有自己的合作者了。没有自己的合作者,你几乎肯定会被淘汰。试想一下,你在一个微博上连个好友都没有,自己发励志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沟通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你从另一个独立的视角学习科学。小时候,我很少在数学考试中检查自己的错误,因为当我推导完公式时,我总是认为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带着这种偏见,我很少自己找到答案,直到老师宣布答案或与同学比较。

科学也是如此。当你对自己的领域钻研得越来越深时,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像“嗯,这里肯定没有问题”这样的偏见,而这种偏见很难被发现。有一个独立的研究伙伴来帮助你审查这些主题尤为重要。有时他或她会给你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改进,这些建议和改进是你自己想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提交后经常需要同行评审的原因。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与他人交流可能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当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涉足我们领域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当时,我只知道问题仍未解决,更多的数据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那年夏天,我的导师派我去交换,吃吃喝喝一个星期,什么成果也没有,但谈话中从理论天文学家的思想中学到了很多。虽然当时没用,但他们的一些建议我记在心里。一年后我重回这个领域,一个看不见的发现让我想起了那些建议。我竟然成功做到了,并发表在《自然》上。俗话说,机会总是会降临到你头上。这就是做好准备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交流,并不代表交流完之后项目就一定有进展,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出去吃吃喝喝、旅游而已。但那时候,哪怕有一句话,让你能记住很久,那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会给你带来收获。科学是累积的,也是跳跃的。

报告技巧和

研究能力同样重要

当你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展示给别人看,一方面这样可以帮助你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是你在同行中树立口碑的重要途径,对广大民众进行科普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导师经常给公众做科普讲座,我也经常听他的讲座,支持他的报告,现在我也给公众做科普讲座:如果你能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方式解释你的项目,那么证明你是真正懂我的工作。

很多研究生不喜欢做报告,认为做报告浪费时间,拖延项目进度。这是不行的。坚持抓住任何机会展示自己的博士生和对报告持消极态度的博士生,三年后差别是惊人的。如果你英语不好,表达能力差,就应该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而不是认为自己不够好而逃避。

新手做报告时,往往会非常注重时间,期望把所有细节都讲清楚,不漏掉一个字。这是一种误区,直接的后果就是听众什么都没听懂,而且因为太急,语言表达不清楚。一份好的报告应该语言清晰(慢吞吞、全是简单句子也没关系)、流畅,不要有太多的文字,尤其是图表。

关于技术细节,如果你是给同行做演讲或者做小组报告,适当说一下是可以的。如果你是给公众做演讲或者跨领域展示你的工作,你应该更注重你的科学成果。总之,最好放弃一些部分,但一定要表达最重要的东西。PPT 的页数应该与你拥有的时间(分钟)差不多或者更少。练习的时候,你应该能够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用一句话概括 PPT 每一页的内容,一句都不能多。

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学者

不要把博士项目当成一项任务

在读博士期间,你是自由的,你的项目是推进人类知识,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因此,拓展你的学术能力比完成科研任务(比如大学对论文数量的严格要求)更重要。

我认识的很多博士生不仅科研成绩优异,而且活跃且富有创造力,他们独立组织各种规模的研讨会、邀请和建立同行交流会、翻译学术专著出版、申请基金资助、发表专利、与媒体合作翻译科研新闻,有的甚至出版自己的书籍。

李总理在北大读博士期间翻译了西方名著,这些都是博士生在发表学术论文之外所做的事情,这些经历对于整个学术界的传播和促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学生抱怨研究太忙,占用太多时间。其实,我遇到的博士生往往都有一流的项目和学术论文。研究总是很艰难。我大四的时候,曾计划翻译导师的专著,但后来因为新的科学发现而搁置了。这成了我博士期间的一大遗憾。

现在,我积极邀请晚辈们加入到与同行的交流中来,分享我们独特的知识和科研经验,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几年过去了,我们的导师们都退休了,我们要承担起他们留下的任务,把学术界的重任交给年轻一代。现在,我们需要互相支持,营造这种氛围。

走出实验室,组织同行,加入读书俱乐部,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喝咖啡,聊学术、聊世界,你会发现自己作为独立学者的价值。

保持身心健康

除非科研性质需要,否则这世上没有哪项工作强度大到需要熬夜才能完成,攻读博士学位非常密集,需要极大的智力和体力,因此保持充足的活力对于完成科研非常重要,尤其是面对未知和挑战时,难免会失败、感到压力,这时候让身心快速恢复就非常重要。

读博士第一年的时候,我单纯以为读博士就是要努力,每天熬夜看书看文献,结果不仅疲惫不堪,效率低下,体能也直线下降,本来就不高的我,一下子长到了70斤。后来因为生活作息和心理压力,得了强迫性失眠症,每天凌晨三点才能入睡,第二天不仅昏昏欲睡,还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得了绝症。那是我博士生涯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后来我强迫自己改变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不管多忙,每天晚饭后都会去长跑,除非特殊情况,绝不加班,身体素质逐渐好转。我有恐慌症,症状是高压焦虑和死亡临近感,一旦发作,工作和思考能力全部丧失。去医院检查,除了甲状腺激素假性升高和血压升至正常血压临界值外,没有发现任何生理因素。

我无助的时候就寻求心理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走出了焦虑的阴影,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也要感谢我的导师们,他们给了我非常轻松的氛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博士生活开始发生改变,无论是在自己的科研还是在学术合作上,我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讲我的故事是想告诉大家,当一个人的心智长期集中在一种非常负面的情绪上时,即使这个人没有注意到工作效率的变化,这个人也很难取得任何积极的能量,但最糟糕的是,他们强调人们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在未来获得美好的生活。然而,明天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需要放弃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来换取未来的美好生活,如果我们没有好的结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为未来付出的代价。你可以想象这对我们而言会是多么的痛苦。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痛苦抑郁,身心越来越差的时候,停下手头上的事情,改变状态,寻求帮助,这没什么可耻的,你只需要爱自己,爱工作,爱生活,生活也会回报你的爱。

不要骄傲

最后,当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面临毕业,学弟学妹们羡慕你的时候,千万不要骄傲。我这么说,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比你优秀的人。所有这些成就,都意味着你有资格与这些人比较。他们会是你的合作者、朋友,但也会是你的竞争对手。

今天,你也许是学校里最优秀的,但在中国,在世界上,永远都会有比你优秀的人。尤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如果你不把自己和世界其他人比较,那么你就会被淘汰,你的成绩也没有实际意义,就像你小时候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一样。

我这样说是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一种自己不够好的紧迫感时,他们才会强迫自己继续努力。

我以为我的成绩足以让我安心,结果发现我错了,申请外国学者基金的时候,只是随便投了简历,并没有认真写研究计划,后来发现一个职位,全世界的竞争者总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我却一次次被拒,一次次失败。(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一直关心我,支持我,批评我,纠正我,让我摆脱这种不好的自尊心。)我还从小道消息得知,我并不是被第二名打败的,而是有很多国内外刚毕业的博士生和资深博士后比我优秀。

当我与我的老师和外国大师交流时,我感觉他们非常谦虚,时刻准备着向您和世界学习。他们觉得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所知道的与我们不知道的相比是那么的少,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比一个年轻的博士甚至一个普通的学生好多少。

谦逊太重要了,它使你对别人友善,使你对一切知识都不抱有偏见。现在,我忘记了读博士期间的成就,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应届毕业生的立场上,努力联系其他研究机构,给老师发邮件,希望他们支持我的学术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帮助我,我深深地知道,我今天的成就来自于无数不求回报的人的帮助。

我们没什么特别的,有一天我长大了,会以谦逊、不带偏见的态度,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年轻人,不但传播学术知识,更将人与人之间互相扶持的友好感情,传递下去。

最后说了这么多,完全是基于我读博士这些年的所有思考和感悟,这些年我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我觉得我的东西这些年肯定是有所改变的。

希望我的经历能对后辈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携手并肩,站在学术的最前线,继续前辈们的事业。薄厚渊,我想把这些分享给各位同仁,共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5087.html

原创并非唯一,持续提供优质内容才是公众号成功关键
« 上一篇 2024-09-11
原创不易,支持一下!这里有各类文案等你复制粘贴
下一篇 » 2024-09-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