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书有点杂,越来越觉得看大部头的历史书吃力,干脆选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散文小说换换口味。书桌上放着三本书,《三重门》、《北京三部曲》也挺有意思的,这三本书虽然都是小说,但却是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我发泄了一下情绪,调侃了一下自己的荷尔蒙,看了三本以前绝对不会看的书。把和大家的闲聊拿出来,写篇书评,一步步完成了我的书评三部曲。虽然没有深刻理解,也没有心灵鸡汤收获,只是根据自己现在的心情慢慢讲出来而已。
我是通过微信朋友的推荐才读到蔡崇达的文集《皮肤》的。推荐链接是蔡崇达著作《皮肤》的第一篇同名文章,写的是他祖母的母亲,一位坚强而睿智的女性。这篇文章,写一位老太太在祭祀时失去了女儿,却能从容地把挣扎中的公鸡扔死,并说出“别让这具身体再折磨灵魂”的绝妙话语,真的让我很喜欢。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祖母。
于是我就买了这本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前我并不认识蔡崇达,但因为对这本书的好奇,我上网查了他的资料,他看上去是个知识青年,长相阳光,典型的闽南人长相,虽然年纪轻轻,但履历却很丰富,目前身家过10亿。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我很好奇是什么促使他迅速成长和转型。看完这本集子,我不再有任何疑虑,因为至少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想法有目标的人,大学四年特别是最后一年实习,他没有白白浪费,早早地就为自己做好了规划,最终踏上了事业的第一步。作者的经历和成功确实很鼓舞人心,也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和参考。不过,在学习之前,还是应该先看看自己是否具备“成功的基础”。
说实话,读到《皮囊》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只是一本类似作者自己经历的传记小说,文笔虽然很细腻,但并不太感人,或许这种聊斋的文风如今已经普遍被大众接受了吧。对我来说,那是我第一次从一本书里看到闽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闽南人那么尊重大家族。原来他们一直都有信仰,一直没有忘记妈祖和各类祖先,逢年过节都会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都会选择和神灵沟通,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依靠,作者和他的老太太、父亲,哪怕母亲在经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也依然心怀希望。
书中讲到我奶奶的母亲,失去了女儿却没有哭,问她为什么,她说“舍得放下”。当作者问起她舅舅练游泳的残酷传言时,她说:“身体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侍奉的。如果整天侍奉身体,是不会有前途的。能用身体的人,才能成才。”这个硬得像磐石的老太太,92岁了还能爬到屋顶上去修补漏洞,我想蔡崇达的人生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挑战,从那个海边小镇到北京,再到更广阔的世界,老太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礼物。
在《母亲的房子》这篇文章中,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理解了他母亲近乎非人的坚持。她因为对父亲的爱而建起房子。无论是生病还是死亡,这份爱成为母亲一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作者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和母亲统一战线,也从这篇文章中理解了老人坚持背后的号召力,所以值得一读。我刚看完就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希望他能在这里找到和父母交流的机会。
我似乎对这本书的书名比内容更感兴趣。当我第一次看到书名《皮肤》时,我觉得作者似乎只是为了出名,但读完之后,我越想越觉得书名很有趣。我喜欢它。这个词准确地概括和定义了身体、面具和外表。它们合在一起代表了每个人在外人眼中的样子。无论它们多么坚固或伪装,它们最终都会腐烂。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就会显露出来。也许你脆弱无助到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地步。
作者在书中回忆起父亲中风瘫痪后,会突然放声大哭、像个孩子一样、发脾气,还会绝望地整天对家人嘟囔着“赶紧去死”。然后他又出现在儿子的梦里,责怪他只给自己烧了汽车,不烧摩托车,说“我不会开车”。他还出现在妻子的梦里,说“我想骑摩托车去海边”,然后赶紧送给他。原本诙谐幽默的话语,如今却像硬钉子一样,楔进了读者柔软的心里。除了熟悉的亲人,作者还写到了许多他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和悉心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不被世人包容的小镇姑娘,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却落得一无所有的天才少年。他们离那种“成功人士”似乎很遥远,他们经历过人生中所有的坎坷和痛苦,他们或许曾经意气风发,努力拼搏,执着不屈,但难以预料的命运最终将他们卷入悲伤的洪流之中。
说完书名,再说几个让我感动的细节。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母亲对父子的深爱,母亲对儿子无限的信任。儿子从高中开始如此自觉地承担起责任,作为一家之主,挣钱养家,照顾瘫痪的父亲。因为有了这个儿子,家里又有了家的感觉。也正是因为父亲的病痛和缺席,蔡崇达才变得坚强,独立,有目标,他常说自己受了不少苦,最好的学校,高考前两周父亲就晕倒了,最后并没有让作者沉迷,反而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强大的动力,让他的大学生活紧张而严肃,有计划,有目标,就是这样。《天才文战》的主角最后竟然成了失败者,人生的变故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文战的命运真是让人心酸。其实,如果你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就会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最关键的因素,除了智商,还有情商、逆境商等等。
《残疾》是一篇让我感动得流泪的文章,讲的是他的父亲。虽然当时父亲已经因为中风而处于半身不遂的状态,虽然他们家穷得只能每天吃母亲带回家的烂菜,但家的温暖却从未消失。即使父亲已经从身材魁梧的大汉长成了一个胖乎乎的孩子,他们依然相亲相爱、相互扶持。最后,父亲去世了,蔡崇达内心的愤怒无法排解,但所有的吼声、呐喊声却让我泪流满面,因为那承载着一个小男孩最大的压力和爱。那份爱被压抑,成为了儿子对家庭的责任。”母亲的话语,用最平凡的方式表达出来,告诉我们最朴素的情感。正是这份情感坚定了所有游子归家的信念,让孩子们坚信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家。
我很羡慕他在文章中对祖先崇拜的描述,这样的场景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新生命一个个冒出来,长辈们一年一年逐渐成为崇拜的对象,家族不断繁衍生息。不管你在不在,你都知道,这就是家。有家的感觉真好!有爱的感觉真好!这是勇气、力量、生命的传承……
现实中,不只是作者,我们每一个读者身边大概都有这样一群伤心人,甚至我们自己。正如作者写的“世界不大,我哪儿也去不了,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都老去”,“我懂那种安慰,我懂这里的每一块石头,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也懂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是如何被岁月堆积起来的。现在这个境况,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为这个人的。”
大都市的喧嚣与永不满足的欲望,总是让我们的目光投向别处,只顾着看那些五彩斑斓的华丽表皮,却不去留意那些表皮之下那丰富的人心。这本书的推荐语是:“人生或许就是一场被表皮包裹的心路历程,当心被唤醒时,从内部照亮了表皮。”读完《表皮》,我们也应该给它一瞬间的清醒,让你暂时从纷扰的尘世中解脱出来,看清悲伤,看清人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