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西南大学教授荣维东:重建写作课程的概念、类型与内容体系

心灵鸡汤读后感600字_读心灵鸡汤有感1000_鸡汤读后感大全集

荣伟东,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2021年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人民大学影印报刊转载25篇),出版专著多部,有专著《交际语境中的写作》。他提出的“交际语境中的写作”被誉为“重构汉语写作课程的一大进步”。

◆ ◆ ◆◆

重构写作课程的概念、类型和内容体系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内容的解读

◆ ◆ ◆◆

概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虽然没有单独列出写作课程目标和内容,但相关内容丰富且相对清晰。研究发现,2017年版课程标准中写作概念和类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写作类型由过去的“应试写作”转变为“学习性写作”和“应用性写作”,写作类型拓展为学习性写作、应用性写作、文学性写作三种,此外,各任务群也有明确的定义,广大语文教育者应在理解和实践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

写作课程的学术质量

学习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写作

前言

写作与一个人的学业、事业、人生发展息息相关,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整合的思路,没有单独列出写作课程内容,但相关内容极其丰富,且相对清晰。这些写作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与目标描述、语文核心素养、18个学习任务组和学业素质的五个层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索、梳理和解读,我们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中写作课程的理念、内容、评价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新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写作课程重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高中写作课程定位及基本要求

虽然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几乎没有关于写作的直接表述,但其隐含的内容却无处不在。

课程规划在前言中提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里的“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写作。

课程性质中提到“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应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这些表述不仅涉及写作作为语文课程内容本身的目标和价值,还涉及写作作为学习工具、交流工具、思维训练和思想价值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在汉语核心素养技能中,写作显然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语言构造与运用”的角度看,写作无疑是开展语言实践、掌握语言应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培养实用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语言表达与交际的要求是“能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不同的对象,依靠语感和对语言应用规则的把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和交际”。这可以看作是语言表达的大概轮廓。

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提升方面,2017版课程标准指出“运用语言基本规则和逻辑规则,……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度、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这是因为写作是一个人思维的直接体现,写作离不开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的思维深刻,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等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写作。

从“审美与创造”的角度看,写作是文学欣赏的手段和路径,文学写作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优质语言能力的直接体现;当然,“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离不开开拓写作的路径和方法。

写作与汉语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写作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与表现,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与关键,是“审美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学习要素。过去一般将“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并列,听和读是信息输入,说和写是信息输出。其实,人类的语言能力绝非如此机械,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基于以上认识,2017版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重点提出了如下要求:“独立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真实感受,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鲜明、内容丰富、情感表达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进一步提高叙述、解释、描写、讨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努力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努力以个性化、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能对语言进行提炼和润色,力求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际。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并愿意向对方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能在45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习写作不少于2万字。” “这段话从写作态度、话语指标、写作技巧等方面对高中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表面上看,要求不高,内容也不算新,但从我们从各种“学习任务小组”和“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来看,情况并非如此,反而有很多新的内容。”

各“学习任务组”写作的具体要求

18个学习任务组对写作有何具体要求?总结如下:

“语言积累、整理与探索”要求:“在必修阶段,主要要写语言笔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在选修必修阶段,可以尝试写短文,把相关现象整合、解释。”显然,写作是这一组学习和探索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文学阅读与写作》要求:“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提高审美欣赏和表达、交流能力”,“学生应注重自主阅读、讨论、写作和交流,结合作品研习、写作实践,让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从而将所学的文学知识进行结构化”。这是唯一明确提到“写作”二字的学习任务组。在这里,写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课程形式,即文学写作与文学回应(批评),一种针对审美创作,一种针对逻辑、思辨分析,评价内容、标准也不同,切不可混为一谈。

“批判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会批判性阅读与表达,培养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学会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努力建立自己的论据”,“语言正确、论据准确、论据恰当、逻辑性强。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反驳,能以理据论证,以理服人”,“写3篇以上文章”,“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解释和辩论”这是在(书面)表达和“批判性阅读与写作”中明确出现的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文体,与过去的“议论文章”写作有相似之处,但要求更高,甚至在质上有所不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在国外,这种写作被称为“批判性写作”或“基于证据的写作”,是高中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形式。

“实用阅读与传播”要求:“提高阅读表达与交流水平”,“具体的学习内容可选用社会交往类,如谈话、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计划、方案、制度等常见文件,工作面试答复,演讲、陈述和面向公众的讲话;也可选择新闻媒体类,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评论、主持、电视讲话与讨论,网络新型写作文体(包括较为复杂的“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及内容价值取向,撰写文本分析报告,以及多媒体展示与传播”)。在这个任务组中,实用写作的内涵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拓展,非常值得借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提到了“纪要、评论、演讲、讨论、声明、发言”和“网络新型写作文体”,更适合在新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现实生活的需要。”

“全书阅读与讨论”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全书的提纲或概要、读书笔记和作品评论,并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阅读时应做笔记,写下来”,“学生应独立阅读全书,做笔记,并在课内外进行讨论。”这里,提纲、笔记等写作体裁作为“学习写作”的出现。

《当代文化参与》要求:“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谈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学习活动,如书籍交换、征文分享、辩论演讲、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在这里,写作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和文化参与的手段出现。

“跨媒体阅读与传播”要求:“学会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传播”、“分析合理选择和恰当使用不同类型媒体对表达主题、传达信息、促进传播的影响”、“总结并形成结论”。在这里,写作不再单指纸质文本,还包括多媒体电子文本,即数字化文本写作。写作的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

我们继续看看:

以上是必修课的写作内容,那么选修必修课的写作内容又是如何呢?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究》要求:“读完一部作品后,写出作品内容和阅读心得的提要。选择一部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讨论、分析,并写出评论”,“学会用评论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感悟,不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这里的“提要”、“读书笔记”、“评论”和“评论”的写作,主要是作为促进阅读理解的手段出现的。

《中国革命传统著作研究》要求:“阅读有关革命传统的新闻、函件、报告、演讲、访谈、评论等实用体裁的优秀著作”、“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技巧”、“写阅读笔记、整理访谈记录,写学习心得与反思”、“(提高)现场记录、文稿整理、理论论证的能力和水平”。在这里,写作主要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出现。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外国作家作品研究”要求:“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对作品内容和阅读心得写一篇总结。选择自己喜欢的”、“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写短篇作品”、“交流读书写作的心得与感悟”、“写读书笔记,读完作品后,对作品内容和阅读心得写一篇总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写一篇评论。这两个任务组的写作类型多样,有“笔记、评论”、“创作”等。

《科学文化著作学习》要求:“写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和体会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文化著作观点清晰、逻辑严谨、语言准确简练等特点。”这里所说的“提要和读书笔记”,属于学习写作。

此外,在选修课《汉字与汉语言专题研讨会》、《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会》、《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会》、《跨文化研究专题研讨会》、《学术著作专题研讨会》中,写作均有要求。它主要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工具、展示和交流的手段出现。其中,“写短文”已正式作为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出现,体现了我国高中课程和学业质量评价适应大学学习的新要求。

在选修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对写作的要求是:“关注社会生活,丰富生活体验,自觉积累写作素材,广泛收集素材,尝试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撰写丰富多彩的文字,并进行交流。”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将上述内容整合到以下列表中:

2017 年课程标准中的写作类型

心灵鸡汤读后感600字_鸡汤读后感大全集_读心灵鸡汤有感1000

从以上可以看出,2017版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写作,在概念、内容、类型、功能、方法等方面都非常丰富,很多内容几乎都是全新的。这种学术性写作(或学问性、学术性写作)将极大地改变过去高考“小文人写作”或“心灵鸡汤”式的写作模式。文学性写作,从而正式将应用写作、学术写作、交叉学科写作、思辨性写作、多媒体写作、创意(文学性)写作纳入写作课程,对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写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指导意义。

思考写作概念和功能类型

如果研究2017年版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写作的概念不再是过去狭义的“作文”,而是有了新的内涵,甚至在概念、类型和功能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写作新概念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任务情境中,通过书面或多媒体手段传达信息、构建话语的过程和结果。写作不应再被理解为仅仅是“作文”,仅仅是单词、短语、段落的排列组合。它不仅仅是一个考试项目,更是一个人重要的学习和思考工具,是一个人必备的社会生活技能和生活形态。要准确理解写作的含义,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任何写作都有特定的语境。写作不是无缘无故地必须做的事,而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为了完成各种具体任务而必须做的事。写作可以看作是在特定任务语境驱动下的话语建构与交流。

(2)写作离不开思考,会思考才能写作。写作是学习、思考、探索的工具,作者思考的广度、深度、速度、创造性决定了写作的质量,并不是说要先思考好再动笔,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边写边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观察、思考、分析、组织、联想、想象、推理、验证、比较、概括、归纳、欣赏等的过程。

(3)写作既是一种自我表达,也是一种交流。写作的自我表达功能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写作往往是因为我们有一些知识、信息、思想、情感或经验需要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的意义建构,更是一种交流工具、一种社会实践,文学创作、日常随笔、日记等,多是作家对生活的自我叙述、对心灵的记录(写作甚至具有一定的心理舒缓和治疗功能)。“写作不仅仅是我们做的事情,更是我们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存在的确认,是一个人介入社会、实现自我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学习的工具,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更是社会化的过程。

(4)写作是通过文本的产生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口头的、书面的、身体的、多媒体的等等。过去我们只把书面语言表达称为写作。今天我们认为话语既包括书面话语,也包括多媒体话语。目前的趋势是,可以将计算机写作和多媒体交流视为写作的形式。

《写作研究手册》向我们展示了国际学术界对写作的一些新认识。例如:“写作不仅是一种帮助记忆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真实思想的技巧。思想一旦被记录在文字中,就有可能被改写。”“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当写作被纳入学习和评估中时,更有可能达到积极、专注学习的理想状态,因为学生看重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或创造性的产出。”“写作对于高阶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抽象思维;知识转移、判断、批判性分析、归纳、推理和预测中对先前知识的评估。”“写作作为一门学术技能正在受到质疑。写作是一种非线性的能力,从学前教育到甚至贯穿一生,都是连续的。这是对写作的功能和意义的最好理解;写作不仅在认知和语言上是复杂的,而且受动机、效能、情感的影响;写作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体现在课堂上的社会对话和同伴合作中;写作作为一种交流互动的方式,是成为社会人的工具。“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记忆、积累、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判断、评价的思维过程,对学好各门学科都至关重要。”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他人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一种社会实践,是学生发展认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新的写作体裁

基于上述认识,写作的种类和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估(NAEP)一般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把写作分为三种类型,即:说服、解释、传达经验。这影响了PISA对文本类型的划分。从文本特征的角度,写作一般分为“表达性、信息性、说服性和文学性”。这基本就是美国麻萨诸塞州母语课程对写作风格的分类。如表所示:

鸡汤读后感大全集_心灵鸡汤读后感600字_读心灵鸡汤有感1000

在我国,一般以“三大文体”来划分文章,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这种教学文体简单方便,但也因脱离实际生活应用,造成我国教学文体僵化、假文泛滥。多数国家的写作文体丰富灵活,基本趋向本真。2017版课程标准从学生核心素质培养出发,兼顾课程改革、社会发展和通讯技术进步,将写作类型拓展为三大类,即学习性写作、应用性写作、文学性写作。

2017 年课程标准中的三种主要写作类型

(1)学习性写作:又称“认知性写作”或“学术性写作”,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学习和探索知识、训练技能的写作。它基本涵盖了“通过写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写作形式。例如:做标记、做笔记、写总结、写读书笔记(书评)、写 PPT、写实验报告,甚至回答问题、阐述性问题和讨论性问题。此外,评论、评论、读书笔记、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学术性写作也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写作类型在汉语学习任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充分展示了写作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适应大学学习、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应用文:指为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撰写的文字。例如,通知、新闻、通函、报告、请示、计划、摘要、建议、演讲、文案、教学计划、病历、投诉、谈话、谈判、讨论及其记录、指示、提案、倡议等。

(3)文学写作:包括创意写作,指为娱乐、审美、欣赏而进行的写作,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相声、小品等。

在2017版课程标准中,上述三类写作基本呈现倒三角分布(见下图),即学习性写作要求最多,其次是应用性写作,再次是文学性写作。这比较符合中国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内容设计也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类似,可以说是“与国际接轨”。

心灵鸡汤读后感600字_读心灵鸡汤有感1000_鸡汤读后感大全集

这种写作分类,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应该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吧!它基本上宣告了过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式的破产,需要用新的写作理念和写作类型来代替。我们学术界、教材编辑、一线教师、学生、家长,不能再用老的观念、老的知识、老的经验,特别是老一套的应试、一般的文学写作来对待写作教学和评价。它将如何实施,会遭遇什么样的阻力,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还有待观察。

总之,研究发现,传统的写作理念和类型在2017版课程标准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应试写作”向“学习性写作”、“认知性写作”、“应用性写作”、“批判性写作”、“学术性写作”转变!这种转变更加科学,更符合高中学生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但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大量扎实的基础研究,事实上,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其薄弱——这很可能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观念、认识、理论的转变,进而是痛苦而艰难的写作教学实践变革。

我们,汉语教育研究者、教材编辑者和一线教师,准备好重建写作课程和教学了吗?

本文发表于《汉语教学快报》A刊2019(6),经荣伟东教授授权,全文转载,版权归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及《汉语教学快报》封面人物。

鸡汤读后感大全集_心灵鸡汤读后感600字_读心灵鸡汤有感1000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3564.html

马未都谈保姆偷拿小物件:悄悄占便宜是国人共同爱好?
« 上一篇 2024-08-17
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很多东西,长大后会怎样?看看这个真实案例
下一篇 » 2024-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