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 计划:为何要收集鸡汤毒文和谣言?

思考 X 赋能 X 行动

Plan C 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社会企业

与你分享我对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兰芳|文

编者按:本文由蓝方应​​“新闻实验室”邀请,为《媒体食谱》专栏撰写。“新闻实验室”创始人方可成在《媒体食谱》专栏介绍中写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其实,我们也应该精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摄入均衡、充足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量的来源。”不过,有意思的是,C计划的创造者们每天都要摄入大量的垃圾信息——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收集鸡汤毒文和谣言呢?且看蓝方是怎么说的。

当接到卡彻写媒体菜谱的邀请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是不是应该诚实的告诉他,我每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各种鸡汤毒文……

去年七月,我正式告别公共政策记者的身份,与郭照帆、叶明心共同创立了社会企业C计划。C计划中的C代表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教育,主要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课程和工作坊,系统地帮助人们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目标是重建公共理性。

我们在课程中使用的案例和练习都与每周的社会热点息息相关。社交平台上散布的各种谣言、鸡汤、假新闻往往是我们在课堂上批评和分析的反面教材。此外,C 计划还运营着一个原创公众号,我们也要紧跟热点话题并撰写评论。因此,虽然我不再是记者,但目前的工作也需要每天摄入大量的信息。

我每天的信息摄入菜单大概是这样的:基本信息;有毒有害信息;排毒积极信息。

基本信息

我在这里谈论的基本信息是新闻——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

我当记者的时候,每天早上 9:30 准时报道新闻,之前需要快速回顾自己监控的政府网站、行业网站和新闻平台上的要闻,并持续关注社交平台上的热点动态。虽然实施 C 计划后,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没有以前那么迫切,但我们还是建立了类似记者报道新闻的体系。每天早上,我们三人都会在协作平台上列出当天的要闻,并注明使用说明、分析切入点等。

我每天的主要新闻来源是:

-传统媒体

国内媒体我主要看《财新》,这是我以前的雇主,也是我最信赖的信息来源。

我每天打开的外媒APP是BBC,晚上锻炼的时候就听BBC Live的全球服务。

每天开始工作之前,我都会快速浏览腾讯新闻、新浪新闻首页,了解当天的主要新闻内容。

此外,我每天还会浏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页面,这是我从事公共政策记者工作时养成的习惯,有助于我对最新的政策动向保持敏感。

- 微信群

我的另一个新闻信息来源是微信群,主要是那些我还没有退出的记者群。

比如三年前,《财新》世界新闻刚刚推出,我就被邀请加入这个群体。虽然出国回国后我再也没有为《世界新闻》写过稿(我向《世界新闻》的朋友们默默道歉),但我还是厚颜无耻地留在了《世界新闻》的编辑群。这个群体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新闻专家,他们精通各种语言,了解各种风俗习惯,所以无论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什么大事,这个群体总能第一时间得到相对准确的新闻。

有毒有害信息

除了日常的新闻监控外,每天必须要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监控鸡汤、毒文、谣言。

这意味着我开始关注了很多鸡汤公众号(具体名单我就不列了),如果当天的推送恰好是我们认为值得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就会进一步阅读,找出其中的论证漏洞和逻辑谬误。

因此,C计划还创建了素材库,招募志愿者帮助我们收集网络上流行的心灵鸡汤文章,并用协作的形式整理这些素材的基本内容,标注谬误类型,提出使用方向。

在学生群里,我们也鼓励大家分享类似的文章:它们流传广泛,读起来过瘾,但隐约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我们会要求小伙伴们用图尔敏模型拆解这些文章的论证结构,鼓励他们练习如何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我们也会悄悄把其中值得讨论的东西收藏进自己的素材库里。

我曾经潜伏在一个鸡汤写手群里。这些自媒体写手真的很努力,每天都更新,紧跟热点话题,思维开阔,视角宽广,给我们提供丰富新鲜的素材。可惜这个群里互相吹捧的风气越来越严重,我实在受不了每天几百条垃圾帖子,就悄悄退群了。

社交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言论、仇恨言论、阴谋论等,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另外,很多关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的心灵汤,包含了大量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论调,也是极好的素材。

除了心灵鸡汤文章,我每天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个例行动作,在微信搜索框里输入“转”字——然后就能看到当天朋友圈里的各种段子。每天总能收到几条疑似谣言、转载的文章或者没有出处的图。这些都是我们信息核实的好例子和课后练习。

关于清洁的三个观点的信息

在分析鸡汤、搜集谣言的同时,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从各种信息源中汲取营养。

“Fact Check”是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一个平台,由腾讯出品。这是国内唯一一个专注于事实核查的平台吗?但其实,Fact Check在国外新闻界并非新鲜事物,尤其在选举期间,对政客言论的核实有助于人们做出更理性的判断。“Fact Check”主要关注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社会民生、国际新闻、科技等六大类谣言,也包括对一些热点突发事件的核实。

在《较真》之前,果壳网也曾推出过一款专注于科普的辟谣软件。

其实,针对散布在各个领域的有毒谬论,每个领域总会有一些意见领袖站出来针锋相对地回应。因为我当记者的时候,公民权利和公民社会就是我的主要报道领域,我在微博和微信上关注了大量账号,加入了许多社交圈。每当出现普遍存在的仇恨言论——比如目前流行的反穆斯林反黑人言论、针对女性和残障群体的歧视言论、对性少数群体的污名化言论——我就会自觉地去看看这些领域的公众号和意见领袖——比如关注公民行动的NGOCN、关注女权的女权之声和女圈、关注残障者权利的友人杂志、倡导政治正确的别出心裁等等——他们最近发表了哪些文章。他们的观点和分析点,对于我们备课、设计练习也会非常有启发。

此外,我还订阅了一些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类公众号,侧重介绍国外中小学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比如小化生网、外滩教育等;一类是学术类公众号,介绍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新著作、新基础理论。但一些侧重方法论的公众号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离中国现实语境较远,普通人难以消化。

这其实也是C计划希望做的事情:分享更多方法论,帮助普通人破除思维谬误,摒弃虚假信息,在日常场景中识别媒体偏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C计划,加入我们的学习社区,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平和的人~

问答

方可成:心灵鸡汤文章的害处是什么?我承认,有时候读心灵鸡汤文章,确实会让人受到启发,心灵得到抚慰。在这个有时残酷冷漠的世界里,偶尔读读心灵鸡汤文章,治愈一下自己,不是很好吗?

蓝: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鸡汤”~我们可以把“鸡汤文”定义为一个比较中性的词,具体指一种文风:用若干篇通俗易懂的短篇故事串联起整篇文章,并在文章结尾处用金句点出主题的文风。因为短篇故事多,所以鸡汤通俗易懂,容易阅读,也容易传播。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鸡汤都是有毒的。很多鸡汤鼓励个人独立,提倡多元包容,治愈或者激励人,确实很好。所以,我们在每天监控热点鸡汤文的时候,需要识别那些有毒的鸡汤。

什么是毒鸡汤?看看它的论据就知道了。它提出的理由和证据,有些根本就是假的(牵强附会的名人轶事,纯属我们身边的虚构故事);有些是极端案例,但作者却试图营造一种典型、普遍的假象,让人觉得大家都是这样,某种现象很普遍。更毒的是很多鸡汤论据背后的价值假设。比如很多关于婚姻、亲密关系的鸡汤宣扬女性从属于男性、在婚姻中示弱、无条件包容;大量关于亲子、职场、社会话题的鸡汤里充斥着各种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在说理上,毒鸡汤最擅长简单化、黑与白、单一归因——某人因为坚信某条原则而成功,因为不遵守某条原则而失败; 或者窃取概念、攻击稻草人——比如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对各类“政治正确”的批判,就是先扭曲政治正确所主张的内容,用滑坡论证危言耸听,最后再反驳自己所扭曲的“政治正确”。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们课程体系里有一套《堵住思维脑洞》系列,专门讲解了20多个常见的思维误区和论证陷阱,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流行的网络心灵汤文章里找到。

方可成:某种程度上,愿意加入C计划学习批判性思维方法的人,愿意订阅新闻实验室学习媒体菜谱的人,都是从一开始就对谣言和偏见有所认识和警惕的人,而陷于谣言和偏见的人,可能根本就不会考虑这样的学习。这是否会导致人们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你希望覆盖那些对此不感兴趣的人吗?

兰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创业过程中也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瞄准的人群,是那些有强烈学习和改变欲望的人。我分享两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我们的学员和读者70%是女性,平均年龄31.4岁。参加我们课程的50岁以上的男性几乎没有。在市场化的筛选中,我们客户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文革一代,特别是文革一代的男性,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精力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最有效率的路径。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必然会比对文革一代的教育更有效。因此,在C计划的战略发展中,除了公共教育,我们逐渐将重点放在T2T和青少年培训上。影响一个校长,就能影响这个学校的老师;影响一个老师,就能影响一班学生;影响这个社会的下一代,就能为整个社会公共理性的重塑种下一颗种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2635.html

教师节:夸夸南中教师,感恩辛勤付出,祝福节日快乐
« 上一篇 2024-08-02
8 本负能量书籍推荐,读完让你神清气爽
下一篇 » 2024-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