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得我初中、高中的时候,鸡汤风靡一时,当时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把一本叫《心灵鸡汤》的书列入我们必读的书单里,如果我的同学有一本《心灵鸡汤》,我一定会推荐给你,然后你把《智慧背包》拿给别人看,大家都会争相传阅。
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来了一个演讲者,是专门培训老师的那种,他给老师们做了许多激情洋溢的演讲,最后还给每人发了一本心灵鸡汤。
当时我的一个老师特别喜欢看这种书,我很喜欢看《译林》,她经常给我《译林》看,我也借她的《心灵鸡汤》。
我初中的时候看过一些这样的书,那时候年纪小,一看这些书就觉得整个人生豁然开朗,一瞬间感觉任督二脉都打开了,豁然开朗。
那是鸡汤的黄金时代,也是鸡汤被奉为圣经的时代。
但好像突然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来批判、批评鸡汤,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证明鸡汤的危害,说鸡汤有毒、说鸡汤没用、说鸡汤全是捏造的。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被称为鸡汤,鸡汤又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大多数人连什么是鸡汤、什么能叫鸡汤都分不清,突然有一天大家都吐槽鸡汤,然后拿出一堆证据,然后看到有道理,然后看到一切看似没用的东西都是没用的,励志的、暖心的、温暖的、正能量的文章都叫鸡汤。
另外最可气的是,当你看到很多人反对鸡汤的时候,你就赋予这个词更多贬义的概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知识、理性、高尚和优越性。
我称这种人为文盲,因为他们只会听从别人的话,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真的很可怕。
◆◆◆ ◆◆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心灵汤文章,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抱怨,也有少量中立的评论,还有一些人为心灵汤文章进行辩论。
知乎上有这么一则笑话,说“鸡汤文章通常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喜欢乱举例子、胡编乱造故事。比如,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就曾惊奇地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喜欢用别人成功的例子来证明自己文章的正确性?失败者的奋斗就没有功绩吗?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这个美国朋友……”
还有人说,“励志文章并不全是鸡汤文章,那些被大众所鄙视的所谓鸡汤文章,大概就是那些过分强调片面因素,比如坚持、乐观,而忽略了其他对于实现目标非常重要的因素的文章吧!”
然后就一堆人争论起来,大意是很多人分不清正能量和所谓的心灵鸡汤文章,心灵鸡汤不等于正能量,心灵鸡汤是指那些脱离客观事实,虚伪的正能量。
如果你仔细搜索,你还可以发现超级正面的评论,比如:“心灵鸡汤类文章主要表达一种比较有意义的文章,能够启发人,或者让人深思,或者温暖人心。这个就看你了。因为这种类型的文章比较积极向上,或者具有思考的深远意义。你可以分享给朋友,教育别人,如果你是讲师,也可以把它纳入你的演讲内容中。”
一万个人眼里就有一万种鸡汤,鸡汤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看你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为鸡汤平反什么的,只是看不惯那些被你们玩弄的人,概念和意识都被打破了。因为鸡汤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有着非常负面的形象,所以很多人就把很多文章都贴上了鸡汤的标签,没有任何区分和理解。
◆◆◆ ◆◆
某件事是否真实、是否有用,取决于谁看到了它、谁说了它、以及它在什么情况下被使用。
罗永浩曾说,在当英语老师之前,他经常觉得背单词很痛苦,坚持不下去,就把一堆鸡汤书放在床头,每天持续给自己灌鸡血,才慢慢坚持下来,这源源不断的鸡汤给了他精神上的力量。
暑假在天津打工的时候心情很压抑,我就在手机上看一些正能量的文章,比如如何让生活过得更好更有趣的文章。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文章都是心灵鸡汤吧?但我看了那些文章,觉得很棒,于是每天早起,看看身边的生活,缓解心情。
很多知识本身不是没用的,只是你没有用过,没有付诸行动。你看过之后就完了,什么都没有改变,然后所有的文章都变成了鸡汤,让你去理解。如果你这么想,那所有的书都只是鸡汤,因为如果你不付诸行动,它们就毫无用处。
鸡汤到底对不对,要看是谁说的,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你看看很多名人,比如乔布斯、马云说的话,很多话在你的理解里就是鸡汤。那么他们的话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同和引用呢?不是因为他们出名了,所以说什么都是对的,而是他们说过的话他们做到了,或者说他们就是做了。这些话如果是那些无名之辈说出来,那就成了鸡汤了。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也没有认真考虑过是否可行。
那些搞传销的人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是因为他们说的一些东西确实很鼓舞人心,不断的洗脑和鼓舞人心。但他们卖的东西都是假的,他们说的话都成了鸡汤。而且是骗局。
很多道理和话,要看你的心情和使用场合,如果这两者不合拍,那么文章可能就变成你认为的心灵鸡汤了。
◆◆◆ ◆◆
也许我说了这么多,你还是觉得你就是你,鸡汤就是鸡汤。那我只能说,不识字的人就是不识字。好吧,我读书不多,但我真的受不了那些连一点东西都不懂的人。到处给别人贴标签、定义别人,以炫耀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的人。
你觉得什么是鸡汤,到底该不该喝,什么文章对你才真正有用,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权衡。
要独立思考,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观点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大潮时代,如果你不去辨别和理解信息,你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别人伤害。这远不是百度一家的简单过错,背后有很多人和组织。但这次事件确实反映出信息不对称,很多人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方式还是不一样的。任何渠道都有局限性,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要有辨别信息的能力,不能像文盲一样盲从他人。
说了这么多,终归只是一碗鸡汤而已。
走开,文盲!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