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远方
文/芙蓉山人
高晓松的名言“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触动了不少70、80后的心,成为网络名言鸡汤。2016年,高晓松以这句话为蓝本推出新歌《人生不止当下》,一时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把“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昨天看了《中国诗歌韵律学》,里面说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表达形式,以声音为载体,抒发情感。诗歌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表达方式,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诗歌首先表现的是心情、梦想等等。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表达形式,这源于诗歌是人类文明中最早的文体。在古代,文字只能记录在龟甲、树皮、竹简上,没有条件支撑冗长的作品,所以凝练是诗歌的要求和形式。所谓诗歌以声音为载体,就是需要用歌唱或者朗诵的形式来表达,需要既有表现力又有情感。原因在于诗歌既然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就必须通过声调、声调的变化,准确表达出作者最恰当的本意。 诗歌的文字中会有大量语气词,如“啊”、“哦”、“兮”、“亦”等,所以“诗”从一开始就会以“歌”的形式来表达,“诗”与“歌”是一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诗歌已经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表达形式,一种纯粹而朴素的理想。
那么“遥远”呢?遥远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对现实的反叛或厌倦,对理想的向往或对未知的向往。遥远是指天边遥远的地方还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不一定。遥远其实是“不现实”。套用网上的一句名言,“到不了的地方就是遥远”,确实如此!
所以,“诗意”与“远方”都是情感的表达与寄托,都是不切实际的向往与逃避,都是纯粹的期盼与心灵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向往着自己的生活能如诗般简单、浪漫。如果眼前没有,那就在远方寄托吧!
大多数人所谓的“过日子”,无非是自我的现实,“诗意与远方”才是理想中的生活。其实,现实生活难免是重复的,单调无趣的,或者充满压力的,现实生活必然充满着日常的琐碎,很多梦想与激情也必然湮没在具体而重复的生存活动中,这就是“过日子”。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向往,就像诗歌和远田,但更像空中楼阁,让人心潮澎湃,却无法用来谋生。很多时候,生活只是眼前的一片狼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经历过平庸的生活,才能体会到诗歌和远田的真正价值。
后来网上又出现了一句关于诗和远方的延伸:“你爸妈还在挣钱,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这是在表达对一些只顾自己,不理解父母的孩子的无奈。
但我觉得,人是要有梦想的,梦想能激励创新进步。“诗意”和“远方”正是这种创新进步的精神目标载体。正所谓“歌颂英雄志”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意”和“诗意远方”并不是对立的,人生既需要“得意”,也需要“诗意远方”。
我很喜欢《橄榄树》这首歌,它的歌词是对“诗与远方”最好的表达:
不要问我来自哪里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为何流浪?
流浪到远方
流浪
对于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来说
为了清澈的山间溪水
对于辽阔的草原
流浪到远方
流浪
和更多
为了我梦里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我来自哪里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为何流浪?
流浪到远方
流浪
和更多
为了我梦里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我来自哪里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为何流浪?
为何流浪?
和更多
为了我梦里的橄榄树
橄榄树
不要问我来自哪里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
这首歌歌词中的“远方”和“橄榄树”代表着理想与梦想,“家乡”代表着现实与实现,“流浪”其实代表着“修行”与“冒险”。
因此对我个人而言,日常生活中务实,闲暇之余在“诗与远方”这个精神家园里耕耘,努力让自己活得充实立体,浪漫情调十足,让自己充满激情和创新动力。所以,我在深夜写作,就是这样!
很难想象一个连诗歌都不读、甚至不向往远方的人会对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对现实有热忱、对梦想有无限的冲动。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这封河南女教师的辞职信在网络上疯传,被评为“史上最感人的辞职信”。三年过去了,这十个字依然是无数少年、青年、老人的心声:武汉大学的樱花、北大的未名湖、上海的明珠塔、大理的苍山洱海、云南的香格里拉、非洲的好望角、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真的应该去看看!
也许你已经踏上了“诗与远方”的路,也许你从未想过,也许你还在犹豫,那么从现在开始踏上征程吧。至少从现在开始就要开始准备,准备好环游世界的资本。否则,即使有一天你有机会过上“诗与远方”的生活,你也会突然发现:世界那么大,你为什么要去看看呢?
2018.3.5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