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编译
古典老师在GET大会鲸鱼签到环节主题演讲
11月1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GET2018鲸鱼打卡大会上,新精英职业创始人古典为现场700多位专业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知识付费离好教育还有多远》的精彩演讲。
古电认为,知识付费已经进入下半场,这个下半场,有三个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一切经典都可以重编,只要是短小、碎片、轻松、通俗易懂的经典,都值得重编。
人们的需求没有变,只是场景变了;人们读圣经,现在也还是需要读圣经,只不过需要重编一次而已,经典重编的市场还远没有饱和。
第二,每一批人都可以得到服务。这个世界会有很多小王国。与其当一个大王国的县官,冲进直接发展的大范畴,不如稳扎稳打地打入小王国的单点,这样会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
第三,一切知识服务都会越来越贵,一切知识付费都要走向好教育、真教育,走重本路线是唯一的选择。
好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使人成为人的。
古典老师现场演讲视频,时长24分12秒
以下为经典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孤典,这是我的真名,因为总有人问我真名是什么。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孤灵菁,一个叫孤乖,相信以后还会有人问她们的真名。
今天我们开了一个教育会议,但是我听到的都是商业话题,很少有人真正谈教育。我觉得在这20分钟里我应该真正谈一谈教育。
前几天,一张聚餐的照片被教育圈的朋友广泛转发,照片上是一群教育圈的人,老余坐在中间,米文娟和张邦鑫坐在旁边,围成一个圈,沙云龙坐在后面,罗振宇和王凯也在,你上网搜一下,肯定能看到。
下午有人把身家都放上去,比如老余一个亿,那个人一个亿,我把这个发给老余,说你们居然按照身家来排座位——一群教育行业的人吃饭,第一句话就是讨论你们公司的市值?
我每次参加教育会议都有这种感觉,是教育商业会议,是教育赚钱会议,好不容易参加一个创新会议,结果却变成了教育技术创新会议,很少有人讲什么是教育理念,什么是教育技术,什么是教育方法,今天就试着讲一下这个话题。
我从2002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最开始做词汇,我把新东方的整个词汇体系都搭建起来了。后来2008年我做职业规划,我把整个中国的职业规划体系都搭建起来了。我当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能力委员会的负责人。2016年我跟罗胖合作了一年,写了一篇知识付费的专栏。从线下教育到线上教育,有一段时间到双师教育,再到知识付费,再到现在非常火爆的教育,我什么都参与过。
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从付费知识到好的教育还有多远?”
首先我先说一下我认为知识付费的下半年,如果今年是知识付费的下半年,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未来两年经济还会进一步下滑,你觉得是好还是坏?应该是好的。
如果你研究一下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你会发现商学院入学率激增,《读者文摘》订阅率上升,观看奥普拉脱口秀的人数也激增。这意味着投资者会减少,但会有更多的人读书、学习、提高就业能力或购买更多鸡汤。
我们每次看知识付费,都觉得看不清未来。其实看不清未来,不妨回头看看,因为历史重复性很强。你会发现特别像1450年的一个事件,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
古腾堡发明印刷机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以前只有牧师才有圣经,周六周日都要听圣经。现在有了印刷机,圣经就出现了,每个人家里都有一本。当每个人都有圣经的时候,我宁愿自己读圣经,也不愿听你讲圣经。
这是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经典,并直接导致了一百年后文化启蒙运动的兴起。
第二个变化是圣经发明之后,人开始谈论圣经。过去人是一群人跟神说话,但现在人可以单独跟神说话,可以直接说话。谈话之后,总会有一些经验,所以人们开始互相谈论很多事情,这成为一种文化。
请注意,此后的100年里,只有古拉丁语,后来才逐渐出现法语和德语,语言带来了民族认同,欧洲被分成了各个小国。
第三个变化是,这个世界终于有了知识付费的产业。以前知识是不能花钱买来的,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可以花钱买圣经了。这是知识第一次付费。
是不是跟现在知识付费的情况一样?因为有音频,有网络,有需求,以前你听到的只有单田芳、郭德纲,后来大家开始聊天,后来形成社区、圈子、小群。
趋势一:所有经典都可以重新编纂
未来什么会流行?什么会畅销?古腾堡发明印刷机后的两百年间,60%的内容都是中世纪原著的汇编。虽然还会有很多新的内容形式和原创作品,但我估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典的再编撰空间还是巨大的。就像金庸的小说一样,一定会一代一代地被汇编。
知识付费就是所谓的有声出版,是不是说有了书就不需要有声了呢?其实不然。
这是知识的大脑地图。知识在人脑中不是以树状结构存储的,而是以网络结构存储的。当大脑网络遇到某件事时,就会冒出一个想法,但书籍会把这种网络知识变成树状结构。
请注意,书的章节结构并不适合用文字来表达。为什么?因为语言,耳朵就像手电筒,而书就像从上面往下看。
比如说,今天的 PPT 有点像音频的结构,你不知道有多少页,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但一本书可以在第一章讲知识付费,或者古腾堡发明印刷机之后,第一个变化是什么。后面的内容你不会急着看,因为书的厚度和页数已经告诉你了每一项内容在书里的位置。
当你阅读一篇文章时,你的脑海里有内置的路标,因为你可以一眼就看到整个章节,但是听力理解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如果你的听力理解不能在一分钟内告诉学生他们在哪里,学生就会感到困惑。
比如我说知识付费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第三个趋势。现在我开始讲第一个趋势,也就是……这是典型的听书逻辑;但书的视觉逻辑会直接告诉你,这是第一章——所以就算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了,在听书的场景里,也值得重新编排。就像小说很好读,《红楼梦》很好读,但我们还是需要关于《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剧。
基于这个角度,我相信一切经典都值得将来重新编纂。
我前段时间做过一些投资,他们总是来问我,知识付费要看什么热点?
我说,你去亚马逊看看吧。亚马逊上的每个类别都是付费知识的热门类别。
比如,教材和教辅的普及要有秩序,先有考试,先有四六级,再有外语学习,比如英语散文欣赏,再有教材教你如何学习等等。
因为亚马逊的排名是依据流量统计的,所以只要你从前到后滚动表格,你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适合自己的知识付费结构——只要是短小、碎片化、轻松、耳朵能听懂的文章,就值得重新编译。
在寒冬,心灵鸡汤肯定是越来越火了。其实心灵鸡汤是一个极其垂直的品类,讲人际沟通,讲职场。你看知乎、时点读书,所有知识付费平台的品类排名几乎和这个一模一样。
人们的需求没有变,变的只是场景;过去人们读圣经,现在人们仍然读圣经,只不过需要重新编纂一次而已,经典重编的市场还远未饱和。
趋势二:每个群体都能得到服务
第二个趋势是,在古腾堡印刷机发明之后,我们有了国家和民族。在那之前,每个人都说同一种拉丁语,牧师统治没有问题;但当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时,圈子和民族就出现了。
在知识付费能够覆盖的巨大市场中,每一个细小的垂直品类都值得进一步的服务。
我有个朋友叫夏鹏,他做了一个很贵的产品,叫“英文随笔”,刚推出的时候,我笑他说:“谁会听这个?今天给你讲莎士比亚,明天给你讲雪莱,他太瞎了。”但当他把这个品类开发透彻之后,发现市场很大。
我曾经跟金山聊过,他说他做知识付费的时候,发现做理财的人很多。他们平台最红的不是理财大师,甚至邀请了陈志武来平台,但是都没用。最红的是一个叫三公子的,专门教别人怎么存钱,怎么开户,怎么用信用卡,付款逾期了怎么办。但是点击率很高。因为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赚6000块钱,花3000块钱,不知道另外3000块钱该干什么。
这世上会有很多小国,你与其去当一个大国的县令,贸然进入某个大类的职业发展,不如踏踏实实的在一个小国的一个点上扎扎实实的打通,你的实力会非常强大。
我特别喜欢约翰·杜威,他曾说过:“教育是一个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的成长过程,以现在的生活为内容,以未来的生活为方向。教育就是生活。”
想想看,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甚至一二三四五环内的人,过去的经历难道不一样吗?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场景不一样,想要走的方向也完全不一样。能不能把同样的知识重新编纂给这些人群?还是有可能的。这里的编纂市场还远没有饱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做职业规划,首先你知道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到40岁会遇到什么问题吗?问题太多了。人生迷茫,职业发展等等。请注意,这个是跟年龄有关的。
其次,你觉得三线城市的学生对于这些话题的需求和知识点,和二线城市、中关村、CBD、中南海的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吗?是的,同一个点可以讨论无数次,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我这么窄的领域有这么多的话题,你的领域有多少种可能?有五环以内的产品经理,也有五环以外的产品经理。五环以内的产品经理只能理解精英城市的需求,但五环以外的呢?
在小国里当个主人,远比在大千世界里当个小县官要好得多,我觉得这条路还很长。
趋势三:所有知识服务将变得更加
第三个趋势是我前几天在朋友圈发的一张照片,叫“聚焦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所有的知识付费都要走向真正的教育,聚焦是唯一的选择。
我对教育的理解是,你在婚礼上见过像香槟塔这样的东西吗?
婚礼上,音乐响起,推着一辆马车,上面盖着白布,搭着塔。新郎打开香槟,整个房间都飘满了香气。然后倒香槟,只有第一层满了,才会溢到第二层,然后是第三层、第四层,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层。
其实香槟塔跟教育一模一样,第一层叫“态度”,只有当你对第一层的态度感到满意,态度完全转变了,你才会愿意去学习知识,只有当你学到了足够多的知识,你才会想要去实践,想要去了解技术。
所谓好的教育,就是帮助一个人从态度开始,逐渐获得知识和技能。态度满意,才能获得知识。然而,大多数人都死于其中一杯酒中——因为每往下一级,都需要喝很多酒,需要的能量巨大,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以上部分只是完成了课堂上的教育,但真的能不能在课堂之外产生行动呢?这就需要像鲸鱼打卡这样的小程序,未来能够提供这样的价值。
当教育很重要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技能,但没有环境去运用,就不会有行动,行动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会有结果。当一个人把结果结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内在的态度,这种态度和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而且已经内化到自己的态度里了。所以,从听到一个概念到理解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谁在刷态度?媒体在刷态度;谁在提供知识?出版业在提供知识;谁在提供技术和行动、教育和培训;谁在让行动取得成果?你会发现,所有优质的公司都在提供后端的生推。
最后,谁真正改变认知呢?我认为教育不是一个行业能够做到的,而是这些行业共同协作实现的。
第一批进入知识付费市场的人,一定是媒体人,不管是吴晓波也好,王凯也好,罗振宇也好;第二波是出版人也好;第三波是原来的教育者,从线上教育者开始,逐渐变成线下教育者;再往后,很有可能招聘市场、人才中介机构也会逐渐进入这个市场,真正能把这个人推上来。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你会发现社会完成了教育的过程。
我们刚进新东方的时候是怎么训练自己去教书的?一开始被洗脑,说人最后都会很优秀,人生要像树一样,不要像草一样。这是态度。教完之后做什么?我们教知识。这个课程有多少知识点,怎么划分?第三件事情,就是让大家喜欢我们教的方式,这个叫技术。下一步是行动,行动给你一个平台去真正地去教。下一步就是一堂课一堂课地讲。这就是一个老师的成长。
有一次我和俞先生聊天,我们一起讲课,我问他一年讲多少课,他说200多课。我说,你这么好的CEO,这么大公司的老板,你还讲200多课,你还有机会管理好你的企业吗?俞先生说,有些话你要重复讲了一遍又一遍,你才会相信。
2008年我离开新东方,开始自己创业,现在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培训。前段时间老余跟我说,创业跟讲课一样,要先讲一个故事,要一直讲下去。先让自己相信,让你的客户相信,让你的投资人相信,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些人就会把资源投入到里面,然后它就会变成现实。创业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讲的是什么人生的使命?我这一生可能很难成为一个大企业家,但是人生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书上说,生命的使命就是你首先需要编造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并且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它,直到有一天你忘记了这个故事是你编造的,你对自己说,我是被选中的人,这是我的天赋,这是我的使命。
你需要构建一个计划,思考它,然后立即忘掉它,说这是我的使命,这是我的意义。只有这样来回反复,我们才能处理空虚,创造我们自己生活的可能性。
最后,当我们谈论业务、运营和客户获取时,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实际上是在做教育。谢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