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网络上心灵鸡汤为什么会如此盛行,鸡汤的作者都有丰富人生经历吗

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心灵鸡汤的定义。 就是那种看似文笔不错,乍一看似乎有话要说,但实际上逻辑就断了,对人们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实际帮助的文章。 我认为分号之前的内容是写作风格,或者说形式; 我认为分号后面的内容就是理由,或者说逻辑。 答案的中心思想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文学轻逻辑,导致大家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鸡汤文学的盛行。

一进学校,我们就开始学习隐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动作描述、表情描述、语言描述、环境描述……这些都属于文学的范畴,我们用他们不假思索地创作。 ,因为添加这些元素让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事实上,它更进一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举个例子:小学生模仿的段落可能描述的是母亲的工作脸。 写得越辛苦越好,没别的,但其实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也会用这段话来写一篇歌颂母爱的伟大的文章。 ,或者批评独生子女的自私; 小时候,我抄过关于花、美丽风景的好词好句,可以用来将来写自然保护的文章,或者写在言情小说里; 当我第一次学习平行句时,我觉得读起来很伟大。 非常清爽。 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发现说话的人特别喜欢用平行句来增强气势,让自己的话显得有理有据。

简单概括就是:我们写的任何文章都是为了告诉别人真相,提出自己的价值观,就像我在知乎上写答案一样; 而为了更好地包装我们的思想,就必须借助文学的手段。 简单就像用寓言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个真理,深刻就像读了一本晦涩的小说后突然明白了作者的价值观。 没有文学载体,只是徒然说出一句真理,即使是真的,也无法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相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的想法不是很周到,我的推理也不是很合理,我是否也可以用文学的手段来掩盖呢?

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当你和别人争论的时候,你明明很有道理,但对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铁了心要赢。 偶尔,他会理直气壮地抛出一句“你知道什么”来反驳你(这是长辈们常用的伎俩)。 事实上,“你知道什么”这句话真的什么也没说,甚至没有任何意义。 但外人看到这样的场景,总觉得应该是实力更强的一方才更有意义。 这就是包装,所谓形式的力量。 如果你太凶,别人就不敢欺负你,即使你知道自己没有靠山; 如果字写得漂亮,大家都会想“啊,你写的一定有道理”。

我在学校作文中经常感受到这一点。 有很多优秀的范文。 我真心觉得文笔确实不错,但说实话,我不认为其中有什么道理。 有一类例子我记得比较深刻,那就是全文漂亮地提出了一个观点(认真提出,没有讽刺),比喻是“生活中的理想需要及时妥协”,但最后的最后一句说:“但是,或者也许不是。” 正文结束。 好吧,人们常常认为这样的文章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但是,确实有道理。

写过国外论文的同学应该更有体会,因为我就是这样经历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篇文章非常死板。 这是一个三段论。 每个段落的第一句是论点。 稍后将举例说明。 全文共有三个论点来支持文章的观点。 虽然很死,但是逻辑很清晰。 如果这样的文章以这样一句话结尾:啊,也许相反的观点也不错~我一定会死得很惨。 提出二元性是可以的,但是提出了就需要讨论。 不讨论就说这个有什么意义呢? 文章包含真相。 如果像刚才提到的例子文章那样,我不明白作者是否认为理想应该妥协。

诚然,文章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但那是因为文章比大多数人考虑得更深入,所以才能引起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即使是死板的三段论论文,写得好的人也不需要那么死板地遵循模板,但逻辑必须存在。 我个人认为从小就被灌输了太多的文学写作技巧,老师审卷的时间不多,导致好的写作更受欢迎。 这种教育和文化使得大多数人在写论文之前才学会认真地构建文章的逻辑。 我开始背好词好句,写一些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上没有内容的文章。 其中包括看似有道理实则无意义的心灵鸡汤

但现在我想再次延长它。 我想你一定看过这样的微博:九张图,漂亮,上面还有文字,很小清新。 然而,这些话有时很有意义,有时又很无聊。 尤其是一些古籍,往往看起来很有趣,但实际上意义不大。

我觉得这种东西和心灵鸡汤是同一种病,只不过心灵鸡汤可能主打励志的东西。 从理论上讲,任何不能传达意义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无用的。

当《何以笙箫默》流行时,成败句也流行起来。 但是,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发了一条消息,写道:你不会凑合,但为了对方,你会凑合。 哦,我读了之后觉得很震撼。 但仍有真理存在。

但很多人不都是想起了自己无法忘记的前男友,觉得自己已经走上了凑合的路吗? ……

我先声明一下,我现在所说的是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我根本不是从文学角度谈论“为什么”。 以后引用的例子也是如此。

然后陈赫离婚的时候啊,结婚的时候就刷屏,离婚的时候就刷屏,. 我的另一个聪明的朋友发帖说:很快会有一大波女孩说不再相信爱情了:)他说的有道理,因为我今天早上看到了两个。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很容易找到。 我知道很多人只是跟风,说好玩,表达遗憾,但请相信你们中间确实有人会因为别人的感情破裂而动摇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就是这样的人被鸡汤洗脑了。 我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 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好吧,所以不管路对不对,我就努力工作; 我说我们看看沿途的风景好吧,但是我放慢了脚步,尽管事情还很忙; 让我们来谈谈一次仅靠步行就能获得启发的旅行。 气质,OK,西藏……啊,谁告诉你登山时脚下的风景会比山顶的风景更美? 谁告诉过你,不预约的旅行值得提倡,而不是显得不人道? 脑子很冲动。 如果他们有幸被提醒,比如读完这段话,觉得有道理,这些人就会被带回来。 但独立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 下次我在《鸡汤书》里看到新的观点时,我会立刻相信。 想到这里你不觉得难过吗?

甚至追求终点的风景和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没有对错。 或许《鸡汤》更倾向于说后者,因为走不到最后的人比较多,观众也大~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晰地区分这两点,我想他只看了《心灵鸡汤》,因为他只看事情的一面,鸡汤对他没有任何作用。

由于注重文学技巧,当人们看到温柔细腻的语言时,往往会认为她在讲述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很少有人独立思考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这不只限于鸡汤小说,文字不达意但外表美丽的时候都是这样。 鸡汤文章被诟病不少,人们也变得警惕起来,但剩下的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明眼人慢慢分解。

提供原始出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0687.html

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少喝点鸡汤,因为喝多了齁嗓子
« 上一篇 2024-01-01
终于明白了!说“董宇辉讲的是心灵鸡汤”的都是哪些人?
下一篇 » 2024-0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