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要严肃、知识渊博; 它应该是八卦并包含内幕信息。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立即下载“南洲智造”APP。 每天一篇,为您量身定制!
如今,微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乎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关注了几个公众号,每天或每隔几天就会阅读一两篇文章。 但很少有人统计自己的微信阅读量。 例如,我一年读了多少篇官方文章? 它花了多少时间? 这些文章倾向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前段时间,艾媒咨询发布了《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微信自媒体阅读状况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了统计。 报告显示,情感/语录、医疗健康、时事民生占据公众账号热点前三名。 此外,财富/商业、生活百科、休闲娱乐、视听教育学术、政务/时尚购物等公众号也很受欢迎。 报告还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6.77篇文章,文章平均阅读时长为85.08秒。 也就是说,短、快、娱乐、快餐式、碎片化是微信阅读的主要特点。 你不妨做一个小测试。 2015年你读了那么多官方文章,但你还记得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给你启发的吗?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微信500强月报中每次推出新榜单时,除了传统媒体等时事公众号外,很少有其他严肃的公众号。 为什么读者不喜欢读有深度、有难度的严肃文章呢?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人们更容易接受轻松的八卦而不是严肃的问题。 这几乎是本能。 但这个答案并不能解释一切。 比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一篇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关系的文章出现在一本书里,他们或许能读懂,但一旦出现在公众号上,我们就好像失去了有兴趣点击并仔细阅读。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微妙的变化呢?
从书籍到微信,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阅读媒介发生了变化:从纸质到手机。
据工信部统计,目前我国手机用户总数超过13亿户,其中3G、4G用户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6%。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不再只是接听电话、发送消息的通讯工具。 它们具有满足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需要的功能,成为了我们的“器官”。 每天起床时,关掉闹钟,查看天气,查看邮件或微信; 旅行时使用出租车叫车应用程序; 下班后听音乐、看新闻; 下班叫外卖,团购看电影……
手机自然改变了阅读方式。 起初,我们端正地坐着,手里拿着一本书,翻阅着。 后来我们可以在PC或Kindle上阅读。 现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 很多电子书商城的存储容量并不逊色于实体图书馆。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阅读:走路、等车、上厕所、开会、逛街、排队、吃饭……几乎任何你手能拿出手机的地方。 您可以随时阅读。
“随时随地、无时无刻”自然方便快捷,但这样的速度也破坏了阅读的仪式感。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失》中写道,“学习阅读不仅仅是学习‘破解密码’的简单过程。 人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在学习一种独特的行为方法,其特点之一就是身体保持静止,自律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心灵的挑战。书页被慢慢地翻动,按顺序,并且按照一种根本不直观的逻辑。”
正如波兹曼所说,传统的读书是一种庄严的行为。 它需要“身体静止”的认真和专注,“自律”的自制力,以及“对心灵也是一种挑战”的判断。 和思考; 阅读是“句子、段落和页面,按照不直观的逻辑,按顺序慢慢地翻动句子、段落和页面”。 有秩序和逻辑。 但现在,坐在马桶上三到五分钟内,你就可以打开10个不同的公众号,简单地浏览十篇完全不同类型的文章,没有任何顺序或逻辑。
如果失去了读书的仪式感,也就失去了读书的庄重感。 阅读仪式的轻盈和终端的轻盈决定了内容的轻盈。
要随时随地可读,文章不能太长、太深奥,而应该短小、通俗、有趣,无缝衔接人们时间的每一个碎片。 与书本32K大小、黑白文字的清晰、一页一页翻阅的“慢速”不同,手机在书页之间,滚动条快速滑动。 不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必须是图文并茂,最好是短段文字搭配图片的快速阅读方式。 随之而来的是微信的“公众号风格”:快读、轻读、轻松读; 知识的碎片化消除了阅读的难度和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反智主义倾向,浏览即可,无需研究,只需相信,无需询问。
因此,情感/语录、养生、时事民代成为微信上最受欢迎的三大阅读话题。 根据新榜对2015年热门500篇文章的统计分析,39%的文章是幽默的,18%的文章是心灵鸡汤。 2015年重复次数最多的微信公众号标题是养生人士最喜爱的养生秘方(“水湿多吃,痰多吃,头热吃”脸油腻,水肿肥胖就吃吧!”,3769篇))。 虽然现在很多公众号经常发布所谓的“有深度的好文章”,但当你打开它们时,你会发现同样的心灵鸡汤。 而很多广为流传的所谓10+文章制作秘籍,大多都是教取悦、迎合、炒作的伎俩。
为什么不喜欢在微信上看严肃的文章? 这似乎与您个人的阅读偏好无关。 但波兹曼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读书不仅仅是读文字那么简单。 它还关系到逻辑和修辞传统的习得,娱乐和严肃的界限,甚至无知和启蒙、专制和自由之间的博弈。 他担心我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变得越来越被动和自私,真相被淹没在无聊琐碎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不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我不像邮差那么体贴。 我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近忧”:我这种没有闲言碎语、与娱乐无关的“正经文章”,能在阅读中收获多少读者?
2015年,“南方周末知道”APP诞生。 这是南方周末面对数字化转型推出的新媒体产品。
【深度】
绝对原创,后台解密!
【信息】
严肃知识,内幕八卦!
【定制】
为你而生,说出你想要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APP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