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0年流行内卷,那么2021年就流行躺卧。
前段时间,一篇《躺下就是正义》的帖子刷爆了整个网络。
一天两顿饭,一个月不超过两百元,一年只打两个月工,最后的总结更是精辟——“唯有躺着,人才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躺”已经取代毒鸡汤、奋斗,被年轻人视为新一代的“人生哲学”。
到底什么东西处于平淡状态,为什么又会突然崛起?
躺下也算是“复旧”吗?
是的,虽然“平躺哲学”是最近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但其实这个理念早就存在了,而且早就有比你更平躺的高手了。
这其中,文坛为先,各位文学大师纷纷“亲身试法”,身体力行躺赢。
例如,加缪:
有时,我们会被烦恼困扰,无法自拔,躺倒不动,没有斗志,没有未来。
就这副样子,我愿意躺下了……
奥斯卡·王尔德:
为了找回青春,我愿意做任何事,除了锻炼身体、早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不愧是王尔德,字字珠玑,没有人不在意青春,但是没有人喜欢早起晚睡。
也许这就是奥斯卡王尔德找到年轻情人的原因......
还有一些像Kafka这样的:
我最擅长的是陷入绝望。
说实话,小音觉得卡夫卡说的话很不厚道,他说这些话很容易,大家都知道你从小就是富家子弟。
不用为钱发愁,谁不想郁闷啊……
不过,年轻人虽然嘴上说着“躺”,但其实整体上并不是处于昏睡状态。
平躺的本质不是“躺”而是“平”,因为只有埋头、弯腰,才能尽力避免被韭菜割。
与上一代人如果不努力工作就难以生存不同,现代社会,只要人们不竞争消费,大多数人的收入都足以养活自己。
正因为如此,参加比赛已经不再是一个必要的选择,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躺下很洒脱,何不选择躺下呢?
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美好生活的转型时期,躺着似乎成为年轻人不错的选择。
但我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会因为这种躺卧而被训斥。
老一辈人当时拿出了自己的应对方式——鸡汤,决心拯救那些趴下的年轻人。
鸡汤为什么不再受欢迎了?
大概三四年前,心灵鸡汤文章风靡一时。
当你走进一家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上总会摆放着于丹、刘永、星云大师的作品。
包装很相似——肖像照+暖色封面,连书名都很相似,如何去爱,如何善待,感恩过去……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同一个作者同一个出版社的作品。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鸡汤篇。
心灵鸡汤是《心灵鸡汤》的简称,出自1933年美国演说家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创作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
这个系列中的大部分故事都催人泪下、激励人心:独腿运动员夺得冠军、朋友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老太太在天堂不需要轮椅……作者用这些小故事展现了对生活的乐观积极思考。
《心灵鸡汤》系列丛书已销售近8500万册,《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曾有七本《心灵鸡汤》系列丛书。
这种文风也影响了中国。
进入新世纪,社会飞速发展,只要努力,就有无限可能。成功故事的不断涌现,催生了中国最早的心灵鸡汤文章:以努力拼搏、自信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只要努力、顶住压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鸡汤文里的主角。
从小熟悉的寓言、成语,使得我国的鸡汤文学素材极其丰富。
因此,我们不再局限于模仿虚构的外国故事,开始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学中提取和创作不同类型的鸡汤。
但相似的框架也让鸡汤文章变得同质化,大家都是自学成才,可以即兴地讲出令人感动的鸡汤故事。
当动力成为一种形式时,鸡汤就失去了它的味道。
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鸡汤只不过是一个幸福的“神话”。
在接受与承诺治疗法(ACT)的《幸福陷阱》一书中,作者指出了当今社会文化中流行的一套关于幸福的“迷思”:
“快乐是人的常态,别人生活幸福,我也应该幸福,不快乐是一种缺陷,负面情绪让我不快乐,为了生活得更好,必须消除负面情绪。”
这套理念正是《心灵鸡汤》的内涵,《心灵鸡汤》不断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实现的,未来还会有幸福,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获得掌控感。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不如意,负面情绪就像瘙痒的皮肤,抓挠只能暂时止痒,如果只是抓挠止痒,结果只会是抓破皮肤,造成更大的疼痛。
心灵汤文章就是这样,乍一看似乎很有益处,但读多了就会显得虚无缥缈——努力就能走上人生巅峰的公式化套路,是一个陷阱。
这时候,鸡汤就不再有效了。
年轻人也拒绝喝毒鸡汤吗?
越来越多无法承受压力的年轻人开始反抗。
网友们开始以辟谣、科普为话题,指出心灵鸡汤的逻辑错误、信息不准确,不适合当今社会。
反鸡汤就此诞生。
“反鸡汤”是一种反对鸡汤的鸡汤,最初以微博笑话的形式出现,用幽默的语言模仿鸡汤,以达到反叛的目的。
不要为今天无法解决的事情而烦恼,因为明天你也无法解决它们。
世上无难事,只要你愿意放弃。
这几句话恰好描述了普通年轻人的困境,戳中了无数网友的痛点,引发疯狂转发。
这种消极情绪也影响了哀悼文化的诞生。
高转发量让一些人看到了好处,于是火上浇油,语言愈加犀利,反鸡汤变成了“毒鸡汤”。
只要是石头,它就不会在任何地方发光。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别人实现了呢?
你不会在拐角处找到爱情,你只会找到乞丐。
这种用玩笑方式描述人生艰难的“毒鸡汤”,你喝过几碗呢?
“毒鸡汤”凭借简洁的说辞、诙谐幽默的风格,开始与上一代热衷转发的“温暖汤”展开竞争。
如果说“心灵鸡汤”是“给人打气”,那么“毒鸡汤”就是“让人心碎,我的朋友……”
它摒弃了反鸡汤的颓废,把自己变成了某种不满情绪的宣泄口。
但毒鸡汤本身就是为了流量而造的,为了营销情绪,他们把负面的东西越来越夸大,把对不公的批评变成对一切的攻击。
年轻人读下去,就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我骂了一句,可是除了一时的高兴之外,问题好像还是没有解决,相反,生活的压力反而反而一天天增加。
那你为什么还骂我?
所以,毒鸡汤已经不被接受了。
既然无法逃避现实,那就接受它吧。于是年轻人开始自嘲,用希望来缓解压力。
短短几年间,新词新语层出不穷,从劳动人民,小镇考生,网络抑郁音乐,小丑其实是我,到最近的躺着。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都只是年轻人的抱怨,大家还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鸡汤的消失是必然的,不管什么味道,如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最终都会被遗忘、被抛弃,自嘲的出现其实是自我认知的进一步提升。
社会在进步,思想也在进步。毛主席说得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值青春年华,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那么,平躺可以维持多久呢?
参考:
魏银洁. “鸡汤文学”到底是什么味道?简析鸡汤文学的文学元素与艺术特征[J].北方文学,2019,(24):129.
王燕;张菲菲.“毒鸡汤”咪蒙的兴衰——基于公众心理、价值体系与文化治理的考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