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深度剖析: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应对策略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分析当前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笔者从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动机、阅读方式等方面对四个班级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学生一周课外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44%的学生表示课外阅读的动机是老师的布置,仅有11%的学生每周保持五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

“读书少、不读书是当前‘语文病’的主要症状,也是语文教学效果不高的根本原因。”教育部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一语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甚至课外阅读也仅限于一些杂志或微信、微博订阅号。不少学生认为这些杂志提供的“心灵鸡汤”可以作为作文素材,有的学生甚至以微信、微博的碎片化阅读代替整本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而表达是否符合规律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范围窄,阅读量和质量无法保证,读后的感受就无从谈起。

2.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阅读可以让我们思考生命和人性的多样性。如果能不断写作,创造写作练习的机会,那不是很棒吗?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因为老师给学生太多限制性的东西。

表:你能写一篇书评吗?

不,只是读。

只有当老师要求我写的时候我才会写。

当我有兴趣阅读时,我会写下一些想法。

我总是在阅读时做笔记,并在阅读后写下我的想法。

人数

三十五

54

11

从上表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写书评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35%的学生不写书评,几乎没有学生在每次阅读后都能写。这体现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布置任务,然后学生做题或写作。这种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谈起阅读就面目全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阅读急功近利,由于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学生的写作也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写作。结果,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下降,写作意愿不高。

3.阅读教学趋向功利化,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以下摘录了我这学期教的新班学生读了老舍《花生》后的感想:

学生1:“文章一开头就用了拟人手法,把‘花生’当做一个卑微的人,这样不仅让读者对‘花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让读者感受到老舍对花生的深厚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学生2:“作者把花生和瓜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花生的优点,还用比喻的方式把花生比作可爱的人。”

上述情况并非个例,在学生的文章中,我们总能发现诸如“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回答用语。学生读后感并非真实的感受,更像是答案较长的主观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读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面对高考压力,“考什么就教什么”似乎成为一种“共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语文老师常常不经意间把最能体现“中国味”的阅读课变成了“高考能力技能训练课”,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与我们“立德育人”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4.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欣赏、聆听、口语、写作等都体现了学生的鲜明个性。然而现实中,教师过于注重成绩,而“口语”环节被弱化甚至直接忽略,几乎完全忽视了高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看到,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却沦为“倾听者”,长期处于这样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表达的机会很少。那么,在语文课堂上,他们就会变得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低。

2. 高中汉语阅读与口语课写作教学策略

杜甫诗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点出了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提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出读后的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基于此,笔者以博罗中学语文创新课程《阅读与口语课》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将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策略,力求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

1. 强调自由阅读,以读促写

如何让学生大量阅读?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博罗中学的做法,我们恍然大悟。“阅读与口语课”旨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适度写作”②。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纯阅读课,阅读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自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者和助手,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将课文内容内化为阅读感悟。

(二)重视阅读理解,以写促理解

写作教学20%靠课堂教学,80%靠课外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写出阅读后的感受是训练写作的最好方法。笔者在“阅读与说课”实践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多篇一收获”和“一篇一收获”的教学模式,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学生先每周阅读老师精心挑选的6篇以上的文章,边读边批注,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然后,精读一篇文章后,自主自由地写出阅读后的感受,把心中的想法写下来。通过“我手写我心”,达到“阅读引导写作,写作促进领悟”的目的。

没有老师刻意的引导,文章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注重表现学生的积蓄。”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会惊喜地发现,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其实不仅包含方法和技巧,还包含情感和期望。

(三)重视启蒙性思维与写作建设

文章是思考的产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一个不会思考、缺乏情感的人,是无法在作品中找到共鸣的,也很难写出让人感动的文章。通过带领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写出读后的感受,在阅读和写作中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从而提高思维品质。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真谛,学生才能真正接近写作、热爱表达。

4.重视口头表达,以说带写

“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当思想碰撞时,就会迸发出无数火花。”马科林斯基指出思想交流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读得更深入、写得更有激情,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阅读后的感悟交流。

在阅读课上,学生在阅读后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演讲或者辩论,内容可以从文本出发,也可以超越文本。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说”往往需要对自己的观点、逻辑、语言、材料等进行仔细的思考。为了说得更好,学生会更认真地写作,通过不断的突破,提高写作水平,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写作兴趣。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没有老师环环相扣的引导提示,学生往往能得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汉语课堂不再呈现僵硬的阅读状态,而是充满了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和讨论的活力。学生在交流、对比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大大提高了汉语课堂的有效性。

3. 结论

有效的语文教学要深入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长远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阅读课写作教学有方法但没有捷径,“重视自由阅读、重视读后感悟、重视思维建构、重视言语表达”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阅读效率更高、思维更广阔、表达更准确。“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方法对”,“阅读与写作”是一门不断研究、不断更新的学科。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要既把握方法又把握思维,让学生“读进去、写下来、说出来”,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笔记

①温儒敏.培养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从吕叔湘提问说起[JJ.课程.教材.教学法.2016(06)]

②钟顺斌. 中学语文阅读与口语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0(09)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271.html

互联网入口变窄,微信公众号主宰新闻,信息趋同现象引人担忧
« 上一篇 2024-07-18
每天一句心灵鸡汤,给你满满的正能量
下一篇 » 2024-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