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学的逻辑里,如果你没有“豪宅、豪车、年入百万”,没有成为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够优秀,犯了“失败罪”!“实现人生价值”、“发挥个人潜能”、“三个月赚百万”、“有车有房”、“35岁前退休”……成功学在职场、网络上泛滥,有志之士迷失了方向,很多提升课程、短期培训班里充斥着成功大师,成功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
个人奋斗值得称赞,自我实现令人心动,名利滋味甘甜。但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只有1%的人是成功的,离不开长期的努力和机遇。学成功就赢了,学失败就输了,成功的人光荣,不成功的人可耻,那么社会上99%的大多数人如何生存?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和价值是被人鄙视的,是无法给予的,是成功课程无法传授的。
当民族成功成为一种热潮,当成功上升到人人都争相追求的绝对真理的层面时,成功学就变成了一种毒药,而那些相信成功学的人就成了受害者。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后经过编辑。
动荡时代的成功梦想
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痴心妄想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梦想是否虚幻;当很多人沉浸在“别告诉自己不可能”这个简单的成功信条、奢华的陶醉之中时,我们无法判断这条成功的捷径是否可行;当全社会都在追求“豪宅、宝马、年薪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同样无法知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不知道成功是什么。开发潜能、拓展人脉、平衡身心灵、执行力、细节、沟通、营销、感恩、激励、提升……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语言来表达对成功的渴望。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急躁中,成功讲师们已经成功,许多追随者也渴望成功,中国正在成功。
成功研究的文本逻辑
卡耐基称拿破仑·希尔的成功理论是“经济哲学”。
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的富人》永远有其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从未改变”。
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旅途中屡屡遭遇失败,将自己最后的积蓄投入到“世界第一励志大师”齐格拉的培训课程中。
“中文成功大师”陈安之在结识安东尼·罗宾斯后,也走上了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陈安之评价张金贵为:“张金贵是唯一一个能让我感受到成功,并且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中文讲师。”
只有成功学大师自己才能评论其他成功学大师,圈外的人要么仰望他们,要么敬而远之。
那么,成功学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话语体系的呢?
如果你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法和习语,你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人类世界所知的公理。
例如安东尼罗宾斯的“保证成功公式”:
第一,决定你想要实现什么目标;第二,采取行动;第三,观察哪些行动有效,哪些行动无效;第四,如果行动偏离了轨道,就修改它,这样你才能实现目标。
按照这些极其正确的讲法,理论上你“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失败了,那只能说明你的行为越轨了,并不代表这些公理就是错误的。
成功学善于用比喻和生活细节来说服人,前些年被称为“心灵鸡汤”,美国人称之为“便利店哲学”,意思是便宜、方便、随手可得但又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其实他们的文字基本上是一种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表达出来的直引体。
成功学也善于借用宗教内核,发源于美国的成功学无不渗透着清教精神,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转化为“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启发”、“奉献”、“支持”等似是而非的词语以及刻意营造的氛围让一些成功培训课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可能是由于授课教师的臆测,也可能是受教者的误解。
除了善于总结运用,成功学还可以说为中国人提供了新的沟通维度。成功学无一例外地主张打破陌生人之间的隔阂,试图向中国人灌输与陌生人交往的经验。许多培训课程都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相互拥抱,用充满激情的话语相互鼓励,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交流。
课堂之外,坚持不懈的电话、拜访、交谈和共情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方法。毫无疑问,习惯了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会被成功学所震撼,越是坚持含蓄,就越是震撼;不善于沟通或不擅长交流的人,更容易被成功学夸张、外化的表达所颠覆,被震撼、被敬佩、被小心翼翼地尝试,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愉悦。
但这就是成功的科学吗?
普遍成功的时代
“中国成功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让十三亿中国人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虽然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很多人对成功的狂热渴望。
在大多数城市,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办公楼的会议室里忙碌着,兴致勃勃地参加一些培训、讲座或者分享沙龙。在办公楼的电梯里,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上次林老师教的是什么课?”
“如何在三个月内赚到 1000 万美元。”
“天哪!我没听到。”
“没关系,下周有个分享会,林老师和他的徒弟们会过来和我们分享经验的。”
是的,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通过一次培训或者经验分享,就能“三个月赚1000万”,就算不行,赚200万、50万也是很值得的。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渴望成功?我们什么时候把成功变成了一场赚钱的游戏?我们什么时候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激进的时间表?
就在20年前,我们不会抱有如此急迫而粗暴的想法,虽然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也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都是以生命、健康等人类生物因素为诉求,以本能为诉求,从气功发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器具,用物质和金钱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和自我标榜的潮流。
个人病态是时代病态,个人梦想汇聚是时代热潮。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成功理论,曾经有一段时间,下海经商是成功,考公务员是成功,出国是成功,考上大学是成功,留洋归来的也是成功,如今买房的也是成功,炒股的更是成功……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成功退出,其他都是失败。
当多元化价值观丧失,成功只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时,有些人可能会成功,但整个社会将充满压抑和失败。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存在,这个社会就是有问题的,其实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不应该用来做价值判断。
有些人想成功、想出人头地,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也应该允许有些人迷茫、梦想,过着没有太多追求的简单生活。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经历都不一样,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走这条路。路有两条:成功和失败。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通往大家所理解的成功之路。
比如,男女的价值观就不一样。有调查显示,香港9成职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幸福的家庭,其次是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身体健康。不要把子女学习成绩优异,或在一定年龄前在工作中达到一定的薪资或级别,视为成功的主要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自己也会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好,有钱不是坏事,但不是显示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位网友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从来没有工作,经常有外遇,还是个同性恋。他花了 20 年时间写了一本很少有人读的小说。但晚年回顾自己的生活,他发现那些艰难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因为它们成就了他。而那些快乐的日子都是浪费时间,一无所获。”这是普鲁斯特《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句话。
长按识别图片中二维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