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我在2023年读过的五本关于中国的书。我很喜欢每一本书,并强烈推荐它们。
后半部分有四条路径,对我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以“个人成长”为“道”,以“认知与方法”为“术”,以“女性主义”为支撑与供给,不断探索与发现,我们来一一展开。
第二条路径:心理学
共包含 5 本书。
整个2023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仅次于写作。很多时候读完一本书,我受到启发,会把读完的感想写下来。在“心理学”和“认知与方法”这两个领域尤其如此:
非暴力沟通与同理心的力量:
高敏感度是一种天赋:
不原谅也没关系:
另一本我还没写过的书是《大象与骑象人》。有一天我偶然听到一个播客,主持人分享了他们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其中一位提到了这本书。我立即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它并开始阅读。
这里不得不说,微信读书确实是读书的好伴侣,可以帮你统计读书时长,读书后整理笔记也很方便。我的方式是读书结束后把笔记复制到 Notion,再进行下一步总结。另外有时候想到某个点忘记是书中的哪一部分时,在微信读书里搜索关键词也能轻松找到,这在读纸质书的时候是不可能的。不过微信读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如果有一天你读过的一本书被判定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就会被下架,所以这两年我还是会收藏纸质书。
回到《大象与骑象人》,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
在阅读之前,我偶尔看到别人的文章或对话中提到“房间里的大象”。它用来指代显而易见但被集体忽略而不被讨论的事物或风险,或不敢抵抗和辩论某些明显问题的集体神话。它源于俄语,从 1885 年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被盗的白象》开始,作为概念同义词广泛传播。
我很好奇“大象”和“骑象人”分别指的是什么,而且因为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它想讲述什么样的故事。
作者引用佛陀、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
骑象人是顾问和仆人,而不是国王、首席执行官或紧握缰绳的骑士。骑象人是加扎尼加所说的“解释模块”,即有意识、受控的思维。相反,大象则是其他一切。大象包含我们的内心感受、本能、情绪和直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基石。
基于“骑象人不能违背大象的意愿指挥大象”这一思想,全书分为【人与大象的对抗】、【大象的力量】、【如何控制大象】、【控制大象】四个部分。
逻辑看似清晰,但读起来却感觉很散乱,相对结构来说。因为每章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第一部分有大象的力量,第三部分有大象骑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当你抱着读这个主题的期望继续读下去时,却发现你读到的并不是这个主题,或者说并不是这个主题的所有内容。
直到查资料才看到这本书的原版,首先书名和中文版不一样,原书名为《幸福假说:在古代智慧中寻找现代真理》,字面意思就是,幸福假说:从古代智慧中寻找现代真理;其次,章节,不是上面写的四章,而是十一章。
我这时才意识到中文版是多么的“自以为是”,加了一个笼统的标题,然后围绕这个标题概括了相应的结构,看似增强了逻辑性,实则改变了书的本意。整本书的主题不只是大象与骑象人的关系,而是作者基于自身积极心理学研究背景对历史思想家智慧的升华,对美德、幸福、成就感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我不知道制作人的理念是什么。从卖书的角度来说,就像我一开始对书名感兴趣一样,他们给书起了一个吸引人的名字,并确保读者在翻阅目录时会保持这种吸引力,然后下订单。但这总是曲解了作者的初衷,剥夺了读者自我探索的可能性。当然,作者也希望自己的书能卖得好,但这绝对不是他最在乎的。如果是,他就不会写这本书了;如果制作人认为是,那他们肯定没看过这本书。
我对很多中文书都曾有过类似的疑惑,读完之后知道书是好书,内容有启发意义,但阅读体验不是很好,所以有机会还是想读原版的。不得不说,语言绝对不是障碍,而是机遇,是钥匙。
回到“心理学”这条路,我一开始也对它感兴趣,有治好自己的病、“久病成良医”的想法,从上面的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出来。渐渐地,我发现心理学是一门融合了哲学和医学的学科,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作者的观点有时候是基于实验结果、科研成果,有时候是主观臆测的。所以,这里有很多可能性。我觉得它是“素质教育”,就是你自己理解,自己玩,把自己的经验玩出来,把自己的经验玩出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它不是应试教育,不是学了这门课就答别人给的试卷,也不是超出这门课的东西就一律禁止。
第三条道路:认知与方法
它由 6 本书组成,其中 4 本书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
巨人的工具:
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程:
金钱心理学:
能源管理:
另外还有两本书,分别是《有限与无限游戏》和《Anything You Want》,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英文书。两本书都很短,前者不到7万字,后者不到90页。
这两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道理越简单,越深刻。而且,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书,其实很深刻;有时候看似难懂的书,其实很简单。
我从7月到8月看了《有限与无限游戏》,在某一章卡住了,看了好几遍还是看不懂,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在小红书上发了一条留言,有网友评论说:“我会强迫自己先看完,一时看不懂没关系,会留下印象,等以后看相关书籍的时候,可能一瞬间就懂了。”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读书就是这样,看不懂没关系,记不住也没关系,一瞬间就会发现可以开始融会贯通,那些障碍就会一一被打破。至于这本书,我的方法就是先看完,然后通过练习去理解,也就是让自己成为《无限游戏》的玩家。具体怎么做呢?以后可能会写出来。
《Anything You Want》是一本英文书。我的英文水平一般,词汇量又不够,看这本书似乎会比较难。但出乎我的意料,两天就看完了,还学到了很多新单词。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拿起书开始读。不要觉得你的英文不好,你不擅长这不擅长那,也不要一开始就害怕困难。把这些想法放在一边,不理会它们。只要知道你想读这本书,就读下去。因为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大型社科书。简单来说,作者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他的心路历程。它不是那么写的。即使有你听不懂的字,你也能猜出这段话的意思。然后你会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语言不是障碍,而是钥匙?它让你有机会和更多的人交流。阅读不就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吗?我会继续读英文书,不是为了学英文,而是为了看和交流。
第四条道路:女权主义
全书共5册,每册都令人感动。
为什么我说“女权主义”是我的支撑和供给?首先当然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是事实,我接受这个事实,并不反对。其次,我看到了女性在不平等、受压迫的生存环境中的坚韧。这来自母亲,来自创造生命和生命本身的力量。
《秋园》和《黄昏》都是表现女性力量的作品。巧合的是,自传体小说《秋园》的女主人公秋园出生于1914年,自传《黄昏》的主人公正是作者本人,出生于1917年。同一个时代,她们却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是近乎绝望的境地,一个是出生时充满可能性的境地。这世上还有公平吗?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不公平,这似乎是造物主的恩赐。
读《秋园》的时候,我哭了好几次,无法平静克制地看完这本书。你会想,为什么人有时候活得这么难,为什么时代这么黑暗,为什么人间灾难会落到这个地步!但是,当杨本芬六十多岁开始写作,写下她母亲秋园的故事,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她已经八十岁了,你会感受到她的勇气。母亲的勇气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足以面对一切境遇。豆瓣上有一篇书评这样写道:“这本关于我母亲的书不叫《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本关于农村的书不叫《农村的生死恋》,它叫《秋园》。
《时间的尽头》的作者戴安娜·阿舍尔,一生从事图书编辑工作,70多岁开始写作,101岁去世。透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衰老是一种优雅、积极、不加评判的生命状态。她写到自己60岁依然有令人满意的性生活,80岁依然可以开车上路……本以为《时间的尽头》写的是面对死亡的恐惧,结果却是生命的丰盈和完美。与其说阿舍尔是幸运的,不如说她选择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她坦率地写出自己的弱点和秘密,真实地面对自己拥有的和未曾实现的。
真实的故事传递真诚,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极限开始》就是这样一场著名女性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与曾担任夜总会女招待、AV女优的铃木凉美之间的真挚对话。
他们讨论当下的热门话题,来来回回,有时就像这本书中文版封面上的两个击剑男子,针锋相对。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铃木凉美的疑惑,这些疑惑你也有,很多女性也有;而上野千鹤子老师很乐意从这些疑惑中发现你真正的需要,你渴望什么。她并不武断地引导你,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你,这并不是一条孤独的寻找答案之路。我很喜欢豆瓣上一位网友的评论:“大问题可能很容易判断,但琐碎、细致的日常生活更需要分辨。书中谈到性工作者的心理伤害、母女之间的问题……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不那么明显的困惑解释得很清楚。”
女人常常被定义为容易陷入细节、不顾大局的人。从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所谓的大局,不过是掩盖日常细节的借口。被细节所困的女人,需要的不是顾大局的能力,而是感知细节的判断力。
我曾在与余老师的播客节目《花点时间聊聊》中谈过《房思琪初恋的花园》:。欢迎大家在这里收听《花点时间聊聊》。我们想通过这个节目传递一种真诚与陪伴,分享我们看到的故事,听到的观点,拥有的感受,以及对生活永不停歇的热爱。目前由于缺乏具体的反馈,创作处于停滞状态。希望得到你们的鼓励。
另一部是《夜航西行》。
这是一本自传,作者是贝丽尔·马卡姆,她四岁时随父亲去了肯尼亚,十八岁时成为非洲第一位持有赛马训练师执照的女性和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这是我今年第二喜欢的书(我最喜欢的在最后)。这个评价很主观、很个人化,不值得参考。我不认为这是一本自传或纪录片。我只是把它当成一本小说来读。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种不受性别限制的生活。就像贝丽尔坐飞机在天空中飞翔,享受孤独和生活本身的状态,与自然和动物联系在一起,没有人群和约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是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不用答案来解决。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没有支撑,不需要依靠。我看到一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通篇都是令人讨厌的文风……最糟糕的是,作者真的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说白了,就是东一锤西一棍。”下面我想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试着理解这篇书评为什么这样写,以及为什么我喜欢贝丽尔的这句话:
即使是独自一人在飞机上度过一夜一昼,不可避免地孤独一人,除了昏暗灯光下的仪表和双手什么都看不见,除了自己的勇气什么都不想,除了扎根于心中的信念、面孔和希望什么都不想——这种经历就像在夜晚发现一个陌生人走在你身边一样令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第五条道路:个人成长
终于来到了2023读书地图的最后一条路,由三本书组成:《德米安:一个年轻人走进黑夜之旅》、《千面英雄》和《追寻生命的意义》。
把《千面英雄》这本书归入“个人成长”可能有些牵强,但我觉得它才是最有“话题”的。个人成长是每个人自己的路,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是一千个英雄。书中讲述的英雄之旅的故事,是神话故事中的英雄知晓自己的命运,踏上属于自己的冒险之旅,经历“出发-启蒙-归来”三段旅程。
这本书也是很多作家的灵感来源,比如JK罗琳,《星球大战》的导演兼编剧乔治·卢卡斯。打开书的时候,我惊喜不已。前言里写了作者的生平,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全球经济灾难持续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坎贝尔和很多人一样失业了,连续五年都找不到工作,所以他选择读书。”谢谢,我得到了安慰。
我和坎贝尔不一样。我不可能写出《千面英雄》,他也不可能写出我的故事。对我来说,个人成长就是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
2023年初情绪低落的时候读了《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很棒。作者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心理学家。他在被送进集中营之前就开始思考这本书的内容,因为他曾在维也纳的一家医院负责照顾自杀未遂的病人长达7年。所以这本书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写了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病人的故事,以及他的“意义疗法”的介绍——这部分个人感觉有点专业。
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觉得生活很无聊的人,或者偶尔觉得生活很无聊的人,以及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的人。它根本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务实的学者和医生,从文字中就能看到他对严谨的追求,比如这一段话:“对意义最真实的理解在我看来,就是在现实的语境中实现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在给定的情境中实现‘可以做什么’。”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因为人生的每件事对人都是一个挑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人生的意义问题其实是颠倒过来的。人不应该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认识到是人生在向他提出问题。
除了对“生命意义”的启发之外,整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深受触动,所以我相信这本书对你也会有所帮助。
第三本书是《德米安:一个年轻人的旅程》。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德国作家黑塞在1919年写的。100年过去了,这些话依然让我有共鸣。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简单,就是不断追寻自我。这期间难免会有自我怀疑和否定,也会有孤独,这都是很自然的。只是有的人像黑塞一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了这段旅程,有的人60岁就开始了,有的人像我一样,30岁就开始了。没有问题,没有对错,接受命运的安排就好。
最后,我有一个书单推荐,也是我2023年最喜欢的一本书:《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是一本教会我用爱的语言记录生活的小说。仅此而已,足够了。
以上就是我在2023年的读书总结,这里提到的书籍我都整理到了豆瓣书单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我读的每一本书都是我脚下坚实的路。明年再见,看看我会走到哪里。
谢谢阅读。
- 结尾 -
先前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