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灵鸡汤”的劣化
(2019级5班 何青 1912170150)
《心灵鸡汤》最初被杰克·坎菲尔德定义为“一段具有心灵安慰和激励作用的文字,蕴含着对世界更为乐观的认识或行动的方向”。可见,《心灵鸡汤》出现的动机是积极的,它所传达的内容也是积极的。不管它是否真的能够鼓舞人、激励人,至少它的本质是无害的。
然而,鸡汤无害,却有人故意做坏事。从当下社会和网络世界来看,“心灵鸡汤”似乎已逐渐变质,演变成与其初衷相悖的“毒鸡汤”。如果说“心灵鸡汤”是一剂能让人平静接受现实、展望未来的激励性“语言艺术疗法”,那么“毒鸡汤”的存在,就是打着揭露事实的旗号,贩卖焦虑、传播负能量的营销手段。
我同意评论员曹林对《贫穷就是贫穷,不值得感恩》的评论:“(作者)以一种公知的批判态度和优越感批判贫穷,说让人成功的不是贫穷,而是坚强的人不向贫穷低头。他谈到‘绝大多数贫穷家庭的孩子,无论多么坚强,成功的几率都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低得多’这样的残酷现实。这篇文章对感恩贫穷有着很深的误解,没有去理解一个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年轻人对待贫穷的态度,而是站在另一个世界批判贫穷,看似充满玩世不恭和深邃,其实很肤浅。”
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面临同样无处不在的压力,大家都知道生活的不易,社会的不公平,为什么我们要拼命强调这一点,戳人心,尖锐化呢?
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焦虑情绪泛滥,背后难免有那些道貌岸然的所谓“社会揭露者”推波助澜,他们与以文笔犀利、内涵深刻、思想丰富著称的鲁迅先生有着本质区别。
前者是为了谋利,为了自己,甚至不在乎手中的笔是否伤害了别人;而后者弃医从文,用笔代替手术刀,是为了唤醒沉睡麻木的中国人,为了国家。这就是小利与大义的区别。
鲁迅先生的散文如洪钟般震耳欲聋,而“毒鸡汤”却如掺了老鼠屎的汤一样令人恶心,按理说,人们应该避而远之,但为什么人们却如此追求它呢?
我想,是因为人不是植物,感情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羡慕成功的人,为自己的平庸感到失落和羞愧,都是很正常的事。而“毒鸡汤”的制造者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将其放大,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说“你的失败是世界的错”、“你的出生就是原罪”。这些只带有情绪,不讲道理的话语,才得以传播。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毒鸡汤”迎合了一些懒人的懒惰心态,给他们不努力、不成功的借口。这成了又一种被异化的心灵安慰方式!
其实,无论是“心灵鸡汤”还是“毒鸡汤”,都只限于精神层面,最终还是取决于意识主体——人自己。你相信它,它就存在;你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人,坚定的理想是前行路上的指路明灯,才不至于被“心灵鸡汤”里的成功论所欺骗,沉溺于甜酱营造的美好梦想,或陷入恶言恶语铺就的泥潭,不能自拔。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对待“鸡汤”的态度是,取其中鼓舞人心的部分来补充能量,至于那些腐化有毒的成分,就别想腐蚀我了。
我的生活要靠我自己,我的命运是由我自己决定的,不是由上帝决定的,更不是由所谓的“鸡汤”决定的。
关于作者:
我是中文195班的何青,一个喜欢文学的普通人,喜欢轻松诙谐的网络小说,也喜欢严肃文学中深刻的哲学思考;既爱古风,又爱现代风……平时读书比较广,但不太深入。
文学的路很长,我还要走很长的路。
文 | 何青
图形编辑器 | 郑光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