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这一说法,最初来自于西方,与天主教的一个重要日期有关。
按照天主教的规定,复活节前的四十天称为大斋期。大斋期开始的那个星期三,就是大斋期的开始。这一天,信徒们到教堂参加弥撒。弥撒时,神父用烧焦的木灰在信徒的头上画一个十字架或一个圆点。根据《圣经》的记载,信徒们掰开一块面包分给每个信徒,表示分享耶稣的血肉和精神生活。因此,这个星期三被称为“圣灰星期三”。
圣灰星期三,信徒们除了参加弥撒,还要“勒紧裤腰带”。一般规定是:14岁以上的信徒不能吃肉(鸡蛋或牛奶除外);不能吃得过饱。比如18岁以上的信徒一天只能吃一顿饭,量不能超过平常的量(为保持体力,可以吃两顿,但总量不能超过平常的量)。除了吃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简朴朴素,不允许奢侈。为了完美履行这一规定,有条件的天主教堂为信徒准备了鸡蛋汤和素食餐,教名是“心灵良善汤”,俗名是“心灵鸡汤”。
图片来自:孔夫子网
当然,这个词现在这么火,是因为杰克·坎菲尔德的一本畅销书。杰克·坎菲尔德先生在 1960 年代考入哈佛大学,学习当时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中国历史。这个学士学位真的没什么用。坎菲尔德在加州当了多年的高中老师,看到自己的大半生就这样漫不经心地过去了。到了 1980 年代末,他已经负债 14 万美元,每天靠吃面条过活。在他 45 岁生日那天,他用一张大纸画了一张 1 万美元的大钞票,挂在墙上,盯着它看。
紧盯目标果然奏效:他每次演讲,讲到这一点,都深受感动。“上帝伸出手,拍拍我的肩膀。”西方人把这种东西称为“灵感”,中国人则称之为“心头的祝福”。总之,从那天起,他决定成为一名励志书作家。这本书写完了,大约有100个短篇故事,都激励人们要胸怀大志,有所成就,天天向上。想到祖母给他做治好百病的鸡汤,他把这本书命名为《心灵鸡汤》。
鸡汤哪有八十种?在写了好几本“鸡汤系列”之后,坎菲尔德立刻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与其写出适用于所有人的励志故事,不如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于是就有了《青少年心灵鸡汤》、《父母心灵鸡汤》、《宠物爱好者心灵鸡汤》、《高尔夫球手心灵鸡汤》、阿富汗战火来临时的《远征军心灵鸡汤》,以及伊拉克战火重燃时的《士兵心灵鸡汤》。
6、心灵鸡汤为何渐渐变成贬义词?
早期心灵鸡汤的初衷是通过一些激励人心的语句,鼓励人们激发自己潜在的力量,让人在困难面前努力奋斗,以激励人们。
后来,因为心灵鸡汤的文字精炼优美,又包含一定的哲理,在网络上如涟漪般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不仅阅读心灵鸡汤,也慢慢加入到写心灵鸡汤的行列。但人太多,难免会造成混乱。如今,心灵鸡汤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贬义词。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第一,门槛太低。很多人看过无数的心灵汤文章,但在模仿的过程中,只是模仿其形式,内容可以说是牵强附会、东拉西扯,降低了质量。作者凭着自己的感觉胡编乱造,内容不科学,误导学生。
其次,被很多微博、公众号滥用,背后有无数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扭曲事实,暗中操控,欺骗一批批无知的民众(为什么家长们都喜欢那么多鸡汤文?没错,因为这些营销号就是针对他们的)
第三,跟不上时代。很多心灵汤文章即使内容正确,但并不适用。就好比累了就休息,渴了就喝水,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文章只是加了一些华丽的文字点缀,在今天的科普中,就成了一篇简陋的文字,起不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只能让人觉得尴尬。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心灵鸡汤都是熟人给的,很多都是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闲着没事就喜欢刷微博、刷微信,感受一下他们的存在感。这本身没什么错,但如果他们了解的不多,那就尴尬了。所以很多人会留言说,“你是不是心灵鸡汤看多了?”
最后,国内也有很多名人也在用一些心灵鸡汤来激励人们,包括著名主持人、僧人、作家、企业家等等。社会上也有一些人反对心灵鸡汤,基本都是围绕着逻辑漏洞、引用错误、主观倾向性强、太过浅薄、时间短无法引起读者共鸣等问题。所以心灵鸡汤的内容好不好,见仁见智。读者需要心灵鸡汤的时候,可以读几句,更多的时候应该考虑社会现实,着眼于解决当前和未来的问题。
参考:
1.知乎《为什么有些人喜欢看励志故事?》作者:易谷
2. 心灵鸡汤这一流行词的由来:怀斯的圣灰星期三 111
3. 知乎:“对你来说最有用的励志语录是什么?” 作者:黄博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9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