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香甜的爱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你中招了吗?

(此处已添加圈卡,请前往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在妈妈群里聊天的时候,看到一位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

由于家里经营超市,平时工作繁忙,孩子出生后就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上小学后才接回来。孩子回来后和父母不亲近,让父母心里很愧疚。于是,为了弥补孩子,他们对他有求必应,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几年后,孩子从刚来时的“小绵羊”变成了“小霸王”,稍有不顺就发脾气、摔东西。

家长虽然觉得这样不好,但想想孩子在老家几年受的委屈,也只好忍气吞声。家长的溺爱,让孩子对父母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大,家长没有办法管,只能任由孩子无理取闹……

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母亲_心灵鸡汤家庭

所谓宠溺,就是不管孩子做对了还是错了,都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宠爱孩子。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无原则地纵容孩子做任何事,孩子想要星星,你也会愿意给他月亮。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却越来越不听话,他们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懂事?”这样的家长无疑是失败的,除了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关爱,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甜言蜜语的“暖心”建议。

学会正确爱孩子,走出溺爱误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孤身一人靠捡垃圾为生的老太太,一天在街上看见一个饥饿的流浪男孩,她用自己的饭钱买了一块饼干送给男孩,男孩非常感动,连声向这位可敬的老太太道谢。”

第二天,老太太想起了那个饥饿的男孩,又给他送来了饼干。男孩很高兴,再次向她道谢。日复一日,老太太几乎每天都给男孩送来温暖的饼干。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孩渐渐不再感动,只是说谢谢。后来,他甚至不再说谢谢,只是接过饼干开始吃。他渐渐把这当成了理所当然。

直到有一天,老太太不小心扭伤了腰。那一天,老太太没有给小男孩饼干吃。第二天,老太太一瘸一拐地给小男孩饼干吃。小男孩懊恼地说:“你昨天怎么不给我饼干吃?”小男孩也没问老太太受伤的事。老太太顿时很心疼……

很多时候,当你把别人的好意当成习惯,你可能会像这个小男孩一样,连谢谢都懒得说,甚至把别人的好意当成理所当然。这种“甜蜜的故事”最容易发生在孩子和父母之间。

心灵鸡汤家庭_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母亲

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走向极端——溺爱式教育。现代家庭中很多孩子从出生起就享受着父母、祖父母无尽的关爱,他们应有尽有。整个家庭都围着这个宝贝转,孩子当家里的“老大”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孩子从小就不用操心什么,大人都帮忙打理一切。在他们眼里,世间万物都要为他们安排好。

在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了无数因为过度溺爱而导致的悲惨事故,因此教育家们提出了这样的理论:“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是从身体到心灵,而溺爱伤害则是从心灵到身体。”

正如卢梭所说:“你知道如何让孩子不快乐吗?那就是给他他想要的一切。”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一定要学会正确地爱孩子,坚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保持理性的心态,找到合适的方法,走出溺爱孩子的误区:

1. 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

没有规则就没有秩序,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没有原则,父母就会在爱的蒙蔽下向孩子屈服,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不应该妥协、屈服,而应该坚决拒绝。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心理学教授李美金分享的育儿秘诀。

有一天,李教授的女儿也提出无理的购物要求,被她拒绝后,女儿就开始哭闹。

她态度冷静,不管女儿怎么哭,都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要带女儿回家。

回家后,他一直待在房间里陪女儿,依然无视女儿的哭泣。

最多,我会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泪流满面的脸。

只是静静地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哭,直到她哭得筋疲力尽。

孩子哭了许久之后,看到妈妈没有丝毫放松,就放弃了。

从此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粗鲁的要求。

李美金教授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让孩子们理解她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发生丝毫的改变。

爱孩子的父母会为他们做长远的打算。

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坚守原则,让孩子遵守基本的规则,这样你的孩子将来才会有规则。

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母亲_心灵鸡汤家庭

2.鼓励孩子做家务

防止溺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让孩子通过家务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我家从女儿两岁左右开始就鼓励她参与日常家务劳动:这不仅能提供真正的陪伴,还能促进孩子的精细动作和多感官发育,帮助她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做饭的时候,我会让女儿参与,让她帮忙摘菜、洗菜。虽然她有点笨手笨脚,可能会弄湿衣服,但我们可以在做饭的时候看着她。有时我会让她把菜递给我们,她甚至能帮上很多忙!

有时我不小心把牛奶洒了一地,我就让女儿自己收拾残局,拖地、洗抹布,让她知道有多麻烦,下次处理牛奶时就会小心一点。

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有很多好处。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付出,父母应该用爱让子女学会付出、学会理解父母、学会爱别人。

给孩子精神上的关怀比物质上的爱更珍贵

如今很多父母工作忙,应酬多,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看着自己孤独的孩子,父母自然心疼,于是就会给孩子最好的经济、物质条件,认为这样可以弥补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缺失,弥补自己内心对孩子的愧疚。

然而,这种物质上的爱真的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吗?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爱吗?

最初阶段,孩子可能会感到满足,但过不了多久,内心就会感到孤独:“爸爸妈妈,请多陪陪我吧!”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变得消极,会用各种方式拒绝父母的教育,以引起父母的注意。长此以往,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坏孩子”。

物质的爱是一种空洞的爱,是一种“溺爱”,因为你永远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物质条件,但最重要的是与父母心灵上的亲近,这是物质所无法取代的需求。

心灵鸡汤母亲_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_心灵鸡汤家庭

对于忙碌的父母来说,该如何摆脱“物质放纵”的教育方式?

1. 材料与情感的结合

物质爱只是对孩子的爱的一种表现,情感爱才是对孩子的爱的核心。因此,只有物质爱与情感爱相结合,孩子才能得到最完美的父母之爱。

我的一个好朋友离异,独自抚养女儿。孩子上初中后,朋友开了一家服装店。她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照顾不了孩子。为了弥补孩子的感受,她经常给孩子买小礼物。

当然,朋友觉得这样还不够,毕竟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肯定有很多东西要和父母分享、交​​流,不然孩子就会自闭,甚至误入歧途。可是我这么忙,哪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呢?

后来,朋友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微信上聊天,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但通过手机的联系,她可以了解到每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以及孩子遇到的问题和想法,母女关系也因此更加亲近了。

物质与情感元素的结合方式有很多种,只要父母善于利用外物,就能自然而然地与孩子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2. 睡前和孩子一起读书

虽然父母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情绪,但是晚上睡觉前可以抽出时间为孩子讲睡前故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陪孩子交流,那么孩子肯定会带着遗憾入睡。久而久之,孩子的情感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所以,无论父母多忙,在孩子睡觉前给他们读一本喜欢的绘本,抱着孩子,让孩子在甜美的梦中入睡,孩子自然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灵鸡汤母亲_心灵鸡汤家庭_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

让孩子学会坚强,避免“蛋壳心态”

看到“蛋壳心态”这几个字,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蛋壳心态?很严重吗?

所谓蛋壳心态,又称蛋壳效应,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生理心理疾病,是指儿童的脆弱心理,比如,只听得进赞美的话,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傲慢,内心却脆弱、敏感、多疑。

有些孩子只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会采取极端行为,甚至自杀,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态”,脆弱才是它的本质。

无数儿童心理学家常常告诫家长:“蛋壳儿童的增多,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说白了,蛋壳儿童的根本原因,除了一小部分是先天性格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如今的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以及在安全无趣的环境中养育孩子。

有些父母受的苦太多、太累,所以从来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事事顺从,孩子有要求就满足,不愿意批评、管教,过度的溺爱是造成这种心态的最直接原因。

因此,要想避免孩子出现“蛋壳心态”,就要杜绝溺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到了两三岁时,独立做事的愿望已经很强烈,家长应趁这个机会,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初步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应该尊重他们作为有能力的个体,需要他们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干涉,需要他们自己做决定的事情,父母不应该替他们接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心灵鸡汤家庭_心灵鸡汤母亲_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

2.让孩子体验挫折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初到德国,我住在朋友约翰家。他家住在法兰克福的“富人区”,生活富裕。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基思。在约翰家住了几天后,我发现,一向慷慨捐助慈善事业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非常“吝啬”。

孩子们每个月只能拿到30欧元的零花钱,还要帮忙做家务才能拿到。乔治负责给花园里的植物浇水、翻土、洗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碗、整理房间、逛街、给全家人擦鞋。暑假里,两个孩子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挣钱买书和玩具。

在赚钱的过程中,两个孩子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

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感到很不解,但他们却说:“总有一天,孩子们会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够应对挫折,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加州大学心理学家马丁·沙里曼曾经说过:“预测一个人的成功的一个重要点,就是看他是否能在遭遇挫折之后变得更加勇敢。”

挫折后变得更勇敢的前提是:输得起!孩子成长路上处处都是挫折,每一次挫折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引导孩子输得起,挫折后变得更勇敢,让孩子从容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享受努力后战胜挫折的喜悦!

3.为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名人故事,比如张海迪的故事,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也可以多让孩子看一些励志的动画片,比如我女儿就看过《狮子王》,可以让孩子学习主人公勇于挑战的精神,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

心灵鸡汤母亲_心灵鸡汤家庭_如何做父母的心灵鸡汤

总之,只有不溺爱孩子,孩子才能打破脆弱的“蛋壳”,在杜绝溺爱的同时,让孩子学会坚强,孩子自然就不会感染所谓的“蛋壳心态”。

我们应该温柔地爱孩子,但绝不能溺爱孩子。我们不会护着孩子一辈子。我们有一天会老,孩子有一天会长大。不溺爱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拥有自己独立而精彩的人生。

关注【涵妮妈妈育儿经】,在这里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帮你解决育儿难题,如果你有好的育儿心得和体会,欢迎一起分享,让我们科学育儿,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儿有道的好妈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140565.html

学得好的孩子,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上一篇 2024-05-27
大张伟老师行走江湖多年,段子无数,吐槽功力炉火纯青
下一篇 » 2024-05-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