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还有谁还记得,老版的三国演义于1994年大年初一首播,央视春晚结束后,半夜播放了三集。那时,我父母的房间里只有一台电视。起初,爸爸饶有兴趣地和我一起观看。后来,我在他雷鸣般的鼾声中看了最后两集。
当时的感受,首先是主题曲。声画一出,仿佛东坡江水东流,历史的浩荡与沧桑令人难以抗拒。杨洪吉老师的声音真是绝配。
里面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很有代表性。曹孟德略显得意地摇头,关二爷得意地捻着胡须,三爷敲鼓时睁大了眼睛……不仅人物写实,画风也很一般。性别。例如,京剧强调角色出现时有“幸运奖金”。当一个角色出现时,雷雨般的声音响起,“好!”
要知道,在此之前,我对《三国志》中人物的感知完全来自于下面这张挂在我家墙上多年的年画。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喜欢《三国志》,谈起它就像是珍宝。他们向我指出了这一点。他们三人用的是什么武器,胯下骑的是什么马……(当时我最好奇的是关羽的马为什么尾巴打结,这是不是和关羽的马很像)红军穿绑腿是为了提高战斗力……)
传统文化的影响确实深入骨髓。我们的祖先有经典、有规矩。这种根植于千年传承的皈依感,可以让你不至于因为当下的困难和落后而抛弃你。信仰和忠诚。
我已经走得太远了,回来吧。当时我一看,就觉得头晕。活在纸上意味着什么?它可以与非语言文字相比较吗? ——这种头晕只能和第一次看不适合小孩子的电影相比:)))
这部剧真是太幸运了。就像三国时期英雄云集一样,一大批演员也应运而生,共同撑起了经典版的三国。唐国强的诸葛,与儒生斗智斗勇,代表了早期的羽扇丝巾精神,五尺长的秋风代表了后期的奉献与疲惫。曹操鲍国安,确实相貌矮小,却野心勃勃,奸诈狡诈,英勇善恶。也尊重;卢树铭饰演的关羽,双目微闭,寒光直射,善待将士、傲视士大夫的形象生动传神,着实令人惊叹。这群人似乎不是演员,而是穿越时空的真人。他们已成为榜样。如果以后谁来演这些角色,大家的评价标准将是“像不像陆漱溟”,而不是“像关二爷吗?”
但遗憾也有很多:
非主角由多名演员扮演,差异很大,必须使用字幕来区分。但那些非主角的演员其实都是著名的“人物”,比如张赫。只是演员们长得不太像,就连胡子的形状也完全不同。这是谁?我对张郃有很深的认同感,主要是因为小时候父亲经常开玩笑说关羽是山西人,张飞是涿州人,赵云是真定人,只有张郃才算老乡乡下人。张郃也很厉害。比如他被这个打败了,被那个打败了,最后被诸葛亮的安排射死了——打他的人都是好人,所以他也好,哈哈。
我觉得这个遗憾是《三国志》最大的遗憾。除了《三国志》的出色之外,还不能仅仅视为几个核心人物的出色刻画。历史如大海,英雄如浪。真正看三国志的人,往往不仅喜欢某个核心人物,还喜欢某个“二线人物”,比如张辽、孙策、太史慈、周泰、黄忠等。描述这些人物时的努力。
比如,申配虽然被说是专一但愚笨,但申配临死前,刽子手却喊道:“我主在北方,别让我面朝南方死!”他向北跪下,揪着他的脖子,砍了剑。读来让人落泪。曹操道:“河北义士何其多!可惜袁家不能用!若能用,我们才敢正视此地!”
还有我最喜欢的太史慈,他对母亲极为孝顺,武功高超,与刘备三兄弟有过往来。他简直就是另一个赵云。不幸的是,他太幸运了,临终前喊道:“人生于乱世,当扛三尺剑,立不朽功,达不到目的,就死!”这句话可与孟德的“烈士晚年志存高远”相提并论。据说原话是:裴松之在《武术注》(可能是魏昭等人所写)中引用了太史慈的遗言:夫君在世时,当携七尺剑登天。皇帝的等级。如果你不遵循你目前的野心,你就会死!我认为小说的修改更加凸显了野心失败的英雄气概。他在小说中称赞:“立志忠孝,乃东莱大文士”。其名昭元赛,弓马震军。北海赏赐之日,神亭正处于激战之中。他在临终之际,讲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并与我们古往今来的人们共同哀悼。这首诗我一直背在心里——这些人物,由于预算和时间的限制,无法一一详细描述,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不重要而说不重要绝对是亵渎。
其次,打斗场面太笨拙,以至于很多高潮戏都让人高潮不起来。比如三位英雄打吕布,赵云长半坡,张飞打马超,总感觉有点别扭。 《老三国》在表现赤壁火烧等大场面时,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气势磅礴,布局严密。但说到武侠剧,就有点笨拙了。我只能用人物的表情、马蹄的翻滚、对白来“衬托”整个场景。确实是美中不足——让我想起了《水浒传》里描写的:“来来去去,四臂纵横,八马蹄乱。”关漳、张家界敌军数千,如果场面表现得不生动,终究会不尽如人意。曹操说袁绍有文采,必须用军事谋略来帮助他。可惜的是,老挝三国在文事上精明,在军事谋略上却不足。
这两个遗憾后来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弥补。我们请戴敦邦老师把所有人物的肖像都画出来,然后让他跟着画。我们请了袁家班来练武。林冲的枪、鲁智深的禅杖、武松的棍、李逵的斧、燕青的拳,真正做到了“以武术动作塑造人物性格”。但水浒终究是水浒,三国是三国。遗憾终究是遗憾。有时我会想,如果之前的演员阵容能用《水浒传》中的武工队,辅以现在的CG技术来翻拍《三国志》,该多好啊。 ——但这只能是幻想,现在只剩下小鲜肉了。
如果我还有遗憾的话,我说出来人们可能会不同意。我认为人物的对话有时是文言,有时是白话,而且在某些场景中两者之间的过渡相当生硬。尤其是对于那些熟悉原著的人来说,当他们脑海中的台词是“这是什么?”突然听到“What is it?”,总感觉像是电视剧里的东西。
最后,片尾曲也非常经典。片头主题曲是杨慎的作品,也是《三国志》原创作品。但片尾曲是现代人写的,很有针对性,也很罕见。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古文,所以有一个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即使你能用现代文字写出传统文学的意思,有时也比直接用古文写出来还要困难。更重要的是,作者是一位女性。这种深远而沧桑的历史感,只有慷慨的作家才能承担。作者王健为94版《三国演义》创作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插曲《卧龙曲》、《此弓》、《人民安危》世界太平了》、《水歌》、《为诸葛哭泣》以及《貂蝉已跟随》《微风去》等经典歌词。王健说,她在45天里改了6次片尾曲,写了3稿,现在都能背下来。王健还开玩笑说:“我最近才知道,有人说不要找女作家写《三国演义》的歌词,如果我当时知道的话,我就退出了。”据说当时毛阿敏曾经看到过,坚定地表示一定要唱这首歌,后来也成为了经典。
确切地:
从大江东去到冲浪沙,有沧桑和财富。
英雄已逝,子孙徒哀。
忆曾闻桥下笛声,劝君莫指玉瑕疵。
微笑在这个世界上是很少见的。世尊将手中的花全部收了起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sanguo/20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