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性

《心灵鸡汤》读后感600字_心灵鸡汤读后感300字_鸡汤读后感大全集

我经常参加上海的教师培训和选拔。有一个问题让我很着急:无论是特级教师的考核还是基地生的选拔,从书面表达和访谈来看,教师最缺乏的不是教学技能。技能,但想法和批判性思维

关于批判性思维,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批判性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这一选题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研究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的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应该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我们不需要从圣人孔子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也培养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国民经济能如此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比如为“辽宁”号航母研制舰载机的罗阳,全身心投入我军、海洋。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的脊梁吗?因此,我们不能怀疑一切,否定自己。失去了传统,就失去了中国的命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有目共睹。在此背景下,中国当然必须开放,而且开放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开放的深度也会越来越深。前进的路在哪里?去思考。我们的祖先很了不起,“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借鉴古代,赋予它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发展生命。所以我觉得,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思考如何走出去;从国内来看,我们要在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常态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 。

为什么要深化教育改革?应该说这些年我们的老师真的很辛苦。什么是基础教育教师?四个字——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一生都是一名教师。我没有一技之长,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到现在为止,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的:我们既需要个人发展,又需要共同价值观;我们需要服务社会、服务集体,个人需要发展;我们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但更需要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充满悖论的困境中向前发展的。那么,原有的一些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呢?看来他不太适应。我想起多年来一直教给学生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不过,我现在恐怕仍然相信:思考就是力量!

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思考全球人类利益、人类未来、人类生存等问题,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就教育而言,小到一个学校、一个老师,都非常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思维,如何转变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只有思想才有力量,这是时代的需要。为什么?因为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加接近正义和公平。公平永远在路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正义亦然。研究就是面对复杂的情况,让我们的判断能够尽可能正确、公正,更接近正义,更接近公平,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接近真相。

其次,我们必须考虑研究批判性思维的思维领域。

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应放在如何提高中小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背景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我们也需要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争”就充满了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教的结合体。文化可以通过批判和融合来传承,然后再批判和融合。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批评是非常有力的。比如明代大儒王阳明也批评过朱熹这样的儒家大师级人物。我觉得我们在教育领域提倡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主要是让孩子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有这样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最核心的能力。必须从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领域来考虑。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人的宏观哲学思想非常突出,那就是天人合一。归根结底,易经分为阴阳两部分。西方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神的世界,一个是人的世界。他们的权威思想就是圣经,神说了算。这种统一、绝对的思想造成了中世纪的黑暗。然后是文艺复兴,以人为本,解放了人,然后出现了科学。

我们常常是二元论的。没有单一性,也没有复数性。汉代“废百家,独尊儒术”。道教的多元思想消失了。道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比西方人更早出现“wu”字——“无为”的“wu”。 “做某事和不做某事”和“做不做某事”都很棒。 “做某事”我们思考很多,但“做不该做的事”也很重要,体现的是“无为”。西方科学出现后,提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没有形式逻辑,就根本没有物理和化学。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实验​​科学——经验证据。谁说这不起作用,谁都可以提供证据。我们只需“拍拍头”、“差不多了”就可以了。当我参加一些教师培训和评审时,我发现很多老师上课时在形式逻辑上存在很多漏洞,无法自圆其说。因此,概念的定义、形式逻辑的思维、辩证逻辑的思维缺一不可。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运用演绎思维,很少运用归纳思维。有演绎和归纳两条路径,归纳是从具体到一般,演绎是从点到面。现在报刊杂志上针对中学生的文章多是类比,少归纳,缺乏推理,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批判性思维必须在掌握真实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不然怎么能批评呢?批评某事?批评不是否定。批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好的东西,克服缺点。思维方法确实需要突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就能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

第三,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记得1985年夏天,我们在北戴河参加了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审查。那一年,高考语文科目首次引入标准化试题。当时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人是任继玉的妻子冯仲云教授(作家,宗璞的妹妹)。当她拿到试题时,她说:“这是什么?我什么也做不了。”当时的试卷是ABCD,有很多选择题,勾选,交叉。时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张副校长参与了提案。我说:张老师,这种标准化试题一出来,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就会被毁掉,至少会危害三代人。他说:“玉姐,不行,你做得不好,顶多害了一代人。”教育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说到教育,一代人就是第三代,第三代有时就是第五代。当时我觉得这类试题似乎追求客观公正,但不知道今后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该如何教学。广东是试点地区。我去广东开会,语文教研人员告诉我:“于老师,这个学生连文章的大意或者段落的大意都概括不了,他可以只能检查和交叉。”直到今天,这些缺点仍然存在。正在逐渐改变,但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命题老师也花了很多心思。

我的一个学生是《解放日报》的记者。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当她做练习并写下“水很活泼”时,老师给了她一个十字。妈妈说:“你说得对,别改。”孩子坚持要换,还因为被扣了两分而哭了。妈妈无奈,只好让他按照标准答案改。这样虽然花费了两分,但却毁掉了孩子的气场。 “水是很活泼的”这句话说得好。虽然孩子不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但他的观察和感受却是那么生动!我们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无意中杀死了它。

基础教育伴随人们一生。我说我这辈子要做一名老师,基础教育对我来说是莫大的福气。我写文章的时候一般不打草稿,这是我高中语文老师教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时,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必须澄清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好事,但不能随意贴上标签。

这里我提两点:

首先,当我们谈论思维时,我们必须将思维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20世纪80年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要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来准确表达的。这一点不容忽视。我们是语文学科,不是专门训练思维的学科。还应该看到,当前的课程改革已经从立体目标向核心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总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层面;第二,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无论是批判性思维还是整体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能力一定是思维的发展。促进其发展,语言教育本身就是思维发展的教育;三是审美与创作;四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我们要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把“二十四孝”、“弟子规”的糟粕散播到学生心中。语文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必须与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次,要有证据。不管是好是坏,都要实事求是,有证据。有了证据,我们就可以用事实和例子来说话:为什么是对的,我在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能达到什么水平,有什么样的表现我可以在另一所学校取得成绩。怎么样,等等。另外,在教授批判性思维时,切不可绝对化。它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不断有新的发现。希望以这种思维方式为切入点,能够突破语文教学的现实困难,开辟新的天地。

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于党旭老师的《中学生专题读物》系列即将出版,请我写序。我有幸提前阅读了它,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敬意。在急功近利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坚持钻研高中阅读教学十几年,做出切实的改进,让学生真正受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读书是一种智力锻炼。阅读现代人的书籍,可以与同时代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读古人的书籍,可以继承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收知识分子、思想家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它是青少年学生获得真正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他们的精神发展。有人判断:一个人的读书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这句话意义深远,千真万确。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育生不育人、读书不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讲的是素质教育,做的是应试教育,崇拜分数;他们谈论阅读的重要性,他们练习基于问题的策略,他们像神一样崇拜考点。在功利主义氛围浓厚的情况下,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毅力和仁心。

一是要勇于面对学生阅读现状的现实。虽然上海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三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但事实上远非如此。有的学生只看摘录,不看书就做题。教材的阅读量也有限,每册只有六万到七万字。文化积累如何来自阅读贫困?愿景从何而来?我在哪里可以看到它?中国人的识字能力从何而来?阅读量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方式也令人堪忧:低水平重复、在文字表面舞动的“浅阅读”、考试衍生的机械化阅读模式等。 ,不但无益于滋养学生的心灵,反而有意无意地产生负面影响。于党旭老师对此深有体会。他从思辨性阅读入手,改进阅读教学,解决了高中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打破了阅读的刻板印象,开辟了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这需要时间、精力和智慧。如果没有十年的努力和坚持,很难看到成果。

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读书什么、怎样读书,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影响着人的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气质、知识、向善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完善。因此,于党旭老师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出发,以思辨阅读为切入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阅读优秀论文。散文是作者思想基础和文化背景的生动体现。文字特色鲜明,大小能掀起波澜,千言万语能掀起风暴。学生坚持阅读作品,心灵在受到思想穿透力冲击的同时,思维方法也得到锻炼。 ,也享受激浊升清、正清本源的快乐。

二是读经典。经典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精华。自然的魅力、社会的神秘、生命的密码、人生的智慧都蕴含在它的文字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都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想象。为了启发学生,组织学生实际读几本经典,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静下心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来来回回几遍,从中汲取营养,滋养灵魂。中学阶段,以此作为人生的基础,了解社会,思考人生,追求高尚,渴望理想,接受终生教训。

三是读《光阴万字》。徜徉在精美的“心灵鸡汤”式美文的阅读中,学生的写作不仅容易千篇一律,而且更容易目光狭隘,胸中没有时代的精彩,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欣赏和滋养。精选《时光万字》组织学生朗读,数百万字的精品文章进入学生的眼睛和心灵。他们的文化视野大大开阔,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

四是读古典诗词。优秀的古典诗词不仅是词句精炼的高标准,而且表达了生活的真实本质、人性的真实本质。带领学生走进这座宏伟的宝库,他们会从奔腾的想象、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思想和音乐语言中感受到优雅、感动、鼓舞和力量。诗歌就像种子一样,具有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词破土而出后,就会与芬芳的空气融为一体,长久地弥漫在大地里。于党旭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不仅要传达文字抒发情感,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进入“理”,以“理”的考量突破个体“情”的局限性。批判地阅读古典诗歌会给你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和精神体验。

阅读著作有四册,光是选书就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只有阐述才能有所保留,筛选和排除必须有洞察力、有洞察力。不仅作品本身要多方面反复比较、权衡,更重要的是高中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在需求,以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放尺子。我们既要尊重今天学习的现实,又要展望明天快速发展的需要,打下几块坚实的基石,让学生今天走得稳,明天阔步前进。这种十几年坚持不懈的读书实践,支撑着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渴望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

这种阅读教学的提升,一扫“我告诉你做”的陈词滥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例如,论文后的评论是师生共同学习、探索、争论的产物;编写经典阅读指南,让学生分享阅读智慧和老师生活;现在的阅读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写总结。写读后感想,写评论,还写一篇5000字的“当前评论”。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文章宏观观点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文章附有“阅读要点”,供师生共同阅读。感悟与创造。至于诗集批判性阅读的指导,则是老师和工作室学生的共同创作。学生要读书,提高读书的数量和质量,青年教师要多读书,带头做表率,做“腹中有诗书”的人。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和珍品,都具有巨大的神奇力量。如果你亲近他们,热爱他们,人就会改变自己,灵魂就会变得灿烂,语言就会变得优雅。不说别的,光是读这四册,你就能感受到每个班的高中生都在用心阅读,用心思考,用心表达。每一个生命都在进步、成长,扫尽世间的庸俗。气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

希望与书籍相伴的美丽风景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7572.html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部畅销的人生寓言故事
« 上一篇 2024-10-1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铸就我倔强意志的精神食粮
下一篇 » 2024-1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