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介绍:
我经常参加上海的教师培训和选拔。有一个问题让我很着急:无论是特级教师的考核还是基地生的选拔,从书面表达和访谈来看,教师最缺乏的不是教学技能。技能,但想法和批判性思维。
”
人物介绍
于毅,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副主任。 、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主任。董事长等职务。
关于批判性思维,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当前教育亟需转变思维模式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的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
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不需要从孔子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也培养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比如为“辽宁”号航母研制舰载机的罗阳,全身心投入我军、海洋。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国的脊梁吗?因此,我们不能怀疑一切,否定自己。失去了传统,就失去了中国的命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有目共睹。在此背景下,中国当然必须开放,而且开放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开放的深度也会越来越深。前进的路在哪里?去思考。我们的祖先很了不起,“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就是在借鉴古人的东西,赋予它们时代特征,赋予它们新的发展生命。所以我觉得,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思考如何走出去;从国内来看,我们要在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常态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 。
为什么要深化教育改革?应该说这些年我们的老师真的很辛苦。什么是基础教育教师?四个字——做好吃苦的准备。我一生都是一名教师。我没有一技之长,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
到现在为止,很多事情都是矛盾的:既要发展个性,又要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又要发展个性,又要分享共同的价值观。既要服务社会、服务集体,又要发展个人;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又要有创新精神。能力。
我们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充满悖论的困境中向前发展的。那么,原有的一些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否适应这样的要求呢?看来他不太适应。我想起多年来一直教给学生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不过,我现在恐怕仍然相信:思考就是力量!
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思考全球人类利益、人类未来、人类生存等问题,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就教育而言,小到一个学校、一个老师,都非常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思维,如何转变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只有思想才有力量,这是时代的需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加接近正义和公平。公平永远在路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正义亦然。研究就是面对复杂的情况,让我们的判断能够尽可能正确、公正,更接近正义,更接近公平,更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更接近真相。
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我们也需要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争”就充满了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教的结合体。文化可以通过批判和融合来传承,然后再通过批判和融合来传承。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批评是非常有力的。比如明代大儒王阳明也批评过朱熹这样的儒家大师级人物。我觉得我们在教育领域提倡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主要是让孩子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有这样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最核心的能力。必须从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领域来考虑。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完全不同。中国人的宏观哲学思想非常突出,那就是天人合一。归根结底,易经分为阴阳两部分。西方分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神的世界,一个是人的世界。他们的权威思想就是圣经,神说了算。这种统一、绝对的思想造成了中世纪的黑暗。然后是文艺复兴,以人为本,解放了人,然后出现了科学。
我们常常是二元论的。没有单一性,也没有复数性。汉代“废百家,独尊儒术”。道教的多元思想消失了。道教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比西方人更早出现“wu”字——“无为”的“wu”。 “做某事和不做某事”和“做不做某事”都很棒。 “做某事”我们思考了很多,但“做不该做的事”也很重要。那“无”就体现出来了。
西方科学出现后,提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没有形式逻辑,就根本没有物理和化学。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实验科学——经验证据。谁说这不起作用,谁都可以提供证据。我们只能“拍拍脑袋”、“差不多了”。当我参加一些教师培训和评审时,我发现很多老师上课时在形式逻辑上存在很多漏洞,无法自圆其说。因此,概念的定义、形式逻辑的思维、辩证逻辑的思维缺一不可。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运用演绎思维,很少运用归纳思维。演绎和归纳有两种方式,归纳是从具体到一般,演绎是从点到面。现在的报刊杂志上针对中学生的文章,多是类比,少归纳,缺乏推理,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是很大的障碍。
批判性思维必须在掌握真实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不然怎么能批评呢?批评某事?批评不是否定。批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好的东西,克服缺点。思维方法确实需要突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了这样坚实的基础,就能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
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记得1985年夏天,我们在北戴河参加了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审查。那一年,高考语文科目首次引入标准化试题。当时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人是任继玉的妻子冯仲云教授(作家,宗璞的妹妹)。当她拿到试题时,她说:“这是什么?我什么也做不了。”当时试卷上有好几道ABCD选择题,上面有勾号和叉号。时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张副校长参与了提案。我说:张老师,这种标准化试题一出来,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就会被毁掉,至少会危害三代人。他说:“于姐,你不能这样做,如果你做得不好,最多会害了一代人。”
教育从来不是一代人的事。说到教育,一代人就是第三代,第三代有时就是第五代。当时我觉得这类试题似乎追求客观公正,但不知道今后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该如何教学。广东是试点地区。我去广东开会,语文教研人员告诉我:“于老师,这个学生连文章的大意或者段落的大意都概括不了,他可以只能检查和交叉。”时至今日,这些缺点仍然存在。正在逐渐改变,但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命题老师也花了很多心思。
我的一个学生是《解放日报》的记者。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当她做练习并写下“水很活泼”时,老师给了她一个十字。妈妈说:“你说得对,别改。”孩子坚持要换,还因为被扣了两分而哭了。妈妈没办法,只好让他按照标准答案改。这样虽然花费了两分,但却毁掉了孩子的气场。 “水是很活泼的”这句话真是太好了。虽然孩子不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但他的观察和感受却是那么生动!我们在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无意中杀死了它。
基础教育伴随人们一生。我说我这辈子要做一名老师,基础教育对我来说是莫大的福气。我写文章的时候一般不打草稿,这是我高中语文老师教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实践研究时,必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必须澄清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好事,但不能随意贴上标签。
这里我提两点:
首先,当我们谈论思维时,我们必须将思维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20世纪80年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要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来准确表达的。这一点不容忽视。我们是语文学科,不是专门训练思维的学科。还应该看到,当前的课程改革已经从立体目标向核心能力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的总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层面。
二是思想的发展和提高。无论是批判性思维,还是整体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一定是思维的发展。促进其发展,语言教育本身就是思维发展的教育。
三是审美与创作。
四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必须与这四个方面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次,要有证据。不管是好是坏,都要实事求是,有证据。
有了证据,我们就可以用事实和例子来说话:为什么是对的,我在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我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能达到什么水平,有什么样的表现我可以在另一所学校取得成绩。怎么样,等等。
另外,在教授批判性思维时,切不可绝对化。它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不断有新的发现。希望以这种思维方式为切入点,能够突破语文教学的现实困难,开辟新的天地。
如何帮助孩子转变思维?
读书是一种智力锻炼。阅读现代人的书籍,可以帮助你与同时代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阅读古人的书籍,可以继承古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可以享受或吸收知识分子、思想家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它是青少年学生获得真正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发展。有人判断:一个人的读书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这句话意义深远,千真万确。
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育生不育人、读书不读书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讲的是素质教育,做的是应试教育,崇拜分数;他们谈论阅读的重要性,他们练习基于问题的策略,他们像神一样崇拜考点。在功利主义氛围浓厚的情况下,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毅力和仁心。
一是要勇于面对学生阅读现状的现实。虽然上海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三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但事实上远非如此。有的学生只看摘录,不看书就做题。教材的阅读量也有限,每册只有六万到七万字。
文化积累如何来自阅读贫困?愿景从何而来?我在哪里可以看到它?中国人的识字能力从何而来?阅读量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方式也令人堪忧:低水平重复、在文字表面舞动的“浅阅读”、考试衍生的机械化阅读模式等。 ,不但无益于滋养学生的心灵,反而有意无意地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要从思辨性阅读入手,改进阅读教学,解决高中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打破阅读定型,开辟阅读教学新局面。
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读书什么、怎样读书,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影响着人的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品格、气质、知识、向善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完善。因此,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出发,以思辨性阅读为切入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阅读优秀论文。散文是作者思想基础和文化背景的生动体现。文字特色鲜明,大小能掀起波澜,千言万语能掀起风暴。学生坚持阅读作品,内心受到思想穿透力的冲击,思维方法得到锻炼。 ,也享受激浊升清、正清本源的快乐。
二是读经典。经典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精华。自然的魅力、社会的神秘、生命的密码、人生的智慧都蕴含在它的文字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都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无尽的想象。为了启发学生,组织学生实际读几本经典,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要静下心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来来回回几遍,从中汲取营养,滋养灵魂。中学阶段,以此作为人生的基础,了解社会、思考人生、追求高尚、渴望理想、接受终生教训。
三是读《光阴万字》。徜徉在精美的“心灵鸡汤”式美文的阅读中,学生的写作不仅容易千篇一律,而且更容易目光狭隘,没有时代的精彩,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欣赏和滋养。精选《时光万字》组织学生朗读,数百万字的精品文章进入学生的眼睛和心灵。他们的文化视野大大开阔,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
四是读古典诗词。优秀的古典诗词不仅是词句精炼的高标准,而且表达了生活的本色、人性的本色。带领学生走进这座宏伟的宝库,他们会从奔腾的想象、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思想和音乐语言中感受到优雅、感动、鼓舞和力量。诗歌就像种子一样,具有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词破土而出后,就会与芬芳的空气融为一体,长久地弥漫在大地里。
这种阅读教学的提升,一扫“我告诉你做”的陈词滥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例如,论文后的评论是师生共同学习、探索、争论的产物;编写经典阅读指南,让学生分享阅读智慧和老师生活;现在的阅读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写总结。写读后感想,写评论,还写一篇5000字的“当期文章评论”。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文章宏观观点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理解、共同创造。学生要读书,提高读书的数量和质量,青年教师要读书,带头以身作则,做“腹中有诗有书”的人。
古今中外的佳作、珍品,都有着巨大的神奇力量。如果你亲近他们,热爱他们,人就会改变自己,灵魂就会变得灿烂,语言就会变得优雅。不出意外,光是读完这四册,你就能感受到每个班的高中生都在用心阅读,用心思考,用心表达。每一个生命都在进步、成长,扫尽世间的庸俗。气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希望。
希望与书籍相伴的美丽风景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