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灵物语 >

科学研究揭示:常发鼓舞名言者的认知水平竟低于平均水平?

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励志语录的人都是什么样的群体?

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戈登·彭尼库克最近领导的一项认知心理学实验专门回答了这个问题。该团队对845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在脸书和推特上发布励志语录的人更有可能相信宗教、超自然现象或阴谋论,相信非凡之人能做的事情。他们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但他们大概没有想到,这样的研究结论,近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引发了一阵传播热潮,包括一些学者也纷纷转发。

虽然对心灵鸡汤或成功励志的调侃绝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但在他们看来,这次终于从科学家那里找到了事实证据。科学意味着严谨的逻辑和正确的结论。如此一来,在这样的论调之下,那些乐于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心灵鸡汤的“大妈们”等被贴上标签的群体,就因为智商低下,更容易被这些话语所吸引和欺骗。

不过,在解读这个公众讨论现象之前,我想提一下滑铁卢大学的这项研究。

其研究方法是认知心理学中经典且最常见的实验方法,测试对象为招募的845名志愿者。但事实上,这样的寻找研究对象的方法可能会遗漏更大、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很难想象这样的招募能找到那些同样喜欢这些励志名言但在世俗眼中被视为经济或文学精英的人。这些人的智力和智商不低,甚至可能高于一般民众,他们更善于挖掘和利用资源,为个人成功铺平道路。一个科研团队显然不可能邀请他们。

当然,这绝不是说实验方法总是有这样的缺陷。作为一套在研究程序上最接近自然科学的方法,它的逻辑性和可证伪性有时比社会科学的其他方法更有说服力。但它更擅长观察认知、身体或神经等个体因素,宏大的社会经济结构并不是它的专长。如果研究者去Facebook或Twitter页面仔细观察,将视野拓展到不同的群体,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种局限性,人们在讨论中国社交网站时,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在那些热衷于分享和传播心灵鸡汤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商人、企业高管或娱乐明星。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讨论心灵鸡汤时,不仅会提到阿姨或长辈,还会提到他们的上级或私营企业老板。这些群体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中上阶层,很难说他们也是智商较低的。

如果这不是智力低下,那是什么?

多年来,围绕这个话题的公众讨论,不是关于智力,而是关于批判性思维。人们认为心灵鸡汤只看到想象中的美好,是一种意识盲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思考和反思的能力。正如“长相”或“丑人”的逻辑一样,他们选择了“智力”这个远比“批判性思维”讽刺意味更浓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我认为,把批判性思维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或许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下一步。

心灵鸡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非常流行,一些作家、诗人也纷纷涌现,成长为当时的名人。那个年代,中国的社会空间刚刚从高度集中的体制中解体,集体主义随着城市单位、农村合作社的解体而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爱情、浪漫或事业等对个体生活的关注。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事实上,它们也成为动员和激励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资源,并最终在那一代人身上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空间不断扩大,民众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诉求,包括通过言论批判性地看待问题,监督地方行政和执法。这样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显然不是市面上的心灵鸡汤所能满足的。不过话说回来,心灵鸡汤在古今中外,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过。或许在未来,它会回归到另一种常态,既不受人欢迎,也不被人鄙视。但这可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社会能在公众参与中成长起来。到那时,批评将是一件常态,不再具有瞧不起心灵鸡汤的道德优越感。

作者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4004.html

遭遇挫折时,我们是否应该感激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
« 上一篇 2024-08-24
老师的修为和境界:从服装到教养,尽显真诚与尊重
下一篇 » 2024-08-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