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走进小学课堂
我对积极心理学产生兴趣很多年前,都是基于我对心理学的广泛兴趣,闲暇时随便翻阅,多年后当做心灵鸡汤喝。几年前,在系统思考课堂活动设计时,读了几本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的体验式活动设计丛书,感受到了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系列活动的独特魅力。我开始从教育者的角度思考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进小学课堂》这本书是我在搜索积极心理学系列时偶然发现的一本书,买来之后就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作者奥格雷迪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更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育家。在《积极心理学进小学课堂》中,她力图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渗透到小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原理、好处和方法,还阐释了课堂学习中学生大脑活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她还从情感学习、积极力量学习、友谊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成功的学习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技巧,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非常佩服作者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完美地转化为具体的小学课程目标和各种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于对积极心理学感兴趣的一线教师有非常直接的学习价值。更佩服作者“从回顾情绪学习开始,包括它的哲学和心理学根源,从寻找情绪调节的黄金法则到寻找实现儿童潜能的自我,再延伸到教育神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积极心理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如此全面的理论背景,为读者呈现了简明生动的实践指南,让我们轻松理解基于教育脑科学的核心概念,强有力的科学论据让我们理性地理解“大脑如何产生感受并影响儿童的思维和行为,脑岛中的神经元如何引导我们体验共情并帮助我们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前额叶如何成为大脑的‘巡逻员’(监视器)等”。
关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分类原则,作者在前言中是这样介绍的:“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没有不良的行为,只有糟糕的情绪调节和不充分的积极力量。基于此,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分类。这一目标分类提出的基准、指标、方法和技巧,既可供小学课堂经验丰富的教师使用,也可供新手教师使用。如果有些教师以前曾使用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我希望本书能进一步印证它们……”
作为一名有着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虽然此前我并没有刻意去掌握和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但读完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意间运用了积极心理学的诸多“原理”。我知道,任何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背后,必定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可惜的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对各类教育理论缺乏深厚的储备。后续的“补课”往往是遇到问题时追问,或是阅读中偶然“偶遇”,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因此,人们在实践中往往依赖“随心所欲”的感性经验,与实践前已经有系统的理论背景的人相比,这种实践经验在体系建构和深度反思方面存在着“先天缺陷”。
这就是现实,没必要、也不能“自轻自贱”,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补充能量,继续阅读、吸收。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篇读书笔记从第三章《小学课堂积极心理学教育目标的分类》开始,这是对我感触最深、与我目前个人思考项目关系最密切的一章。
循着过去的影子,我们迈向未来,一路的经历有欢笑有悲伤,有甜蜜有苦涩,滋味犹如鱼儿饮水。
积极心理学教育目标的分类
为了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先将本章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了整理。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是建立积极心理学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作者将教育目标的分类融入到一门情绪素养课程中。这门课程就是以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为基础的,它的首字母缩写是PERMA(积极情绪、积极参与、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完整的描述见思维导图。作者将这五个目标与儿童成长需要的关系描述如下:
孩子们需要学会欣赏和利用他们的积极情绪来形成他们的善行。当孩子们培养积极的情绪、观点和态度时,他们可以建立力量,使自己远离挫折和失败;调节阻碍他们学习、社交和个人幸福的负面情绪;在任何环境中掌控自己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使用特定的技术来教导人们克服障碍并在学业和社交生活中取得进步所需的内在力量。
友谊教育为孩子们形成和维持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了基础......通过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善良和同理心,并在课堂内外与他人建立有价值的联系......
有意义的教育就是将课堂从一个枯燥的机械学习的地方转变为孩子们喜欢学习相同知识的地方。
成就教育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道德规范感到自豪,因此孩子会同样重视过程和结果,即使努力之后失败了,孩子也会储存积极的情绪和优秀的力量。
以上观点充分诠释了作者对于积极心理学教育目标的分类基准。
第一个基准是获得积极情绪。孩子们学会通过有意识地选择使用策略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
第二个基准是美德,它帮助孩子们发现和实践参与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卓越优势。
第三个基准是友谊。孩子们用积极的情绪和力量来建立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情绪的孩子更有可能发展和维持良好的友谊。
第四个基准是有意义的学习。这样,孩子们在学习中会更有情感投入,全身心投入其中。孩子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积极情绪和优势与学习联系起来,把学习从枯燥、死记硬背的固有概念中解放出来,变成另一种方式。即使内容不变,孩子们也会更愿意学习,因为他们与学习对象有了情感上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尤其是在情感生活中,从而使所学知识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所教授的意义与实践智慧同义,即当我们既有意志又有技能时,对成功的渴望。实践智慧的意愿就是对卓越的渴望,因为我们将所学知识与我们的感受、优势、人际关系和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最后一个基准是拥有对个人产生巨大影响的积极成就。这是控制情绪和激发卓越力量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合作、知足、自信、顺从、快乐和内心的平静……对于成功来说,内在的情感卓越(如果破碎)比创造力等认知品质更重要。
阅读体验
———经过反复阅读和体会,我发现这五个维度是每个单向维度的目标,同时五个目标之间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能量圈。从情感到成就,确实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层次趋势,但并不是“单行道”。在上述五个方面中,自身的天赋和成长环境可能使得某些方面在一开始比较突出,某些方面比较薄弱,但相对突出的方面会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挖掘,自然会促成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仔细阅读作者对每一个基准的定义,以及与之对应的下级指标,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我们只模糊地知道它很重要,却不知道该如何实施的情感教育,突然变得有形、具体、系统、全面。这就是让我“着迷”的地方。大家一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些理论著作看似非常正确、鼓舞人心,但具体实践却没有明确的指导方法。教师们想要实践这些理念时,往往找不到路径,摸不着层次。一方面,我们可以责怪一线教师对理论理解不够透彻;另一方面,这些理论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有没有为实践者搭建起实践模型?有了脚手架,实践者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透。这种经过实证提炼的西方观点,确实更容易理解。
前几天,我也埋头阅读一个专门的理论,甚至花了原价十倍甚至二十倍从网上买了一些与该理论相关的绝版书(图书馆的书),但越读越觉得迷茫,在一本书上对某个问题没有理解清楚,在另一本书上对同一个问题还是遇到了同样的困惑。这其实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盲区”。
由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应用理论?”就是那些基础应用者(一线教师)隐约觉得重要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东西。理论工作者给出科学的定义和全息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方法和工具,让实践者知道怎么做,并且正确地去做。这至少保证了研究路径是正确的,收获不至于白费、白费。
我对作者的第三条标杆“优秀优势的培养”特别感兴趣,也觉得这是当今学生最需要的教育内容。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目前都缺乏“决心、勇气、耐心、乐观”等积极优势,而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培养。我们认为这个孩子好像天生就是“悲观性格”,这个孩子害怕挫折,总是“在关键时刻缺乏勇气、显得胆怯”,这个孩子“做事粗鲁,缺乏耐心”等等,我们习惯于给他们贴上标签,然后叹息几声。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目前所缺乏的优秀优势是可以培养的。换句话说,我们知道需要加强这些优秀优势的培养,但却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培养,缺乏方法。
02
基准和指标
积极心理学的五项基准(基准指一门学科在测试时的标准内容)是教育目标分类法的核心内容。这套教育目标分类法确定了教授这五项内容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技巧,以便学生学会拥有幸福、美好、有联系、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用于培养友谊、形成价值观和支持成就的积极情绪和优秀优势描述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基准内容。
“这些内容是有价值的,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幸福感,还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满足,从而让他们的在校时光更加快乐。”在每一个基准之下,还列出了相应的分类指标(见思维导图),标明了基本情绪和优秀优势,并描述了与优秀优势相关的期望成就的连续路径,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分类来确定要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模型备课,教授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指标。这个模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孩子们从积极情绪走向成功。在随后的讨论中,作者进一步将基准与生活模式对应起来:“积极情绪与愉快的生活、借助优秀优势参与其中与美好的生活、积极的人际关系与联结的生活、积极的意义与有目的的生活、积极的成就与令人满意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将五项基准与对应指标列成表格,以纵轴和横轴标出,并提醒读者,如果愿意尝试,可以按照五项基准横向教学,也可以纵向教学。以“积极情绪”教学法为例,作者首先介绍积极情绪主要包括“友善/关怀、感恩、勇气、决心、冷静和充满希望”,具体教育活动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1.教导孩子友好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2. 教导孩子们对他们所享受的欢笑、乐趣和幽默保持热情、乐观和感恩。
3.教孩子经常微笑,勇敢,保持自信。
4. 教导孩子即使想放弃也要坚持下去。
5. 教导孩子保持冷静和充满希望,让他们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
教师以这些基准和指标为指导,系统地教导孩子们提升积极情绪,这些积极情绪可以促进他们持久的卓越力量,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和友谊。积极情绪的培养是“网格状”的,易于操作。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不只是要透过这样的指标体系,让基准变得“有形”,更要解释如何在工作中落实教学。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来解释“一般方法与具体技巧”,那些生动的案例、具体的情境,只要你耐心阅读,总会给人启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fwsgw.com/a/xinling/203983.html